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内核是“和”,是“和文化”,太极文化作为中华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正是“和”的象征。
在前理性阶段,人类最早的崇拜是生殖崇拜,人类最早的思维是神话思维。
中华祖先最初探索世界本源,从远古的伏羲高举三足鸟太阳和女祸高举蟾蜍月亮这两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起步,走过榛莽荆棘的蛮荒时代,在原始神秘生殖崇拜的母体躁动中,孕育了中华太极文化阴阳思想的文明基因和鲜活的源头。
历经神话思维阶段之后,我们的祖先开始了理性思维进程,原始阴阳思想升华为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念,中华太极文化以完整的形态挣破生殖崇拜厚重的外壳脱颖而出,她劈开天地混沌,穿透蒙味沉暗的神学天幕,出现在东方世界。
太极文化有两大鲜明的特征:一是丰富的阴阳思想,由“一阴一阳谓之道”,逐步演化为解释世界的“阴阳相荡”、“阴阳转换”……阴阳的产生、发展、运动和变化,最后落实到一个美好的追求、平衡稳定的“和”字上:“阴阳调和”。
二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其中心思想是“赞天地化育”、人“与天地参”、“与天地同流”,人与自然天地混然一体,和谐相处。主张人与万物一样,都是天地的产物,都源于气的演变。“人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吕氏春秋·贵生》),“万物非万物,与我同一体”(《洗髓经》)。人应遵循自然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人应同情体恤自然,万物,“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宋·张载)。
最后的结论是物我皆朋友,人与自身和,人与人和,人与天和,人与地和,人与万物和。
太极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两翼互补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分量最大,并对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起主导和支配作用。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的宗旨是“求仁”。儒家的“仁”和“爱”相联系,孔子说:“仁者爱人”、“泛爱众”,儒家学说是以伦礼道德为轴心而全面展开,大力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中庸之道和忠己恕人。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但主要是内圣外王两大方面。“内圣”是指修身做人,达到内和;“外王”是指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家和、国和、天下和。
道家文化是中华文化另一重要支柱。道家崇尚自然,主张天道自然,顺其自然,致虚极、守静笃,清静无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和睦相待,把“和”作为至上境界。
综上所述,太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的象征。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