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道家李道子的太极内功修炼七层功法。

#太极心法#道冲2024-01-27

《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中只记载了李道子“通《涅磐》、《摄论》”。这与《十力传碑》中的“涅磐摄论”的记载完全一致。而大辞典...

《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中只记载了李道子“通《涅磐》、《摄论》”。这与《十力传碑》中的“涅磐摄论”的记载完全一致。而大辞典对李道子的其他学问则没有提及。《十力传碑》中却有详细的记载,说他“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但是李道子究竟有哪些著述,史料中均没有记载。《十力传碑》特别介绍了李道子在武术上的造诣,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还特意详细介绍了这套武功创编的理论基础。普观指出无极养生武功的理论基础包括:“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这个记述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太极拳理论体系的来源,这对深入研究太极拳拳理拳法有很大帮助。如陈王廷在他的一首词中即有“一卷黄庭随身伴”之句。《十力传碑》的一大价值就在于使今人对太极拳的产生、演进有了更加真实而清晰的认识,即太极拳是在长期的酝酿积淀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比如太极拳中的导引吐纳的养生内容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千载寺的这些史料的发现,让我们能看到了其中演进的痕迹,即从单纯的养生术,逐步发展到与武术技击的结合,可以说,不经过长期的磨合演变是不符合武术发展史史实的。
2005年6月,唐村村民在河中掘得《北魏僧惠造像记》残碑一段。该碑原位于千载寺山门之内,立于东魏武定三年(545)。道光五年《河内县志》载有该碑全文,其中有“故能振馨风於冲漠之野,击玉磬於无极之乡”,“千载寺有魏大法师故沙门都法恩,起妙因於初心,建净业於无极故里”之语。由此可知,早在南北朝时期,博爱唐村千载寺就被称为“无极之乡”、“无极故里”。同时也表明,无极养生理法,是兼容了道家和佛家的内涵,而不仅仅是道家的功夫。所以说无极养生武功(无极拳)产生于千载寺绝不是偶然的。不过说到无极养生武功(无极拳)产生的具体时代,就目前的资料来看还只能追溯到明代。

授秘歌

无形无象(忘其有己),

全身透空(内外合一)。

应物自然(随心所欲),

西山悬磬(海阔天空)。

虎吼猿鸣(锻炼阴精),

泉清河静(心死神活)。

翻江播海(元气流动),

尽性立命(神定气足)。

唐朝道家李道子的太极内功修炼七层功法。

  第一层功法逆腹式呼吸法

  在盘架子时.配合动作吸气时收小腹、微提肛,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动作与呼吸匹配的原则是:起吸、落呼,合吸、分呼,退吸、进呼,屈吸、伸呼,仰吸、俯呼。也就是:吸合虚蓄,届退起,仰来入收化,引柔阴;呼分实发.伸进落,俯往出放打,击刚阳。呼吸配合动作非常自然以后.就可进入下一层功法。

  第二层功法意守丹田法

  在盘架子时.意念放在肚脐下1a厘米丹田处.保持逆腹武呼吸。直至丹田有发热的感觉后.进入下一层功法。

  第三层功法意守重楼法

  意守的位置在喉头下、天突穴上内里1厘米的地方。随着盘架子,逆腹式呼吸照常进行。呼吸要慢匀.直到听不到呼吸出入,方可进入下一层功法。

  第四层功法意守命门法

  在盘架子时.将意念放在肚脐后.对着命门穴,直至意守处发热,然后再进行下一层功法。

  第五层功法丹田内转法

  此功法分三步练习。

  第一步,在练拳的过程中继续采用逆腹式呼吸.当动作向左时吸气,用意念引导腹内内气由下边耻骨处,先向左再向右走阴阳鱼的路线至脐下,吸气结束。此时,收小腹,横膈膜自然下降,肛门微缩,如忍粪状,气聚于丹田上部。随即缓缓以鼻呼气,用意念使腹内轻轻向左顺弧形走一个半圆下沉至耻骨处,肛门随即松开,气沉于丹田下部。当动作向右时则反之。这一步做熟练以后,再做第二步。

  第二步,不分动作左右,吸气时,意念由会阴向前再向后走阴阳鱼路线,升到肚脐与命门中间停止。呼气时,由此位向前走弧形,经丹田前到会阴。再吸气时,气向后走阴阳鱼到肚脐与命门中间,呼气时向后走弧形到会阴。这步熟练以后再进行第三步。

  第三步,随着呼吸像第一步那样,使气从耻骨向左再向右走阴阳鱼后,随呼吸向左走半圆至耻骨,然后不分动作左右,再吸气时向右走阴阳鱼,呼气向右走半圆下至耻骨,左右连续不断做下去,直至练完拳。

