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外经·阴阳颠倒篇(原文)
黄帝闻广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叹广成子之谓天矣。退而夜思,尚有未获,遣鬼臾区问于岐伯天师曰:帝问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身可以不老也。天师必知厥义,幸明晰之。岐伯稽首奏曰:大哉言乎? 选非吾圣帝,安克闻至道哉。帝明知故问,岂欲传旨于万祀乎。何心之仁也。臣愚,何足知之。然仁圣明问,敢备述以闻。窈冥者,阴阳之谓也。昏默者,内外之词也。视听者,耳目之语也。至道无形而有形,有形而实无形,无形藏于有形之中,有形化于无形之内,始能形与神全,精与神合乎。鬼臾区曰:诺。虽然师言微矣,未及其妙也。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阴阳,阴阳之道,不外顺逆,顺则生,逆则死也。阴阳之原,即颠倒之术也。世人皆顺生,不知顺之有死;皆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先衰矣。广成子之教,示帝行颠倒之术也。鬼臾区赞曰:何言之神乎? 选虽然,请示其原。岐伯曰: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视听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神,精不摇矣。探其原而保精,神不驰矣。精固神全,形安能敝乎。鬼臾区复奏帝前,帝曰:俞哉,载之《外经》,传示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极之野也。
阴阳颠倒篇注释:
黄帝听到广成子的深奥玄妙的教导,感叹广成子真是通达天意啊!但黄帝回去后夜晚思考,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于是派遣鬼臾区向岐伯天师请教说:我问广成子至道的真谛,广成子说:“至道的精髓,幽深微妙;至道的极致,晦暗寂静。不要看不要听,持守精神保持宁静,身体就会自然健康。一定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净。不要劳累你的身体,不要动摇你的精气,不要忧虑纷扰,这样就可以长生不老。眼睛看不到东西,耳朵听不到声音,内心没有杂念,你的精神就会守护你的身体,身体就能长生不老。谨慎对待你的内心,封闭你的外在感官,过多的知识会败坏你的修行。我为你达到大明之上的境界,到达那里就是至阳的原点;为你进入幽冥之门,到达那里就是至阴的原点。天地有它的规律,阴阳有它的储藏。谨慎守护你的身体,万物将自然茁壮。我守住其中之一,以保持和谐,所以身体可以不衰老。”天师一定知道其中的意义,请明确地解释给我听。
岐伯恭敬地回答说:“这句话真是伟大啊!如果不是我们的圣明帝王,怎么能听到至道的真谛呢!帝明知故问,难道是想把您的思想传授给后世吗?您真是仁心仁德啊!我很愚昧,怎能知道这些道理?然而您以仁圣明问,我也就大着胆子陈述我对此道的见解。所谓窈冥,是指阴阳变化;所谓昏默,是指内外的各种欲望;所谓视听,是指耳目的各种感觉。至道无形却有形,有形实际上又是无形的。无形隐藏在有形之中,有形融化在无形之内,才能使形体与精神完全合一,精气与神魂相合。”
鬼臾区说:“是的,虽然师父的话很微妙,但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其中的奥妙。”
岐伯说:“乾坤之道,不外乎男女。男女之道,不外乎阴阳。阴阳之道,不外乎顺逆。顺则生,逆则死。阴阳的原点,就是颠倒的方法。世人都只知道顺生而不知道顺中有死;都认为逆死而不知道逆中有生,所以未老先衰了!广成子所教的道理就是宣扬颠倒术啊!”
鬼臾区赞叹地说:“这话说得多么神奇啊!请问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岐伯说:“颠倒的方法,就是要探索阴阳的原点!窈冥之中有神的存在,昏默之中有神的存在,视听之中有神的存在。探索其原点并持守精神,精气就不会动摇。探索其原点并保持精气,神魂就不会散逸。精气稳固神魂完整,形体又怎能衰败呢?”
