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陈抟老祖无极图中悟丹道

#参禅悟道#止观2021-05-14

前期封建社会,中国道教的主要修炼方式是炼金丹。自 葛洪以来,道士们将炼金丹作为重要法术加以渲染、传播、炫 耀,深...

前期封建社会,中国道教的主要修炼方式是炼金丹。自 葛洪以来,道士们将炼金丹作为重要法术加以渲染、传播、炫 耀,深受封建贵族欢迎。士大夫以炼丹、服丹自豪。封建统 治者受还丹升仙所诱惑,信之如神,大肆服食。服食仙丹的 长生术,因受到众多帝王、大臣、文士的信从,声誉日隆。炼 丹过程中的某些化学变化,由于可以重复实验,的确相当令 人迷惑。然而,事实往往不如道士的理想,服丹者多,而真 正长生、成仙者百不见一;事实恰好相反,帝王因滥服金丹  而天亡者,在唐代中期屡屡发生。人们对金丹的长生效应大  加怀疑,佛教和社会舆论,乘机大肆攻击,不断予以揭露。道 教的威信日渐低落。金丹术在唐代发展到顶峰,同时又将道 教引入困境。摆脱困境的出路何在?道教学者在深思。

    炼食金丹长生,此路不通。羽林高人纷纷改弦易辙另谋出路。集中精力在其他道术上下功夫。房中术早已受到攻击, 不再大肆申张了。辟谷、守一、存神、吐纳、胎息、服气、坐  忘,成了注意的中心。隋代苏元朗重新解释《参同契》,以之  指导内丹修炼的思想,逐步获得唐代道士们的普遍重视,于  是内丹术著作,相继出现,自唐末至五代,外丹术日益衰落, 内丹术大为兴盛,道教的修炼方术,由注意烧炼五金八石的  外丹术,逐步转变为注重心性修炼的内丹术。强调修心养性 是延续生命、改善体质、防治疾病的重要法门。在唐末五代 社会大动乱的历史条件下,这无疑为广大苦难民众指出了一 条自我修炼、摆脱烦恼的宗教途径。陈抟正是在道教发展的 重大历史关头出现的卓越人物。

    陈抟在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正徘徊在歧途中,面临着选择生活道路的转折关头,因得到孙君仿、鹰皮处士两位高人指引,皈衣玄门,隐居武当山;幸遇五位老人(五条龙)点化,授以“蛰龙法”,将他引入内丹修炼道路。陈抟不满足于一得之功,遍游名山,访谒高道,得蜀中高公何昌一秘传的“锁鼻飞精”之术,由此而内丹功夫进入高层。陈抟是博学深思的隐者,自然不限于仅掌握几种内丹方术,力图从道教理论上探讨人体奥秘和生命哲学。他所抟授的《无极图》和写下的《指玄篇》、《阴真君丹诀注》,是他对内丹理论探讨的结晶。

    一、《无极图》中悟丹道

    陈抟传授下来三种易图。《先天太极图》讲宇宙万物的演化;《易龙图》讲“天地之数’’的变通。还有一幅《无极图》,是他运用《易》学研究内丹而悟出的绝妙道理,这幅图可用 以解释生命奥秘,诠释内丹理论,有道教意义,也有哲学意 义。

    《无极图》的哲学意义,在于此图几经传授,到周敦颐那  里,略加改造,成为周氏《太极图》,为阐发宋明理学的宇宙 衍化论,提供了一幅前所未有的精巧图式。

    陈抟传授《无极图》,主要在阐述内丹思想。这是道教学者所一贯重视的。本来利用《周易》理论与图式解说炼丹过 程,《周易参同契》早已开其端;唐末五代以来,更加成为风  气。五代彭晓所注《周易参同契》,就有《明镜图》、《水火匡 廓图》、《三五至精图》。陈抟以图式代替文字,解说《周易》, 解释丹道,本不为奇。不过陈抟传授《无极图》,并将此图刻 在华山石壁上,垂之永远,毕竟是一大功劳。关于此图的来  历,清代易学家黄宗炎《太极图说辨》中指出:“考河上公本  图,名《无极图》,魏伯阳得之以著《参同契》,钟离权得之  以授吕洞宾。洞宾后与陈图南同隐华山,而以授陈;陈刻之  华山石壁。”根据这一说法,《无极图》首创于汉代河上公,钟 离权得到后传之吕洞宾,吕洞宾再传与陈抟,陈抟无比珍惜, 唯恐有失,乃刻之华山石壁。这一《无极图》,在促成宋元时  期的道教由注重外丹黄白术,转向内丹修炼术过程中,起了  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因陈抟在发展道教、传授内丹的历史功  绩,羽林尊之为“陈抟老祖”。

