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
这句话其实是说杨式太极拳的运用,以圈环方式为变化的基础。乱环是表示杨式太极拳没有固定的圈环方式,例如在手法上有高低、进退、出入、攻守都走圈形,而圈是变化的,有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斜圈、正圈和有形圈与无形圈的区别,并且又分以大克小,以斜克正,以无形克有形。什么是无形的圈?就是在出手动作中,随时都在螺旋力量的范围之内,这和螺旋力量要成为动作中的习惯力量,所以虽然用手直入直出,但是只要接触对方的某部,便显示出直进是由螺旋力在推动的。由于这种螺旋力的主导作用,就能随着对方的来手上下进退,并能在顺随之中相机地发挥螺旋力以入手克敌。
值得说明的是,杨式太极和陈式太极在这方面的理解有巨大差别,陈式直接把螺旋体现在动作外形上,并称为缠丝劲,使陈式太极看起来象是拧麻花;杨式则认为走圈主要体现在意念上,就是缠意念圈,比如我以前介绍的体外气散扩散松身发劲引劲法,就是典型的缠意念圈,其中至少有一个纵向圈和一个横向圈,一般要求练出“米”字形纵向圈和肩、腰、跨三道横向圈,以此练习太极劲力。但是这是比较高级的方法,只有具有相当杨式太极基础的人才能如此运用。因此,杨式太极虽然主张缠意念圈,但并不是完全不把各种圈体现在外形上,初学者还是要在还形上走圈的。
但杨式太极在外形上走圈与陈式明显不同,走的是劲路圈,而不是身体和四肢的拧转。大家在盘架子时就可以注意到,杨式太极中,许多式子里面,身体和四肢的运作轨迹一般是C形(这种轨迹最多)、其次是S形(其实是两个C形组合在一起),最后是圆形,这就是运作路线上的走圈。注意到这点后,你再注意观察,其实每个关节都在走圈,形成全身上下大大小小不同规格的环,这是杨式太杨的初级乱环。为什么是初级的呢,因为它还在外形上表现出来,功深者只走纯正的意念乱环。如果你是个初学者,而你盘架子时有那个关节不走圈,就说明你的架子有问题。
杨式太杨从运动路线上走圈,要发挥冷、暴、脆、弹的劲力,最好是用轻松、柔和、均速的用劲方式,运动到终点,意识出于体外,以形追意,自然会在c形路线的终点10CM距离上暴发出强大的劲力,这就是杨式太极抽丝劲的本质。当功夫加深时,就可以放弃外形上的走圈,纯走意念上的圈,从外形上退圈了。但要做到这走很难,进圈容易退圈难啊。
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
此句说明将对方诱入我的无形圈内,对方失去了主体力量,受我乱环螺旋力量牵制以后,即可随时达到得心应手的机会。而且,这时只要以四两的劲,即可发动对方的千斤之力。俗语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以小力胜大力之意,并非纯四两来拨真千斤。拳诀说“练成千斤力,只费四两功”。是说要有千斤的收获,只用四两的力量达到成功。例如对方以全身整力如同千斤之势来袭我时,因我用圈环法,滑走来力,使他失去重心,就可以用四两之力拨动千斤之势,达到制敌之目的。倘若四两的力量不成功时,尚有似千斤之力在后接应周旋,也并非以纯四两敌真千斤的说法。
杨式太极和陈式太极对这话的理解也有明显的差别,陈式太极强调以四肢和身体的拧转,配合一定的技法使敌人反关节,使敌人处于背势,这也造成了陈式太极擒拿摔跤厉害,但单用劲路发人不远的特点。杨式太极初级阶级从运动路线上走圈,也有非常多的擒拿技法,但是擒拿不是杨式太极的主流,杨式太极的主流是散打技击,杨式太极推手中之所以强调发人要远,就是如果一旦练成这种劲力,在散打时变发放为打击,就以可以对敌人造成非常严重的打击力量,受敌人受伤。但练杨式太极的人,理解这话,却要从初级和高级两个层面来理解。