鬼臾区禀奏黄帝,黄帝说:“太妙了!把它记载在《外经》中,传给臣僚百官让他们都能听到至道的精华,让普天下人都能明白广成子的教导,一同游历于无极之野。”
白话翻译
(释文)
五千年以前的轩辕黄帝跟随一位修道高人修炼十九年,这位高人法号叫广成子。黄帝闻听广成子说的窈窈冥冥的状态,可达到长生的目的,赞叹广成子是天人神仙。夜间退到床上休息时想起广成子说的窈冥状态,还有不太懂的地方。觉得应该派人再问一问。于是就派遣占星之官,名叫鬼臾区,去问分管医药的一位大臣,都称他做天师,就是《内经》说的岐伯天师。
鬼臾区问岐伯天师:“圣黄帝问最好的养生之道于广成子,广成子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 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身可以不老也。’天师必知厥义,幸明晰之。”
岐伯稽首奏说:“这样的语言太伟大了!太雄壮了!太令人诚服了!不是圣明的黄帝,怎么能说出这样豪壮之语。不是为了人类长生,怎么能问至道。我知道,圣黄帝是明知故问,岂不是想传旨让万代万世后代人都参加阴阳颠倒术的修习!这样圣明之帝是大仁者。为臣我太愚钝,怎么能知道圣帝的想法呢?好了,即然圣明黄帝问这些问题,我怎敢不说呢!所谓窈冥状态,就是说的阴阳啊!所说的昏默状态, 是指内外说的言词。所说的视听,是说耳目功用能达到的语言。又说最好的养生之道是没有形相而有形相的。然而,有形相而实际是没有形相的。其实,无形相就是有形相,无形藏在有形之中的。反过来看,有形实相化成无相,所以说化于无形之内。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的身体和体内的神合在一起,精与神才能合在一起。”
鬼臾区说:“是,太对啦!太好啦!天师所讲的道理深入浅出,微细至极。但,我还是没有理解它真正的妙处。”
岐伯说:“乾坤之道理,不是说天地,而是说人类男女。又说男女的道理,不外乎阴阳的道理。所说的阴阳道理,其实就是说的顺逆关系。都知道五行顺则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逆之为克,克则死。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所谓阴阳之原也就是阴阳形象,就是不停地运转颠倒规律。世俗之人都以为顺则生,而不知顺之也有死。全都以为逆则死,而不知道逆之也有生。所以造成未老先衰之势啊!其实,广成子说的这些教诲,目的是想让圣黄帝修行颠倒之术哇!”
鬼臾区赞叹说:“太好啦,真是神乎其技!能让我认同说是。请天师把阴阳之原说清楚。”
岐伯说:“实际操作颠倒之术,就是探阴阳之原哪!”“窈冥状态中有见闻觉知之命啊!在昏默状态里也有见闻觉知之命啊!视听之中仍然也有见闻觉知之命啊!在这个状态中应该是明明了了的,这叫做探其原而守神,探其原而保精,神思不动,没有性情冲动,精必然坚固。这样,精固神全,身体怎么能有病呢?!怎么能未老先衰呢?!”
鬼臾区回到黄帝面前,上奏以上经过。
黄帝说:“太好啦!把这个过程记载到《外经》之中,可以传看文武大臣、黎民百姓,都让他们听闻到养生最好的方法和道理。使全体臣民共同进入无极窈冥昏默状态,得到应该得到的利益。从此,人类就长寿了。”
“阴阳颠倒篇”说的是什么是修炼至道,什么是颠倒之术。又说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
阴阳颠倒篇第一
【题解】
以《阴阳颠倒》冠首,此乃《外经》全篇的核心,是极其重要的一篇。其重要性在于: 它含蓄地公开了主宰人类(动物)形体的“神”的原始所在,及颠倒之术的功法与“大明之上”的诀窍,直至依法修行以致形成人体“内景”(李时珍内景隧道,隧指精髓,道指有孔之穴道与无孔之窍道)和可以达到长生不老功能的一整套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由医家养生修“真”“神”即“真”,而气含神内。经法传到道家,“黄老”命其名曰“修道" 。东汉时魏伯阳作《参同契》,喻为“炼丹”(内丹)。春秋时“孔子问礼于老子" (礼者体也,内修所依据之诀窍,道体也由于其作为道体之经窍,人人共有,人人共由,故后来之释迦牟尼佛之禅修,亦同此道体,故紫阳真人张伯端道:“教虽分三,道乃归一”。故道与医亦归一,即医、道、儒、释内修之法皆同,此“不二法门”均同于此经),经法传到儒家又命其名曰“修身"。它们名虽不同,功法与诀窍实质则同(《大学》之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同以“大明之上”作为人体与生命之根本的“仁”。同以“无视无听,抱神守一”颠倒之术功法,以及不言“神气”言 “性命”,以性命为“铅汞”(修道之士,要"寻师指破水中铅"。真铅,药物也,此般至宝家家皆有,自身具足,不假外求,不在千山万水之处,为先天元精,真一之水也。丹书名为白虎、水中金、水乡铅、金公(铅之旧体字为鈆)、郎君(坎☵为中男故名)、坎水、西江水、黄河水、逆流水、漕溪水[因禅宗六祖惠能祖师住于漕溪,性命双修之道与禅宗真传皆为一理一法,佛道同源故名,种种喻名,不一而足,丹书皆指真铅为道枢(修道之钤键、成道之枢机也)(钤键:锁钥。比喻事物的核心、关键。 包含管制、约束、归纳的意思),以此来作药物,作丹头。之所以名真谛者,真在天明之上由表入里之性源一窍,具有“一以贯之" 主宰整体的功能为人人共有、 人人共由之本根。运用朴素之唯物辩证合成之诀窍练功,则能如《内经》《外经》所阐述的“神与形俱,形神俱妙”,小之则“尽终其天年,度百岁(120 岁)乃去”,大之则“寿蔽天地,无有终时”即长生不老,形神供妙,死而不死,如黄陵之仅余衣冠。岐黄岂能欺骗后代? 特后人之不能依应具备条件认真修炼耳!