    《无极图》,其重要内容如何?清代学者黄宗炎 对之作了细致的解释,他的解释分总论及五个层次:

    一、总论全图之奥妙。他说:“其图自下而上,以明逆则  成丹之法,其重在水火。火性炎上,逆之使下,则火不燥烈, 惟温养而和燠;水性润下,逆之使上,则水不卑湿,惟滋养 而光泽。滋养之至,接续而不 已;温养之至,坚I!Iii不败。  这是说《无极图》当由下而 上逆看,蕴涵着“逆则成丹”的道理。所谓逆,也指逆水火  之性。火性炎上,逆而使之  下,水性润下,逆而使之上。  这里的水火,指的是肾水与  心火;一上一下,乃可臻于水  火既济的生命妙镜。

    二、释最下一圈。“其最  下圈,名为玄牝之门。玄牝即  谷神。牝者,窍也;谷者,虚  也。指人身之命门,两肾空隙  之处,气之所由以生,是为祖  气。凡人五官百骸之运动,知  觉,这里说的是 方士修炼,由提升“祖气”开始;“祖气”贯通五脏、百骸, 人的运动、知觉均根于此。而  “祖气”是寄于“命门”的所 谓丹田之气。“命门”,指人身  两肾之间空虚之处。中国传  统医学,十分重视“命门”的  作用。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  专门著有《命门考》。《本草纲  目》写道:“(命门)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  命之源,相火之祖,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  此出。”①李时珍称命门为“精气之府”,黄宗炎说它是“祖  气”所生之地,二者是一致的。,

    三、释下数第二圈。“于是提其祖气,上升为稍上一圈,名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有形之精,化为微芒之气;炼依希呼吸之气,化为出入有无之神。”这是说“祖气”上升,加以提炼,乃发生变化,有形之精,化为微芒之气,依希呼吸之气,化为出入有无之神。也就是化精气为呼吸之气;使呼吸之气化为人的精神。这精气(祖气)是先天具有的,呼吸之气是后天运化的。由于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交合运化,生命得以延续,精神得以产生和焕发。在《无极图》中,“玄牝之门”用一“O”作代表,表示虚空的玄牝,及所产生的无形之“祖气”。“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同样用一“0”作代表,表明无论“精气”、“呼吸之气”,还是“精神”,依旧是一“无形”虚空的存在。

    四、释下数第三圈。“(气与神)使贯彻于五脏六腑,而为中层之左木、火,右金、水,中土相联络之一圈,名为 ‘五气朝元,。行之而得也,则水火交媾而为孕。”这是说所炼  之气,贯通于脏腑,统帅水火木金土五气,凝聚为一体,是  为“五气朝元”。五气之中,水火二气最关紧要,居于图中上  位。炼气过程即是使火气下降,水气上升;火不燥热,水不  卑湿;水火交媾,达到温养之至。由于人体五脏属阴,六腑 属阳,五脏六腑本相贯通,交互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呈现网络结构,凝结为一体。关键在于水火交媾,可发生新变化,  产生新效应。

    五、释下数第lllll。“又其上之中分黑白而相间杂之一圈,  名为‘取坎填离’,乃成圣胎。”这是说水火二气交媾,而又  不燥、不湿,温养之至,引起质的变化,形成“圣胎”,也就  是“仙胎”。“圣胎”的形成,是经过长期修炼,‘‘取坎填离”,  水火交济,心火肾水不断交流,达到中和之至的境况而产生  的最终结果。《无极图》中,那黑自间@II--I!1,是有规则的,  黑色代表阴,白色代表阳。左半部,--11中黑,为阳、阴、阳,  乃离卦(三)之象;右半部,二黑中自,为阴、阳、阴,乃  坎卦(三)之象。二卦相合,表示坎离相交之形,亦水  (肾)火(心)相济之象。坎离二卦之中有一小白圈,即是所 孕之“圣胎”。

    六、释《无极图》最上-11。“又使复还于无始,而为最  ,名为‘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而功用至矣”。这  是说“圣胎”修炼,已进入最高境地,即所谓“神仙”境界。

