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图原文:
玄天上帝拱而问之:“道舍何也?”太上曰:“心即舍,而性即道,清静斋戒 为之城 。六根即六部宰辅,六尘 即六贼 强梁,六识即六门出入,五欲 即五道井坑,见、闻、知、觉即住国四相,同佐性土一体的家邦。性道见而心常明,六臣四相同理国政。若性道真明,不顺私情,有功则赏,有过则罚,体天道而行,死而不怨,如此刑政能以坚固身心。六门谨慎,六贼不起,内则六尘清政,四相体公,不敢作弊;内外如一,性土太平。若性道不明,爱听谗纳佞,背公向私,赏罚不平,上下相乖,在内六尘相背,四相作弊;在外则六贼乱起,入破戒墙,入自家邦,劫自功德,福尽法无,身心落泊,便受沉沦。是故,治世有法,治心有理,不公不行,不正不立,直交内外,一如上下,无失君臣,道合心性圆明,共为一致性土,君民同乐太平。故名,王道者也。”
与《修真图》,《内经图》不同,《心性图》乃是武当山所独有的,到目前为止,尚无国内其他道教宫观发现此图。《修真图》比较侧重于命功修炼,而《心性图》更側重于性功修炼。《心性图》的三百余言正文与“寿”字图、养生楹联图在内容上看似没有直接联系,但如果运用道教各派心性学说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发现三百余言的正文作为丹道修炼的理论法则,而“寿”字图,养生權联图作为丹道修炼具体方法的暗示,它们之间不仅具有内在联系,而且相辅相成。如果说《修真图》是明确告知人们命功修炼的方法和原理,那么《心性图》则处处暗示我们修炼性功的理论和方法。两者一明一暗,一命一性,互为表里。正因为以《修真图》、《内景图》、《心性图》为核心技术和内容的武当丹道修炼方法,为武当山道土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养生延寿理论,技术、方法体系,所以这些“食不求精,衣不求暖”的出家人,才能够个个身强力壮,健康长寿。
图中有太上老君与玄天上帝的对话,长方形的寿字图中有福、禄、寿、禧四神和八仙等12个道教神仙,以寿星为主,每个神仙都有长寿成仙、登仙的故事,代表人们可以选择他们各色各样的修炼登仙的各式方法达到长寿。
中心寿字中有还有云天、山水、奇花、异草、古树、怪石、琼台、仙室。两边对联中有人物、金童、王子、仙官、仙翁、动物有龙、虎、仙鹤等配以象征吉祥长寿的祥云、灵芝、莲花、蕉叶、花兰、书简,八宝器物组成的楷书。它们都是道教视自然万物为神的写照,表征长寿也离不开美好的自然环境。全图包括对联、28个道教神仙等隐藏着十分丰富的道教文化内涵。图中对话,实际上是对全图的最好诠释。
图中 最上面的文字:玄天上帝拱而问之:“道舍何也?”太上曰:“心即舍,而性即道,清静斋戒为之城。六根即六部宰辅,六尘即六贼强梁,六识即六门出入,五欲即五道井坑,见、闻、知、觉即住国四相,同佐性土一体的家邦。性道见而心常明,六臣四相同理国政。若性道真明,不顺私情,有功则赏,有过则罚,体天道而行,死而不怨,如此刑政能以坚固身心。六门谨慎,六贼不起,内则六尘清政,四相体公,不敢作弊;内外如一,性土太平。若性道不明,爱听谗纳佞,背公向私,赏罚不平,上下相乖,在内六尘相背,四相作弊;在外则六贼乱起,入破戒墙,入自家邦,劫自功德,福尽法无,身心落泊,便受沉沦。是故,治世有法,治心有理,不公不行,不正不立,直交内外,一如上下,无失君臣,道合心性圆明,共为一致性土,君民同乐太平。故名,王道者也。”这段对话的中心意思是:玄天上帝求道而问:人修道的归宿在哪里呢?太上老君回答:人的心是道归宿,人的天性是道的反应。那么,在修道中如何处置呢?只有清净无为,谨守天性,你才能发现心道合一。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所以,清静斋戒是修道、修身的最高法则。
图中楹联:
半帘月影三杯酒,满院花香一局棋
阐明了炼性修真的功理、途径与方法。
全图包括对联、28个道教神仙等隐藏着十分丰富的道教文化内涵。
心法图是:
玄天上帝恭敬地问太上老君:
人修道的归宿在哪里呢?
太上老君回答:人的心是道归宿,人的天性是道的反应。
那么,在修道中如何处置呢?
