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琴图》是传为北宋宋徽宗赵佶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工笔画,此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绘松下抚琴赏曲的情景。画面正中一枝苍松,枝叶郁茂,凌霄花攀援而上,树旁翠竹数竿。松下抚琴人着道袍,轻拢慢捻,另二人坐于下首恭听,一侧身一仰面,神态恭谨。画上仅用松竹石表示庭院环境,悠扬的琴韵似在松竹间流动,构图凝练平衡。人物神态刻画细致传神,较好地体现出其心理状态。
身旁立一木几香炉,只见他微低着头,双手拨弄着琴弦。背后一株松树,苍虬如龙,凌宵花攀附其上,红白二色花点缀其间,而树侧数竿青竹,青翠可爱。听琴者三人,其中两人朝服纱帽,左右对坐,凝神恭听。弹琴者左手边,一人纱帽红袍,一手持扇按膝,一手反支石墩,俯首侧坐,似沉醉于琴声之中;右手边,一人纱帽绿袍,两手相握于袖中,仰首微微前倾,似为琴声所动,翩思于天地之间;其后立一童子,似亦为琴声所吸引。在画前,还设有一玲珑山石,上有一古鼎,中插一束花枝。
画面上方,有”六贼”之首蔡京所题的七言绝句一首,“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佶所书瘦金书字体的”听琴图”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画押。
幅上钤清“嘉庆御览之宝”等印8方。
历史背景
《听琴图》画中是以宋徽宗为中心,以他“溺信”道教为背景,因此是有迹可循的。这不是一般的人物肖像画,而是有真实的事件为依据。其中有许多有关政治、宫廷、宗教方面的内涵。从画中解读出发,并以《宋史·徽宗本纪》相印证,由此追踪《听琴图》的作年。其中最突出的记载,就是政和七年(1117年),恰恰也是《听琴图》的创作年代。这一年可以看作宋徽宗也是北宋王朝政治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的标志。
据史书记载:“二月辛未,改天宁万寿观为神霄玉清万寿宫。甲子,会道士二千余人于上清宝篆宫,诏通真先生林灵素,谕以帝君降临事。……乙亥,幸上清宝篆宫,命林灵素讲道经。”“四月庚申,帝讽道策院上章,册己为教主道君皇帝。”这是徽宗崇信道教,历年活动的一个最高潮,就是“册已为教主道君皇帝”。而《听琴图》中,徽宗本人,穿的是一身道服,正是以“教主道君皇帝”的崇高身份自居。所以,《听琴图》所描绘的正是宋徽宗在政和七年四月册为“教主道君皇帝”以后,与朝中权臣接见,抚琴论道,暗通心曲的艺术场景。其作年正是在政和七年(1117),徽宗以“教主道君皇帝”的双重崇尊身份的艺术记录和历史纪念。
《听琴图》在琴音中更倾向于沉静。画中人物,别无旁杂,唯徽宗身边置一黑漆高几上陈金盘玉炉,飘出御香袅袅,徽宗身后,为一株高松,琴音悠扬,透于松际。为了在画中“逼”出琴声,人物的方位对置则极玄妙。为了这一“逼”,在徽宗正对处,画下部着一云叠状假山石,上置古鼎名花,意在封住画下部之“气口”,不让琴音散逸,而反逼回到松风之间。左右二人物,对坐但一侧一斜,并不板滞,但方位上稍不对应,故在左侧绿衣大臣旁加一侍童,却是与红衣者左右正对,如此人物不致呆板布势,更趋活泼自然,另外也是为了不让琴音斜漏,置小童于旁,如此方位四面端正,更“逼”出琴音随画中气局沿着松树直贯云天,也正是蔡京所题“松间疑有入松风”,其精妙如此。松后散写三五竿墨竹,也更添空间之幽深。这样表现琴音真是独一无二,也是煞费苦心。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