每日道德经第三十九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经典学习#黄山2021-05-19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原文诵读】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原文诵读】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

非乎。故致数舆无与,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释义悟道】

此章是守法之要,返本还元之意也。

昔者是胚胎之时,惟有灵性,一气贯通,本来之一也。如今世欲多端,杂念横生,故不得一。要从虚无二字,返元为一,如昔之得一者一样,虚其心,忘其形,绝其意,归其清,守其静,还其空,得其一,而归有,有中复静,谓之得一。

得一者如天,天之高也,悠也,久也,明也,此其为天也,因得一而清。博也,厚也,此其为地也,因得一而宁。明也,虚也,昭也,洞也,此其为神也,因得一而灵。

神者不散而聚,潜藏不露,静以合德,虚以敛形,空以得一,散而充塞天地,聚而入于微渺,水火不溺焚,金石不障蔽,立日月而不影,此其为神也。

神何以灵乎?清心静意,忘物忘形,惟精惟一,以诚内观,以一贯流通,信心虚无,而归于空,归空不空,抱道守一,始得神灵。天也,地也,大地皆空,四围不着,虚空一身,乾坤尽在掌握,真气随其流通,身外之身,此其谷也。上不上,下不下,前不前,后不后,左不左,右不右,中不中,虚无一气之间耳,此其为真谷也。因其得一而盈。草木也,飞走也,日月也,星辰也,天地也,此其为万物也。天地得干之真火,坤之真水,从虚无而生形,此物也, 天地得乾坤,水火交泰,抱一虚无媾精,清静生气,得阳火而成日,天地之命也;得阴水而成月,天地之性也。性命流通,生生化化,而育万物,皆得天地阴阳之气,以静而守一,万物故能生。今日动,明日移,真火不照,真阴不滋,万物岂能生乎。如人之禀父母,阴阳媾精,交泰而生,即天地禀乾坤之气,同父母之气,原是虚无,因世欲所染,故归于实。如今要返虚无,有何难哉?在一念间耳。念诚虚无见,心死真心现,意绝真性明,性明而命归,命归而神立。神不外散,先天起而诸气潮,气潮有信,不失时候,周流天下,聚散有度,此人之万物也。人若外现外听,心驰意往,则神耗;动举无度,多言无忌,负重拿轻,则气耗;神耗,精随而耗之,气耗,精亦随而耗之。神随精聚,气随精生。精亦逐神气之消散,心动神耗,意动气耗,念动精耗;常常虚无则精气神之不耗,者才是万物得一而生。侯王者,心也。心灰无容于物,心灰无容于形, 心灰无容于心,谓之侯王得一。

一身归空,一气返正,存神而不存人,存性而不存心,存物随气,随气养神,神安命则立,气安性则明,命立性明,谓之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诚其意,一贯其气,其致虚致无之一也。天之震怒,是不清也;狂风骤雨,轰雷掣电,此其所一不清也。天不清,因气不和;气不和,将欲裂。裂者,变也。气散神不剑,故不和而变。水竭山摇,地脉枯而不宁,此其所以发也。地之无以宁者,不静之故耳。发者,起也。不虚不无,神固无以灵;不灵,将欲歇。歇者,止也。谷不虚,无以盈。竭之而不开,塞之而不贯。谷不虚。惟恐竭;天不清,惟恐裂;地不宁,惟恐发;神不灵,惟恐歇,此其不空耳。空中生有,万物始生;入于顽空,则万物无以生。顽空,万物不生而灭,在空不空中,恐万物有灭,空而存不空之意也。心不灰,则侯王不正;侯王不正而贵高,居贵本于贱,居高本于下,不本贱下,则身心蹙裂,因心有容于物,有容于形,心有容于心,故蹙之。无容心者,故不戚。常以戒慎恐惧,不睹不闻,清心静意,忘形忘物,心无其心,意无其意,无无亦无,无无不无,如此则不裂不发,不歇不竭,不灭不蹙之患也。因其得一我也,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无他,顺则一生千千万万。从此而始;逆则一,从一而诚,诚则忽然贯通矣。此是贱之本,基之下也。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心原本于一。孤者,单也。寡者,独也。不谷者,无同类也。言其孤于一,寡于一,不谷于一。一者,清也,静也,空谷传声也。如此其以贱为本耶?难道不是此说之非乎?你不看车之轮辐周流,难计其辐,不动,则易明其辐也。如人之气,静则可无期限;动则有限之元气,易于散尽。气尽,犹之乎车无辐也,故致数车,无车不欲,无车不欲其辐,如无人不欲其气。车无辐不行,人无气,岂能生乎。琭琭如玉者少,珞珞如石者多,归于虚无而成不二之道,故以言天地之清宁,欲人得一而法天地,使其谷神不死,与大道同焉。

相关话题

#道家文化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黄山[太极者]

  • 关注
    54
  • 粉丝
    2432
  • 经验
    943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