在杨式太极的初级层面,就是用身体和四肢走C形运路线,使身体产生棚、捋、挤、按、采、例、肘、靠等劲路,化解掉对手进攻的力量,往往要求是从对手劲路的切线接手,从切线起就走C形,引偏对方的力量,使对手打不到自已即可,不允许使用一点多余的力量。实际上在放松的情况下,引偏对手的劲路真的很容易,自已真的不用太大的劲,就是杨式太极初级层面的四两千斤着。因此,初级者对敌,用的是“化、引、拿、发”四字。
在杨式太极的高级层面,使用者用的是纯意念圈,身体和四肢的运动已经看来出多少C形、S形和圆形,他们主要是用通过无数意念圈的练习,使身体的意识无限向外扩长,最后达到全身透空的境界,只要转动意念圈,身体就会产生强大的劲力。高级者对敌,先是意念上和敌人的劲力完全融为一体,敌就是我,我就是敌,听劲非常空灵,使敌人的劲力完全消失在无数纯意念的乱环圈中,然后又通过纯意念的乱环圈找到落点和发点,轻轻松松把敌人发放出去。因此高级者对敌,用的是“敷、盖、对、吞”四个字。太极拳精华揭密。
手脚齐到横坚找,掌中乱环落不空。
这句说明在用乱环时发出整力的方法,按发力可以分全部力与局部力,全部力是把全身整力发出去,局部力是四肢单发的力量。要想发全身整力必定手脚齐到才可以。拳诀上说:手到脚也到,打人如蒿草。手到脚不到,打上不得妙。就是说要发全力冲击对方,需要手脚齐到,才可奏大效。横竖找:是找对方的横侧方,来进我的坚正方,就是向对方横侧进击,可以使对方失去重心,而不得守其中心。在我用乱环时,虽然对方陷入我的圈环内,但必须向对方的横线处发击,用我正直线的力量,再加上手脚齐到的方法,才可以以小力胜大力,着法才不致于落空。
不过在这话的理解上,陈式太极和杨式太极的理解也有不小的差别,陈式太极的理解是丹田内转,以腰为轴,全身上下无处不拧转,全身上下无处不麻花,全身上下无处不缠丝劲。杨式太极则要求在意念上空腰,完全忘记腰的存在,以梢节(一般是手指,也可以是其它部位)松开的意念为引领,从脚、腿、跨、腰、肩、肘、腕一路松到手指之上,使全身上下无处不松,使全身上下完整一气。现在单位开会,其他的以后再说。
好,说到这里,这要提到杨式太极中的节节贯穿概念。杨式太极理论是这样形容节节贯穿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一提到节节贯穿的这个概念,许多人的理解都会走偏,把其根在脚理解成立以脚蹬地发力,把发于腿理解成为用大小腿发力,把主宰于腰理解成为用腰扭转发力,把形于手指理解成为用手指发力,以力的一节节一往上传,就是节节贯穿。其实,要理解节节贯穿,首先要做到节节分家,节节分家主是松开每个关节的意思,从而使每个关节更加灵活和灵敏。注意,是松开,不是松软。杨式太极老谱中说过“节节贯穿皆是意”,意思就是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都是松开的意念,不是指力量。是在意识深处从脚底开始松开,一直松开到手指(当然也可以反过来松开,从手指松开到脚底),松开的感觉的相邻关节之间传递。这样一路松开到手指,全身自然能够协调一致,冷、暴、炸、弹的内劲自然就能通出。为什么用通出,因为发如有一处不松开,内劲就不通,更无法放出体外。
说完节节贯穿和节节分家后,“手脚齐到横坚找”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了,就是在散手和推手中与对手接手后,外形上走C形,以两梢节(手指和脚底,如果反向松开,脚底也可以从根节变成梢节)领意向横向、纵向两个方向引导对手的劲路,在听劲的同时查找对手劲路的弱点,找到弱点以后立即进攻发放。
“掌中乱环落不空”则是比“手脚齐到横坚找”更高级的功夫,手脚齐到横坚找是对初级杨式太级的要求,但杨式太极练到高级阶段,可以本能运用各种意念圈后,往往主要横圈和主要纵圈的交会十字点就会成为问星,问星就是意念上内劲攻击的目标,当功夫加深时,杨式太极甚至连大型的意念圈都可以不用,直接把问星意念定位和变动体现在手掌上。高级杨式太极不需要大幅度的处形运动,只要手掌接触一下就可能听清对手的劲路,然后用手掌意念进行问星定位,瞬间发劲击人。