  这种境地是虚无飘渺,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有极限的,下  同“祖气”所出的“玄牝之门”相应,故谓之‘‘炼神还虚,复  归无极”。达到此种境界,就是道家炼养的最高成就。    由玄牝之门产生的无形无象、无声无色的‘‘祖气,,开始,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进而达到“五气朝元”,这是修炼过程中从无到有的过程;然后,由‘‘五气朝元”,进一步“取坎填离”,“水火交济”,而结‘‘圣胎”,再进而达到“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这是修炼过程中从有到无的阶段。整个过程可概括为无——有——无的往复过程,故此图名为《无极图》。从无化有,由有化无,就是《老子》主张的“有无相生”原理,也就是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籍;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无极图》解析的是一本“无极”经,其思想渊源,导自《老子》。

    不难看出,陈抟《无极图》借用并改造《周易参同契》中的一些内容,如“五气朝元图”,本于《参同契》的“三五至精图”,“取坎填离图”本于《参同契》的“坎离交媾图”。不同之处在于,《参同契》主要讲的是外丹黄白之术,《无极图》所讲的却是“内丹”修炼之法。

    

    陈抟的《无极图》传到周敦颐后,从探讨生命哲学进而探讨宇宙衍化理论,将此图改造成为周氏《太极图》。

  这两个图,从图式上看,可以说基本相同;从其所涵内容看,

  则大有区别。关键在于周敦颐对此图作了完全不同的解释。两者的根本区别,黄宗炎《太极图辨》讲得比较明白。他写道:

  “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盖方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 意,在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这里所谓“颠倒其序”,不是说将图形颠倒,只是说阅读此图时,与读《无极图》的顺序相反,不是从下而上,而是从上而下,上下次序颠倒。方士讲的是“逆则成丹”,故从下起;思想家讲的是宇宙万物生成次序,讲“顺而生人”,故从上起。黄宗炎的这一诠释,恰中的鹄,使人豁然开朗,易于领会此图要领。

    周敦颐的《太极图》是如何揭示宇宙生成次序的?他写了一篇《太极图说》,这篇文章可称千古奇文,只用248字,以精炼的语言,揭示极为深奥的宇宙生成原理,令人倾倒。全文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宜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 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万物生焉,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 为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 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目汪:金八乙迫’。I一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 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 道日仁与义。又日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极图说》言简意赅,揭示了图中十分丰富的内涵,包含着

    《周易》全书的要领。历代学者对此图多有解说,心悟不一,

    详略备别。大体说来,阐述了宇宙万物衍化的四个阶段。

    第一层,无极阶段。无阴无阳,无动无静,无形无象,无 始无终,唯存。r太极”,以为天地之始。故名“无极而太极”。

    第二层,太极分化阶段。原初物质之气,分化为阴阳二仪,阳动阴静,形成天地f

    第三层,五行交合阶段。从阴阳二气生出特牲不一的五行之气,二五之精凝聚,形成化生万物的物质材料,蕴涵万物的共同本性。

    第四层,万物形成阶段。阴阳、男女(雄雌),两性交合,

    产生万物。禀二五之秀气者,乃为人类,与其他物类不甲之点在于有知觉、精神。万物与人,物物一太极,人人一太极,   原始反终而运化无穷。

    冯友兰先生评论周子《太极图说》的贡献云:“周濂溪取道士所用以讲修炼之《太极图》,而与之以新解释、新意誓。

    其解释此图之《太极图说》为宋明道家中有系统著作之一。宋明道学家讲宇宙发生论者,多就其说推衍。

    当代易学家朱伯嵬先生更对周敦颐《太极图》的内涵,作 了详细解析和公允评价。指出:“这种从宇宙开始到人类的演变过程,即无极——太极——阴阳二气——五行之气——万物和人类,是以前的儒家哲学所少有的,也是对汉唐易学中的宇宙论和李觏的太极元气说的发展。其以无极为世界的本源,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说法,但是从太极元气以下,其对 于世界形成的论述,则是唯物主义的。

    周敦颐扬弃道教炼丹术,重新解释陈抟《无极图》,而发展儒家的宇宙本体论,。这固然是他本人经过深思熟虑,。r不由师递,默契道体”,而作出的理论贡献;但推其本始,陈抟传下《无极图》,形象地展示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入无的思维模 式,对周敦颐产生重要启迪作用,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无极图》之所以能启迪新的思路,当然并非陈抟本意。但陈抟 也好,周敦颐也好,都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太极观,这是一致的。无论陈抟的《无极图》,还是周敦颐的《太极图》,都可以说是对易学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在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都是超越往代的。