  第六层功法丹田呼吸法

  此呼吸法为上逆下顺,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神意内敛,外示安逸。吸气时气走手三阴、足三阴,再在内视的配合下,手三阴经过天突、任脉,足三阴经会阴、气海内聚于脐下丹田。吸气后,气向后射命门,提肛,呼吸微停。呼气时气上经督脉、大椎走手三阳到指端,下经环跳走足三阳到末梢。熟练后进入第七层。

  第七层功法经络周天法  
  
  随着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气由涌泉穴经足三阴至会阴,绕前阴至长强、命门,沿督脉上行百会,过天目(上丹田)、玄关,下重楼、天突,分手三阴至劳官,经少商、商阳走手三阳,到重楼、天突走任脉。下中丹田、下丹田,绕前阴至会阴,分至环跳走足三阳,绕至脚背、脚趾至涌泉。

附授秘歌诀的解读:

无形无象:

在拳术中,对什么是“形”“象”并没有严格定义,一般是指能够被看到或感觉到的、能够给人留下印象、可以被描述的实体类东西。肢体动作是可以被看到的外部形象,内功练习是可以被感觉到的内部现象。“气走于膜胳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是内壮于筋脉,象也。气血功于内壮,血气功于外壮。”外家拳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外部肢体形象的强化,而内家拳的练拳过程是先从外部的有形有象,追求内在的有形有象、而无需要外部形象;再达到内也无需形象。这个有无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内家拳与外家拳的重要区别之一。当拳术从外家拳发展成内家拳后,这样一个概念形成:即练拳达到高级阶段后,外形已不重要了,因为已处于自然的正确状态,就是所谓“形无形”,是“忘我”,这时重要的是内功。对于内功练习而言,“无形”并不是没有外形,而是说无所谓、无需顾及、没有固定形式。太极拳技击训练中特别强调从有形有法到无形无法,即从外到内,达到内外相合。从内功角度讲,虽然“神意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可以感觉到的、可以在大脑中建立起形象的、并受大脑控制的,特别是气,是内功练习中的主体、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采外气、运内气,练真气、养元气,通过对气控制练习达到对身体内部的改造修炼,这些训练都是有内形内象的。通过对神意气的修炼,在技击方面产生一些特殊的能力,比如劲力的运用;在健身养生方面也可以产生一些特殊的效果,比如内气足而精神旺。当练拳达到顶级阶段后,内形内象也不重要了,即所有内功也都成为自然状态,无需去刻意追求,也没有固定的形态,所谓“意无意”,是更高级的“忘我”。太极拳理论中讲的“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就是这种无形无象的注释。这时在技击中,于外不必摆架子、讲求着法;于内也不必想怎么运气、怎么用劲。所以无形无象就是太极拳所追求的无为之理,以无法胜有法,即是达到无外无内,自然一体的状态。 

全身透空:

这是讲当内功练习达到顶级阶段以后身体上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讲得是在练功中全身的汗毛孔都要张开,无论是站桩还是练太极拳,使体内跟大自然相通,即所谓内气跟外气相结合,能够上接天气,下接地气。这种毛孔都张开的感觉是建立在身体极柔软、极放松的状态上的;一方面会感觉身体有扩张之感,在身体周围形成场势;另一方面在感知方面会变得极度灵敏,外界任何非常微小的变化、刺激都可以被清楚地感觉到。技击中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忽隐忽现”正是源于此。能够内外合一,则无论外力如何进攻,都可以被融入、化解、管控。对手摸哪儿都没有,想动又处处受制。全身透空就是全身自然放松,气血运行也就非常自然和谐,也就是常说的各条经络全部打通,健身的效果必然已包含其中。在内功的境界上就是从“忘我”达到“无我”。 应物自然:当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然就可以自然应对一切,就是道法自然。王培生师爷在讲解这句话时,总是举黄四海老师投师学艺的一段故事为例。这个故事是说黄老师学艺之初,他老师让他把一个大个的石碌碡推到山顶上。开始他只知用蛮力,每次都在半途因坚持不住而放弃。日久,逐渐领会其中的规律,找到窍门,可以轻松完成。故事的中心意思是说,练武艺要思想端正,专心一意,长期坚持,刻苦锻炼。铁杆磨锈针,功到自然成。功夫练到纯熟,发现规律,遇到什么情况都能自然而然地沉着应战,因敌变化,得心应手,随心所欲,运用自如。从太极拳的训练讲,即是顺其自然求自然,就是要自然地完成对身体的完全、彻底的改造;使太极拳所要求的、从内到外的状态,都达到新的自然。

 西山悬磬:

西山指的是前胸,即西方庚辛金。肺属金,肺叶全张开,是空的才舒畅。磬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击打发声,有空谷回音之感。磬也通罄,意为空、尽。悬即空悬,磬若不悬则敲不响。因而西山悬磬即是讲前胸要空,也就是内功训练中讲的要虚其心,虚即是虚空。要象磬般悬起,一碰就响,其音悠远。太极拳身法中就要求涵胸,即“虚其心、实其腹”,也称空胸实腹,就是内气下沉,使上虚下实,这是内功训练的基础。磬能悬得好,上面不可挂摆任何杂物,声音才能清脆干净,就是说练习气功或练太极拳时,虚其心要虚透,胸部彻底放松,没有一点紧张度,才能特别的舒服;同时虚其心要无任何杂念,必须恭而敬之,如此意念才能大,所谓海阔天空之感。有杂念心里就紧张,无论练拳或推手都要心平气和,没有杂念才能心平,不受外界干扰,放松才能气和。只有心平气才能和,心不平气也不能和。练内功的重点之一就是求心神专注、内气平和,即平心静气,也就是“西山悬磬”所要表达的境界。 虎吼猿鸣:练拳时讲求内气运行,不要想外气之呼吸,更不能以动作去配合呼吸。需要通过调息练习,使呼吸自然配合技术动作,内气才能流畅、贯串、鼓荡。如此练习,呼吸会自然与内气相配合,带动技术动作,就是“气与劲合”、“以气运身”。在技击时,对这种外气与内气之运用上略加一点意念,就是所谓喉头呼吸法。“虎吼”就是呼气时一想喉头,似乎是发出虎吼般的低沉的声响来,随着这种低音的感觉,把丹田气顺着喉头呼出去,实际上就是内气沿着任脉沉下去,顺势可以发出厚重沉长之劲。“猿鸣”即猿猴的叫声,是指吸气时想鼻子尖,似乎是发出猿鸣般清澈悠远之声,就是从鼻子尖吸气,实际上就是内气沿着督脉上升,提顶,形成“满身轻利”之势,可助粘黏提拿之劲。这种呼吸法与技击技术的结合就是“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在内功练习里“虎吼猿鸣”就是醒气,是指调息的意思,即以外气带动内气的练习,达到浊气降下去,清气生上来。 

泉清河静:

从内功练习讲,“虎吼”是呼气,是浊气从前面下降;“猿鸣”是吸气,有气感从后面上升。因此通过虎吼猿鸣成为上清下浊,这就开始进入“泉清河静”。“泉清”就是脚心涌泉水生上来,肩井水降下去,“泉清”就是清澈、干净,即把涌泉穴和肩井穴这两个穴道上下对正,让它通畅。“河”就是全身经络,“河静”即指全身气血静静地、通畅地运行。四肢之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全在动,在修身中就是所谓将大周天走通。在技击中讲“泉清河静”时,就是内气由脚心上来,再由肩井下去,带动所谓一松到底的感觉,使横膈膜以上特别的舒服,脚底下也觉着有一种整体的、从沉稳中产生出来的轻灵感,全身成为一体,从“静中触动动犹静”中得到动静相间之感。 

翻江播海:

“翻江播海”即是形容气血的上下翻腾,就是让内气下去然后再上来,升上来再降下去。开始先将内气运行与逆式呼吸相合,即内功中的小周天。这时“翻江”就是由身体后面上,其运行路线是由涌泉到尾闾,沿督脉而上,经夹脊,向上到玉枕,贯到百会。“播海”就是从身体前面下,由百会起,从前面沿任脉下去,经膻中穴到会阴穴。然后再将这种内气运行从躯干扩展到四肢,在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上有内气的循环升降,就是内功中的大周天。大、小周天是传统养生功中的基础,能通过内功练习达到此,太极拳的健身、养生效果即可显现。从技击上讲,就是气在全身的贯串、鼓荡,使劲布于周身,对手挨我何处我即可从何处化打。

 尽性立命:

“尽性立命”就是性命双修。如果从道功修炼的角度讲,性即是心,又叫元神,发于二目;心为离、为火;离中之气为火龙。命即是肾,也叫元精,发于淫根;肾为坎、为水,坎中之气为水虎。道家养生功的核心部分就是讲通过调坎填离等一系列方法,达到精气神的修炼。所以性与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性无命不存,命无性不立。由于太极拳之内功与道功相合,故性命双修是太极拳内功的最高追求。如果从人生的更高层次讲,“性”就是指人心,是讲精神境界方面,包括思想、性情等,“尽性”就是通过修炼完善人性。“命”是指人身,就是生命,是实在的物质。“立命”就是身体保持健康的生命状态,益寿延年。所以“尽性立命”就是追求人在身、心上的全面发展、完善,追求最好的生命品质,是太极拳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仅从平时练习中讲“性在鼻子尖,命在命门穴,就是个“乙”字;一头是性,一头是命。大、小周天做到了,一走周天,这性、命两个头一接上才成圆圈,就是太极。”也就是说性、命如太极阴阳是不可分的统一体,太极拳练习的本质就是性命双修。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