只有清净无为,谨守天性,你才能发现心道合一。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
所以,把清静斋戒做为修身的法则。
心法图中心,长方形的寿字图中有12个道教神仙,以寿星为主,每个神仙都有长寿成仙、登仙的故事,人们可以选择他们各色各样的修炼登仙的各式方法达到长寿。背影仙山,琼阁、云天、
奇花异草等亦是道教视自然万物为神的写照,而长寿也离不开美好的自然环境。
心性图说
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浑然宇宙,其气同也。心也而不遗者,体①天地万物者也。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譬之谷焉,具生意②而未发,未发故浑然而不可见。及其发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萌焉,仁义礼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谓之四端。端也者,始也,良心发见之始也。是故始之敬者,戒惧慎独以养其中也。中立而和发焉,万事万化自此焉,达而位育不外是矣。故位育非有加也,全而归之者耳。终之敬者,即始之敬而不息焉者也。曰:“何以小圈?”曰“心无所不贯也。”“何以大圈?”曰:“心无所不包也。”包与贯,实非二也。故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极言之耳矣。故谓内为本心,而外天地万物以为心者,小之为心也甚矣。
〔注释〕 ① 体:体认。 ② 生意:生机。
〔鉴赏〕 有一篇仅259字的短文,蕴含了一位曾名噪一时的思想家的哲学精髓,并能揭示其哲学的基本思路,那就是明代江门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心学家湛甘泉的佳作——《心性图说》。
湛甘泉,是开明代心学之先河的陈献章的衣钵传人,又是陈献章学说的传播者。弘治七年(1494年),将进入而立之年的湛甘泉,会试落第回乡,慕大儒陈献章之名前往从学,得陈献章的真传。三年后,甘泉函告老师新的学习心得——“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老师陈献章大喜,称赞说:“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妨不到古人佳处也!”于是,仿效佛教的作法,把江门风月钓台作为衣钵赠予他。湛甘泉在南京为官时,与明代的一代宗师王阳明“一见定交”,两人在当时可谓齐名,据黄宗羲说,当时的学子,不入王门,即入湛门,与当年朱熹与陆九渊相争时,学子不入朱门,即入陆门的情况相似。就学术思想而言,王、湛也同中有异,不断地切磋、探讨,以至激烈争论,王阳明也就通过湛甘泉的中介而受到陈献章的影响,他的“龙场悟道”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乃一脉相承。
湛甘泉的“随处体认天理”,是对陈献章的“静养端倪”的继承和修正,因与王阳明的论争而成为当时的著名论题,他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时所写的哲学代表作《心性图说》,便是这一论题的理论基础。文章围绕着一幅精心设计的“心性图”而展开,用浓缩的语言,深刻地道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心体万物”、“心性合一”;由此即可进一步推衍:人的道德修养,可以通过静坐,但也不一定通过静坐,而随时皆可进行。
在文章中,他所提出的“心性图”,紧紧抓住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心”与“性”。先秦以来,思想家们大都作“天人合一”的文章,在谈天人之时,又往往不得不谈心与性。中国的心性学说,派别纷繁、内容庞杂、争论激烈,湛甘泉在《心性图说》中,糅合了诸家而创自己独特的心性理论。文章首先指出,“心性非二”,“性”即“浑然宇宙”,与“天地万物一体”,又与心同体。不是心外另有性,或性外别有心,心与性是合一不二的关系,具体说性便是“心之生理”。
何谓“生理”?湛甘泉说生理即“生之理”,如同谷中具有“生意”——一种发生能力。先秦告子首先提出“生之谓性”,后来的荀子,以及汉代的董仲舒、王充,唐代的韩愈,都以“生”解释“性”。湛甘泉似是沿用了这种“生之谓性”的说法,其实不尽然。他的文章阐述心性的特点是,既承袭先秦至汉唐思想家对“性”的界定,又吸取宋明理学家关于“性即理”的说法,并把理学家明显区分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合而为一,把心与性合而为一。文章具体说,心有“隐”与“显”两种状态:“隐”,便是“未发”阶段,是浑然不可见状态;“显”,便是“已发”阶段,显露为人的良心始见,即孟子所说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端之心萌发,进而表现为仁、义、礼、智的道德伦常,又通过“戒惧慎独”的道德修养,养“中和”之道,而达到“万事万化”。文章把心性的推衍落在一个“敬”字,从“始之敬”到“终之敬”,表现为心性的演化过程,具体显露为客观万事万物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主观道德涵养过程。