引用 太极小云 (8楼)好,说到这里,这要提到杨式太极中的节节贯穿概念。杨式太极理论是这样形容节节贯穿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一提到节节贯穿的这个概念,许多人的理解都会走偏,把其根在脚理解成立以脚蹬地发力,把发于腿理解成为用大小腿发力,把主宰于腰理解成为用腰扭转发力,把形于..。
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这句话说的主要是落点和发点的变化问题。什么是发点呢?首先是与对方接触的部位,也就是接触点,对方的劲力通过你的化解,这个接触点就变成了发点。而落点呢,就是你意向打出去的那个点。对于初学杨式太极的人来说,发点和落点是同一个点,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这两个点可以相距很长的距离,甚至超过你手臂长度的一倍。
对于杨式太极初学者来说,究竟怎样运用乱环的方法,才可以得心应手的运用呢?例如当我向对方出击时,所进击点为发点,在与对方劲力互为横坚的方向上探测对方的跌落之点,然后由发点用全力直向对方的落点猛击,才可以收获全功。
对于杨式太极高阶者来说,发点仍然不变,但落点却成为意念气环中纵环和横环在对方身后相交的那个十字点,也就是问星。当手上的发点和意念中的落点相对、相呼应时,就是发放对方的时候,由于意念气环有许多个,而每个纵横气环之间的交会点都可以作为问星,通过这种意念引导,可以做到抬手即发,甚到采用不同劲路,从不同方向发放。
太极拳内功
双环一套十字生,十字四端皆弧形。
从这句开始,就是杨式太极老谱中教人学习和使用意念乱环的心法。所谓的“双环一套十字生”现在就容易理解了,一个横的意念环、一个立的意念环套在一起,不就产生了两个十字交会点了吗?一个在对手身后、一个在自已身后(随着练习的新深入,你的意念中还会产生更多互相从纵横方向套在一起的意念环,出现更多的十字)。
那么,在这两十字的四边和弧线都可以产生形用的方法。实际上,这两个套在一起的立环和横环只要在意念中一转动,就可以引导身体发出强烈的螺旋力并发放出去。你可以这样试一下,你两脚不要移动,身体自然站立,意想这两个环发生一定的转点,问星十字也随之移动,然后你全身放松,快速出手去追击这个移动的问星,看看力量不是不自然而然的就发放出来了。
唯有当中是实点,还要围绕环边行。
从这句中所说的实点,就是套在一起的意念环共同的圆心,这个圆心在你的身上,无论是对手劲手,还是你自已的劲路,只要在这两个环范围内运动,都不能把劲力引到这个实点上来,也就是不管你如何走圈、如何运化,无论如何都不能把劲力引到自已的身上来,必须让所有劲力从自已身边偏出去,最好是让劲路顺着意念环边沿方向行进。
十字交点一错位,四两千斤亦可乘。
不论你用什么方法走化对手的劲力,一旦感就到你自已没有力量,而对手也没有力量的时候,就说明你已经把对手的力量已经走化干净了,此时就是反守为攻的好时机,此时你和对手的手臂相交的位置就成了发点,从发点透过对手身后约一米处的某个十字交点就成了落点,此时你在意念中,将相交于对手落点的竖环和横环错开,既可引导劲力瞬间发放。竖环错开即从竖立方向发劲,横环错开则从横向发劲。由于此时对手劲力已被化净,很难作出有效的防护反应,很容易被发出。
掌中乱环横竖找,乱环法术在于通。
对发点和落点的运用熟练以后,则可灵活运作竖环和横环发放。既可以用横环去化,用立环去打,也可用立环去化,用横环去打。当然,最初的练习方法是走大的方面,练习大的框架,就好象用瞄准器一样,一接手就从对手或自已身后的横竖去找发点和落点,但到了更高的阶段,就成了掌立横竖的变化,成了往细微的方面去找发点和落点,直接就在拉触对方的地方运用,不用把意念走那么远,那么复杂。
