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修炼三重境界,须无为才能抵达!否则……

#太极心法#推荐玄之门2024-03-24

[b][/p]郝为真论走架三层境界[b]自初发悟,至于有成,走架之境凡三变。[/p][b]1、初若身立水中,随水波之推荡。[/p][b]歌...

郝为真论走架三层境界

自初发悟,至于有成,走架之境凡三变。

1、初若身立水中,随水波之推荡。

歌诀: 

如站水中至项深,身体中正气下沉。

四肢动作有阻力,姿势变换要慢匀。


2、稍进,则如善游者与水相忘,故走架有足不履地,任意漂浮之感。

歌诀:

如在水中身悬空,长江大河浮游中。

腰如车轴精神涌,滔滔不断泅水行。

3、又进,则步愈轻灵,若自忘其身,直如行于水面,飘然为凌云之游也。

歌诀:

身体如在水上行,如临深渊履薄冰。

全身精神须贯注,稍微不慎坠水中。

练拳三步

第一步:如站水中至项深,

身体中正气下沉;

四肢动作有阻力,

姿式变换要慢匀。

第一步练法主要是“盘架子”,姿式变换慢匀以后,可以进入第二步练法。

第二步:如在水中身悬空,

长江大河浮游中;

腰如车轮精神涌,

滔滔不断泅水行。

第二步练法。好象是在长江大河中泅水,练时纯以意识引导动作。练者要“敛心神,守中气,拼杂念,含眼光,凝耳韵,调呼吸,实丹田,运带脉。”而使大脑皮层在运动中得到积极的休息。

第三步:身体如在水上行,

如临深渊履薄冰;

全身精神须合注,

稍微不慎坠水中。

第三步,太极功夫已达纯青化境,动作起来精神高度集中, 向内“敛之于骨髓,至轻至柔,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春蚕吐丝”。

太极拳动作轻柔,园转,但柔不能无骨,轻不能飘忽。如在水中动作,举手投足都有水对肢体均匀的阻力,意识中有这种阻力,有助于动作的慢匀(指不忽起忽落,忽断忽续,如云行、水流,不紧不慢)。

但要注意,这种阻力也只是意识中的阻力,切忌肌肉紧张,用拙力。

练太极拳,若能姿势正确,心静体松,长期坚持,自会有中正安舒,轻灵稳健,心旷神怡,欲罢不能之感。

水中太极拳与三步法释解

第一步练法

如站水中至项深,身体中正气下沉;四肢动作有阻力,姿式变换要慢匀。初练太极拳,就象站在与脖子齐深的水中,水深至项,头不能前俯后仰。

“头如西山悬罄”、“虚领顶劲”,是对头部提出的具体要求。“身体中正”也称“尾闾中正”。尾闾、尾骶,都是尾尻骨的别名,它在脊椎末端。尾闾中正脊椎正直。

王宗岳《太极十三势歌》说:尾闾中正神贯顶。”可见“尾闾中正”和虚领顶劲”是不可分割的。同时,“尾闾中正”呼吸才能深长。太极拳练的是腹式呼吸,呼吸要细、匀,深,气沉丹田。但气沉丹田也只是以意念体会,不可故意憋气。

太极拳动作轻柔、圆转,但柔不能无骨,轻不能飘忽。如在水中动作,举手投足都有水对肢体均匀的阻力。意念中有这种阻力,有助于动作的慢匀(指不忽起忽落,忽断忽续,如行云流水,不紧不慢)。但要注意这种阻力也只是意念中的阻力,切忌肌肉紧张,用拙力。

如在水中身悬空,长江大河浮游中;腰如车轮精神涌,滔滔不断泅水行。

姿式变换慢匀以后,可进入第二步练法。诗中一二句说练拳好似在长江大河中泅水,练时纯以意识引导动作。要敛心神,守中气,摒杂念,含眼光,凝耳韵,调呼吸,实丹田,带运脉。这样可使大脑皮层在运动中得到积极的休息。

诗的三四句是说练功时要注意腰部,“腰脊为第一主宰”。腰部在太极拳动作中占主宰地位。

太极拳动作的轻灵、圆活,其基础都在腰上《太极拳行功要旨》说:一举一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要一气呵成,向前后退,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形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可见,太极拳动作,腰部灵活松驰,抑或僵直、滞涩,对做到“得机得势”影响很大。

所谓“精神涌”,指“气鼓荡”而言。气沉丹田,留心腰间,便会觉得带脉充盈,精神倍增。动作起来,才能无缺陷处,无凸凹处,无断续处,如长江大海,滔滔不断。身体如在水上行,如临深渊履薄冰;;全身精神须合注,稍微不慎坠水中。

第三步练法,此时,太极功夫已达纯青化境.动作起来,精神高度集中,向内敛之于骨髓,至轻至柔,迈步如猫, 运劲如春蚕吐丝,非数十年苦功揣摩,难达此境. ..........