陈抟《无极图》更为清晰、系统地描绘了这种丹道修炼的次第和学说基础,为后世不同门派的丹法流派起到了奠基作用。张三丰继承陈抟之思想,称“易道”即“太极道”,所以他在完善陈抟的易道思想上,创立太极道体系,把丹道和太极内功紧密联系在一起。据明末黄宗炎《易学辩惑·太极图说辩》所载,《无极图》为五个图形,分别代表修炼所能够达到的五个不同境界(见附图7)。

《无极图》乃古圣先师密授之图,据明末黄宗炎《太极图说辩》载:此图本名《无极图》,陈图南[1]刻于华山石壁,列此名位。此图创自老子、河上公,魏伯阳得之著《参同契》,钟离权得之以授吕洞宾,吕洞宾与陈图南同隐华山,因此得以授予陈抟。从中看到无极图思想渊源的四个方面:其一、河上公所发挥的老子思想,宇宙生成论及“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的神仙理论。其二、符合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炼丹与火候学说。其三、继承发挥了钟吕内丹修炼的理论体系。其四、陈抟自己用《易》理的宇宙生成过程假易而论丹道。《无极图》是方士修炼之术,发挥黄老哲学思想,述老庄之玄微,明逆修可以成丹之法及得道成仙的思想。纵观《无极图》模式,“其图自下而上,以明逆则成丹之法,其重在水火,火性炎上。逆之使下则火不螵烈,惟温养而和燠,水性润下,逆之使上,则水不卑湿,惟滋养而光泽。滋养之至,接续而不已;温养之至,坚固而不败。”

按逆行规律,其最下圈“○”,名为玄牝,玄牝即谷神。牝者窍也,谷者虚也,指人身命门两肾空隙之处,即中医所称“肾间动气”,气之所由以生,是为祖气。凡人五官百骸之运用,经络气血之功能皆根于此。此一阶段为丹道修炼的“得窍”阶段,《修真图》叫做“玄府受气”。再行祖气上升,即稍上一圈“○”,名为炼精化气。炼有形之精,化为微茫之气;炼依稀呼吸之气,化为出入有无之神,使之贯穿通达于五脏六腑。此一阶段为丹道修炼的“炼己”阶段。所以第三个稍小点的“○”就标志着炼气化神,即由下丹田所炼真元之气贯穿于五脏六腑,以养五脏之神。再向上既为中层之五行相生并形成“五气朝元”的景象。此一丹道修炼阶段称之为“和合”。五行演八卦,取坎填离,则水火交媾而为孕;坎离颠倒,而后天返先天,进入黑白相间的大圆圈,即“三返二”的“结圣胎”阶段,亦即“得药”。再向上就是不断炼去胎之阴质,使之变成金丹,进而炼神还虚,复返于太极而无始,即为最上面大圆圈的“脱胎成仙”阶段。所以,凡丹道修炼“盖始于得窍,次于炼己,次于和合,次于得药,终于脱胎求仙”的逆向求索,即炼精化气,合三为二;炼气化神,合二为一;炼神还虚,一归无极。这就构成了一个逆炼返本的系统,这就是所谓“逆则成仙”,返本还原内丹修炼的人体长寿科学原理。

按照顺行规律,陈抟在《无极图》中,张三丰在《修真图》中便描述了生命的演进里程,即所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五行,五行演八卦,八卦得演万物昌。这便是“顺则成人”的人类繁衍进程,这与现代医学所认知的人体生命演进进程完全是如出一辙。

据《宋史·陈抟传》记载: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抟好读《易》,手不释卷,常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宰相王溥亦著八十一章以笺其指。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言》、诗六百余首。

《宋史·朱震传》记载:

有《汉上易解》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

又《宋史·李之才传》记载:

修之《易》受之种放,放受之陈抟,源流最远,其图书象数变通之妙,秦汉以来鲜有知者。

陈抟为五代、宋初道教炼养士,他将《易》与道教炼养术结合,亦即借易理以建立其模拟自然的修炼理论;他并且绘制成图,以授道于人,

,这便开创了图学。明末清初的黄宗炎在所撰《太极图说辨》中说:

图学从来,出于图南,则道家者流,杂以大易,遂使天下靡然称为易老……。

黄宗羲所撰《易学象数论序》也曾说过:

夫易者,范围天地之书也,广大无所不备,故九流百家之学,俱可窜入焉。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说,而于易之本意反晦矣。

黄氏兄弟见解基本相同,但黄宗炎在《太极图说辨》中又说:

上古何尝有图,但文字未备,画为奇耦,示文字之造端尔。陈氏不识古文古字,误码以为图也。

这就未必中肯了。陈抟作《无极图》,并非将古文古字误以为图所致,陈抟乃是按照《参同契》、《太平经》中道教的天道观演变而来,不过如黄宗羲所说是借周易的一般理论及术语,以建立其以“天人一体”为基石的炼养之说而已。

陈抟所作《无极图》,是图学中最突出、影响也最大的图式。据传他曾刻于华山石壁。正由于有这个图式,后来才衍出了周敦颐的《太极图》。现据黄宗炎《易学辨惑·太极图说辨》所录《无极图》,照录于后:

陈图南本图(自上而下,逆则成丹)

“辨曰:此图本名《无极图》,陈图南刻于华山石壁,列此名位。{并刃}自河上公,魏伯阳得之著《参同契》。钟离权得之以授吕洞宾;洞宾后与图南同隐华山,因以授陈。陈又受《先天图》于麻衣道者,皆以授种放。放以授穆修与僧寿涯。修以《先天图》授李挺之。挺之以授邵天叟。天叟以授子尧夫。修以《无极图》授周茂叔;茂叔又得先天地之偈于寿涯。乃方士修炼之术。其义自下而上,以明逆则成丹之法。……就其图而述之,其最下一O名为元牝之门。元牝即谷神也,牝者窍也,谷者虚也。……在修炼之家,以元牝谷神为人身命门两肾空隙之处,气所由生,是为祖气,凡人五官百骸之运用知觉,皆根于此。于是提其祖气,上升为稍上一O,名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有形之精,化为微芒之气,炼依希呼吸之气,化为出有入无之神,便贯彻于五藏六腑而为中,名为五气朝元。行之而得也,则水火交媾,而为又其上之 ,名为取坎填离,乃成圣胎。又使复还于元始,而为最上之一O,名为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而功用至矣……。”

按《无极图》之“无极”乃道家用语,非儒家说法。《周子全书》卷三《答陆子静书》:

象山陆九渊书云:……岂宜以无极字加于太极之上。……希夷之学,老氏之学也。

无极二字,出《老子·知其雄章》,吾圣人之书所无有也。

道家将“无极”加于“太极”之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开始便是这样的。据清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中说⑿,“无极”用语出之道家,两晋以后始有之,而将“无极”加之“太极”之上,则更在两晋之后。周敦颐《太极图说》首句便是“无极而太极”或“自无极而为太极”,显见周敦颐《太极图》源本于道教陈抟的《无极图》。

我们将周敦颐《太极图》与陈抟《无极图》相比较,图式基本上是相同的,第二圈“抽坎填离”图完全一样,其它只是由于道教立论于“逆以成丹”、儒者立论于“顺以生人”,而在每一圈的图式上解释有所不同而已。这也显见周敦颐《太极图》是原本于陈抟《无极图》。

再者,《周子全书》卷十八有周敦颐游道观时题诗,题名:《读英真君丹诀》⒀:

始观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几。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

可见周敦颐是信仰陈抟的丹道的。又《周子全书》卷十九有蜀文仲琏“嘉定七年⒁九月十三日敬拜濂溪先生祠下”诗:

迹践心亲四十年,口吟手舞亦欣然。眼明当日清溪上,身到平生霁月边。天实有言谁启秘,道从无极独开先。持循不许秋毫失,期契堂中觌面传。

又潘之定《濂溪六咏》诗:

当年太极揭为图,万有皆生于一无。动静互根谁是主,试于静处下工夫。

这也都表明周敦颐《太极图》原本于陈抟《无极图》。至于周敦颐依儒家意旨加以改作,以后被理学家视为其道之精蕴所在,这便是陈抟创图学之后的演变了。

在史料中除黄宗炎等所录陈图南《无极图》外,在《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序图》中,还录有另一《无有图》。为考辨诸图源流,故也有必要加以介绍。

中阳子卫琪之《无极图》

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东蜀道士卫琪向元武宗进献《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文昌大洞仙经》)⒂。卫琪在《文昌大洞经注·序》中谈此经原委说:

三宝君复阐其始初之因,以示天人,谓兆之身皆吾之炁,兆之神皆于之真。欲使人人感知悉见,则复归于我,而不为炁运之所拘束,可坐致自然。因是,元始重演三十六章之秘。……又有宋明帝(时)陆修静,以帝一、雌一、雄一三经,或三言四言,句读长短不一,以附各章之次。……此经所载,皆天真内名隐讳,与人身中神炁相接,故在度人生神黄庭之上。是故内外互显,上下交错,盖取诸人身一小天地也。人能存养自己神炁,吟咏宝章,则天真下降,与兆身中神炁混融,是曰回我混合,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至元已卯,时方弱冠,受诵此经,迨今三旬,惟恨文字讹谬,十本九乖,元所从正。每思幼小曾阅三藏,颇记一二字,而不敢擅自订证,且天下经教,经大冶化炉之后,不复有闻。比岁薄宦西南,尝以此劝人,家至户到,往往好读,而琪以讹专讹,中心少宁。近因浪走江湖,旅邸静坐,默有所悟,辄将曩者注藁翻绎,以平昔所记三教经书,其间旨意合同者,随句解释,仍以大易,所谓无极、河洛、先天、后天卦象,金丹火候、帝尊玄炁等,各列一十三图以冠经首,俾人一披便喻……。

卫琪解释此图说:

周子作《太极》以括大《易》,予演《无极》以总大洞。盖太极者,已具形炁之谓。无极者,无声无臭无象无名,惟理而已。周子亦曰无极而太极,盖无一动而为阳,以生玄炁,属水,故曰:易生“玄光”。静而为阴,生元炁,属火,故曰“元命”,生“太初”。静极复动为阳,生始炁,属木故,曰“太始”。三炁周,“玄”“元”“始”。三炁周备,炁形质具,未始相离,谓之“太素”。静而为阴,属金,故曰“太素”。梵行初,三炁为天地之根,万物各极其位,谓之“太极”。动而为阳,属土,总领四象,故曰“太极”。五灵冲,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以五太五行谓之“五老”。《五符玉经》云“生于元始,之光”是也。天王复演太易之玄炁,结一O宝珠,即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炁极也,故曰“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云……。卫琪讹称《文昌大洞仙经》及其《无极图》是天神所传,至两晋南北朝时已流行于世;其实大谬不然。元武宗时,翰林学士张仲寿为卫琪《大洞仙经注》作序说:

《大洞仙经》盖西蜀之文,中原未之见也。

又蜀叟赵{火卡}作序说:

中阳先生卫氏,洞测玄妙,句解字释,本之以道学性理,参之以丹诀禅机。

元仁宗时,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其作序说:

今中阳卫氏,乃能自出新意,为之注释,锓以行世。见予京师,求所序引,予观之,详乎而莫知其涯,真不可以测识也。

一个说,在中原不曾见过此经此图;一个说是此经此图本之于宋代周敦颐、朱熹所开创的理学;再一个是当时道教的首领,说这是卫琪自出新意之作,连他也莫知其涯。这便不能不使人对卫琪之说产生怀疑了。

《大洞仙经》

再看《大洞仙经》本文,其中《发明经题》:

无极者:

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五太已前,冲漠无联,不可称说,故曰无极。

总真者:

凡总括天真、地圣、人神、精魂、六纬之姓名,盖有是形必有是炁,有是炁必有是理,理者,天理也。纯粹不杂,诚实无妄,释曰实际,道曰道,儒曰诚,其实一也。诚者天之道也,子思孟子发明已尽,既有此诚实之理,必有主之者,即周子无极之真,二五之经是也。……

明明是理学语气,哪里是什么道教古经呢?分明是元世祖焚经之后,即卫琪自序中所谓“经大冶化炉之后”,卫琪吸取宋元理学,仿《太极图》及《太极图说》而造作了《文昌大洞仙经》及《无极图》。在理论上他将道教“逆以成丹”与周敦颐“顺以生人”之说混合起来,成儒、仙混合物。他在自序中说:“虚无自然,人生自无中生”,这明明是周敦颐的理论。卫琪《无极图》中的“五太”(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我认为也是依据邵雍《皇极经世》卷十二中所说:“太极,道之极也;太玄,道之玄也;太素,色之本也;太一,数之始也;太初,事之初也,其成功则一也”经修改而成。凡此种种,显见《文昌大洞仙经》及《无极图》系元代道教净明派的经书,是卫琪所造,晚于周敦颐《太极图》。故而肯定卫琪的《无极图》不是陈抟所传的《无极图》,与我们探索周子《太极图》渊源的问题无关。

相关话题

#道家文化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止观[太极者]

  • 关注
    6
  • 粉丝
    2539
  • 经验
    1268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