从另一角度,《心性图说》强调心包万物,心与理同体。文章具体解释图中的大圈与三个小圈:小圈表示“心”从“未发之中”的“性”,到“中节之和”的“情”,再到“终”的“万事万物天地”,所经历的三阶段,始终贯穿着“心”,“心无所不贯”;大圈则表示,“古往今来”,“上下四方”,被“心”所涵盖,“心无所不包”。湛甘泉从时间与空间的二维上,确立“心”的贯通性和涵盖性,心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心与天地万物合一,故文中又说,心“体天地万物而不遗”。这就是说心“包乎天地万物,而贯乎天地万物之中”,“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从而强调“内外合”。湛甘泉企图把朱熹所强调的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客观性的“理”,同陆九渊所强调的人们所具有的主观性的“心”,融会在一起。
主体与客体合一的理论,既是湛甘泉对宋明理学的总结,又是对宋明理学的纠偏,它既要纠正陆九渊以物归于心的唯我主义,又要纠正朱熹以心与理(物)为二的支离观。因而,《心性图说》所确立的心性合一论和心体万物论,成为湛甘泉创立系统的合一论理论的依据。他的理气合一论、理心合一论、知行合一论以及理欲合一论等,被古代中国哲学的集大成者王船山所发挥,进一步理论化和精致化,从而把中国哲学推上了顶峰,由是足见湛甘泉的《心性图说》所蕴含的理论价值。当然,合一论揭示主客体的统一性,闪烁着真理光芒,但由于过分地夸大了心的作用,也就泯灭了主客体的界限,这是心学的局限,也是人们读《心性图说》应注意的不足点。
《心性图》的核心内容及技术
《心性图》;亦是武当山道士进行丹道修炼的挂图,据考评系张三丰真人所画。其基本理念源自元代全真龙门派道人尹志平所著《北游录》。后来,《北游录》中“君治则国治,心治则百体自理”的以身喻国、治国如治身的心性学说理论,为明代道士张三丰所用,创立了《心性图》的基本理论构架。
张三丰认为,内丹修炼,首先重视性功修炼,他在《大道歌》中写道:“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人药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所以,将《心性图》独立成篇,并与《修真图》同为武当山丹道修炼的姊妹篇,其中《心性图》侧重于性功修炼,《修真图》则侧重于命功修炼。
《心性图》是武当山所独有的。到目前为止,尚无国内其他道教宫观发现此图。《心性图》的三百余言正文与“寿”字图、养生楹联图,在内容上看似没有直接联系,但运用道教各派心性学说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发现三百余言的正文作为丹道修炼的理论法则,而“寿”字图与养生楹联图,作为丹道修炼具体方法的暗示,它们之间不无内在联系,而且相辅相成。
心性学说,是《心性图》的核心内容。这是因为,一方面《心性图》所表达的关于心性的修炼,处于较高层次,在全真道“虚、心、性、神、意、身、命、精”等一整套概念体系中,心性修炼处于很高的位置,往往只在“炼神还虚”阶段由那些功夫很深的道人才能接触到。
另一方面,三百余言正文中说:“心即舍,而性即道”,是吸收了全真道性命双修理论的精华。全真道性命双修理论认为,本心即道,同时性在心中,本心即性。李道纯的《中和集》说:“心中之性谓之砂中汞。”张三丰也说:“欲使三家情意合,只凭一点道心坚。”由此可推得,性即道,道舍为心,以心守道,以清静斋戒做为守护“道心”的法宝。
清静斋戒,是《心性图》的核心技术。《心性图》说:“清静斋戒为之城。”所谓清静,指清心寡欲,无为和静。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因而把清静作为修养身心、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所以,《心性图》把“清静”、“斋戒”作为治国安邦的固城高墙,可见其作用重大。
所谓斋戒,指道教清心洁身,禁制诸恶的法仪。道教认为,清心洁身为斋,禁制诸恶为戒。为示敬神,祭祀前须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称之为“斋戒”。道教规定,人靖修真,要资斋戒,缄口慎过,其道渐阶。斋者,齐也,齐其不齐;戒者,止也,止其不止。把斋戒视为降服身心的有效方法。如果违背戒律,应当受到惩罚和谴责。
《太上虚皇天尊》说:“斋戒者,道之根本,法之桥梁。”所谓城,指城墙,城护。这里喻指护卫“道心”不受外界侵扰,维护人体健康长寿的固城高墙。也就是说,只有把清静斋戒作为“道心”的护城高墙,才能做到真清静,才能修成正道。
仙迹暗示,是《心性图》的核心技术。《心性图》三百余文之下,正中显著位置绘有“寿”字图,图上部绘有四位道教人物,一说各代表“福禄寿禧”,一说是全真派的四仙即丘仙长春子、刘仙长生子、谭仙长真子、马仙丹阳子,一说为武当山一脉相承的四位祖师,即老子、尹喜、陈抟、张三丰;图中下部绘有八仙,即李铁拐、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寿”字图的两边绘有养生楹联图。他们全是道教代表人物,并暗藏着一副养生楹联,即“半帘月影三杯酒,满院花香一局棋。”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