引用 太极小云 (8楼)好,说到这里,这要提到杨式太极中的节节贯穿概念。杨式太极理论是这样形容节节贯穿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一提到节节贯穿的这个概念,许多人的理解都会走偏,把其根在脚理解成立以脚蹬地发力,把发于腿理解成为用大小腿发力,把主宰于腰理解成为用腰扭转发力,把形于..。
“要做到节节分家”——厨子老师说身体各部位互不牵连,各归各,也就是您说的“节节分家”吧。太极拳精华揭密。
“要做到节节分家",我原来是意念+一点点力来松肩。自我感觉很好,起式是一想双手就自动上孚了。当时有点脱臼的感觉,现回想起来有点肩手分家的感觉,现在这感觉找不到了。请小云老师给指点一下。如果是正确的我又按原来的方法来练。
“要做到节节分家,我原来是意念+一点点力来松肩”你这个方法是可行的,肩是最难松的部位,如果肩松开了,其它部位也不难。不只如此,你在盘架子时,没一式都要先用意念上的内动,然后才能有体现在外形上的外动。每一式都是要完全放松,完全没有力的情况下,加一点点微小的力引导肢体运动就行了,这个力度必须非常小,最好在感觉上小于一根羽毛、一只苍蝇的重量,正所谓“一羽不能加,一蝇不能落”。此外,你还可以在盘架子时意向有人和你推手,你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感应到别人施加的力量后,按一羽不能加,一蝇不能落的要求走化对手的力量,不过这个方法只适合长期练推手人,没练过推手的人最好不要这样练,以免走偏。
所谓节节分家,最基本的意思说是每节关节从意念上松开,使每个关节(特别是九珠)保持高度灵敏和灵活。人体和人体的周身均可分为三节。三节的运动关系是稍节领劲,中节定位(所以杨式太极非常强调肘定位,肘不定位则劲不能发),根节松沉。
在练习杨式太极时,务必先做到节节分家,即是每一个小节都能够做圆周或弧线运行(即上面提到的关节走圈),这种运行会把每一个关节囊都打开,韧带关节相对拉长。稍节和根节是一对球状关节,可以做圆周运动,这种有意识的运行,会让你的稍节灵活和根节松沉,尤其是稍节会极大提高它的感受和感知能力,比如作为中节的肘关节定位在腰圈,作为梢节的小臂以肘关节为圆心作划圈运动,才能让你的稍节会灵活而多变,在推手或实战中才能随机应变,达到高深境界时更是随心所欲。中节要相对定位,才能与稍节、根节分家,各自分家独立运行,这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太极拳精华揭密。
在三节的节节分家情况下,这就好比一组轴承每一个都能做圆周运行了,威力不大,要让节节分家后的三节,再一一贯穿起来,犹如每一个小节都练成了珍珠,还不够完美,务必把每一颗珍珠穿起来,做成项链或手链方显其价值。节节分家后的三节,要一一对应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体,那么这个时候的完整体方才是具备了防御与攻击为一体的贯穿,这种贯穿才有意义,才有太极运动的价值,经过这种提升。当然贯穿也需要刻意的训练,才能做到真正的贯穿,首先要做到松柔与放长,而不是僵而硬,也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节节贯穿皆是意”,把分家的三节连结起来,不能用力量,而是要有放松或松开的意念,只要意念让三节连结处都放松了,才能让节节真正分了家,然后又真正把三节聚合起来,形成完整一体,这样就可以随曲就伸,随意发劲。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