郝为真先生有关于练习太极拳的三重境界的论述:

“练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

初层境界

有过游泳经验的人都知道,人在水中行走或做动作,阻力极大,有劲也使不上,而且连站也站不稳。初学拳的人就是这个感觉,全身不听使唤,脚下不稳,四肢散乱僵硬,不协调,不完整。要克服掉散乱僵硬的毛病,就要用明劲去整理,把该有的劲练出来,不该有的拙力自然就会减少乃至去掉。这就像雕塑,在不断地去掉多余部分材料后,作品才会显现、定型。

人在水中行走、动作,要使大劲才成。练拳也如此,一开始不要怕使力,该怎么做就要做到家,推就是推,拉就是拉,抬就是抬,开就是开;一定要做到家,心中时刻想着手脚上是有阻力的,要克服它。实际上的阻力也是客观存在的,虽不是水,但确实有,那就是你自己没有抻开的筋和没有锻炼的肌肉,它们是妨碍你运动自如的绳索。拳经中有所谓“为拘魔所捆”之说,即此意也。

二层境界

“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什么意思?就是说,人已经会游泳了,已是在水中游而不是在水中走了。会游泳的人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从不会到会,从水中走到水中游的飞跃。在水中走是走不快的,而游泳就快多了。熟悉了水性,虽然身体仍在水中,但已经知道如何借着水的阻力使自己向前游了。人要想向前游,就要尽可能地使自己的手脚向后推水,借助水的反作用力向前游。问题的关键是当手脚划完水还要回到前面去时,如何尽量减少阻力。好的游泳者在向后划水和蹬水时都追求最大效果,而返回时都追求最小阻力。

这和太极拳何其相似乃尔,太极拳者要使出浑身解数化解对方的劲力,为自己发力放出创造最佳态势,这都是减少阻力,然后寻机而发。化,就是减少阻力,有如游泳的收回手脚;而放,就是向后划水蹬水,创造效果。太极拳撒放秘诀云:“擎开彼劲借彼力,引到身前劲始蓄,松开我劲勿使屈,放时腰脚认端的”。前三者都是减少阻力,蓄劲,后者乃是真正的目的。郝为真先生用游泳来比喻太极拳,真是曲尽其妙,不是精通拳理同时又精通游泳的人,很难如此贴切。

第三层境界

已非我辈所能理解,只能凭想象。人而如鱼游尚可模仿,人而如鸟飞则只是幻想。将人比喻作浮在水面上,很有想象力,实际是比作了气球。血肉之躯已无,完全进入了一种太极状态,也就是气功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可以像气体一样自由伸缩流动,达到了老子所说的“专气至柔”的境地。

太极拳是内家拳的精华中的精华。何为内家拳,一位老前辈曾做过如下表述:“内求先天自然本具的功能”,这样的拳方可谓之内家拳。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必须按照以下思维进行自我锤炼。

●球体、圆体和流动、无为法:练拳架子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按照身、手、脚被一个球体、圆体笼罩着理念练拳;其次,动作和内功心法努力做到像水、像风、像蒸汽、像声音、像火的蒸腾一样自然地流溢和传递,从而抵达一动无不动的境界;其三,“过河扔筏”,把拳架子,甚至内功心法都祛除掉,成为拳无拳(没有拳架、招式)、意无意(没有内功心法的心法),无意之中有真意(无为而无不为)的真正的太极境界。这样的境界必须做到无为才能抵达。

●放大和缩小:每一招每一式,都体现出精神放大和思维缩小的意识和动作来,带动拳路中既有放大的气势又有“忽隐忽现”的缩小的内涵来,从而推手的时候,让对方觉察不到重心之所在、内劲之发劲之源头(本身是借力,因此,实际是没有发劲的源头的)。

●内壮和外溢:精神境界要实现“松空圆满”,内在里不干瘪,体现在外,拳架饱满、充实、飘逸、顺畅。如何实现?眼神要“三分外,七分内”;进而实现“收视返听”和“静定无相”。

●涵养和舍得:练拳的过程中,身形和精神状态做到“斜中寓正,曲中有直,偏沉则随、沉浮升降”,要不断涵养这样的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训练舍去固体、僵硬的招和法,往“无力之力,无中之中、无向之向、无根之根”的境界过渡。

●八门和五步:一开始练太极拳,一定要形成缓慢练拳的习惯,因为,一动就要照顾八门五步——十三个方面能照顾到了,动作还需快一些,快一些依然能照顾到十三个方面才行。

习练太极拳,身法最重要。从尾闾正中练起,再求其他诸条一一合度。

即:尾闾正中先求对,提顶吊裆必合之;涵胸拔背紧相联,松肩沉肘静中求;
裹裆护肫认得清,阴阳虚实须分明;

气沉丹田固下盘,腾挪闪战箭离弦。

如此,则太极拳越练越精,功夫日进。

相关话题

#太极内功心法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玄之门[Lv.8]

  • 关注
    9
  • 粉丝
    10
  • 经验
    4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