【原文上】
黄帝闻广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叹广成子之谓(若)天矣。退而夜思,尚有未获。遣鬼臾区问于岐伯天师曰:“帝问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身可以不老也’。天师必知厥义,幸明晰之”。
【逐句注释】
(1)黄帝闻广成子窈窈冥冥之旨
黄帝即轩辕,中华民族溯源之始祖,寿 111 岁,在位 100年。广成子:有道高土、上古真人。相传是上古黄帝时候的道家代表人物,修行于崆峒山和神仙洞,黄帝听说后专程去拜访他,并拜广成子为师,求问治国之术。根据《史记》记载,黄帝在位的第十九年,躬亲问道于广成子,受传至道。《庄子·在宥篇》亦有类似记载。其学术先未公开,故《内经》首章仅略言。迨至退位后认真修习有得,始借岐伯天师之阐述而公开。
(2)叹广成子之谓(若)天矣。退而夜思,尚有未获。
黄帝退而静思,经实习检验确实可信。叹,乃高度赞赏之词。从黄帝的赞赏,可知“至道”之真实而可信!尚有未获:不是对功法诀窍未获,而是以仁圣之心,考虑应传之万世也。未获者:继往开来之责也。因此,已不若《灵枢·禁服》时所信奉的“坐私传之,此天师之所禁” 矣!
(3)遣鬼臾区问于岐伯天师曰:
鬼臾区:大臣名,既是黄帝手下之大臣,又是岐伯天师的及门弟子,故《内经》“天元纪大论大论”“五运行大论”皆天师授意鬼臾区之作,特“言大而肆” (肆:放纵、任意),成为过犹不及之词。
此时黄帝已实习广成子之传多年。天师为太子雷公,太师师伯高及诸臣工之 “高级顾问” 矣。故除黄帝以此篇开章明义外。余下各篇皆为二十五臣工之问。
(4)帝问至道于广成子
至道:至高无上之道!何谓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清空一气也。此气能生化万物,长养群生,为“天下之母”,人体受胎成形时,即通过父母而得此气以为本根,故名 “神”、或“真”、或“道”或曰“一”;古人尊道贵德, 帝因求至道而造访,广成子传道点窍,计一百四十余字,而“汝”占其九。岐伯天师所以概括为“广成子之教,示帝行颠倒之术也”
(5)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窈窈冥冥yǎo yǎo míng míng:①是指微妙精深貌。②渺茫恍忽之貌。
昏昏默默:似睡非睡,虚静与默默(阴极阳生之际)之中。
《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如”者“真如”之义。即:实相、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微妙寂灭。可见“真如”为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其义为真空。真空中无我无他、无正无邪、无善无恶、无事无非、无真无假、无虚无实、无垢无净、无增无减、无生无灭。由此得知,“真如”即是众生与佛,三无差别之菩提自性,菩提自性即是每一个人本有的涅槃妙心。众生若明此理,见自本心,自然降服一切妄心,安住于菩提道。能这样体悟就是佛开示的:“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与此段有异曲同工之妙。
(6)无视无听:即后文一脉真传之“垂帘”,即闭上眼帘以回光。
(7)抱神以静:抱神即“守窍”“返照”,合成“垂帘守窍”的“回光返照法”,以实现颠倒之术的功法;故必须黜聪、塞兑(即不听不语),虚极静笃。何以抱神即守窍?以神即天命之性而有源,此源即乾坤合成,受胎成形之上丹田玄关一窍。
(8)形将自正。“形”指形体,“正”指正气。形将自正者,形体自会充满正气,而邪气不易干扰也。
(9)必静必清,才能“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芸芸,吾以观其复”。即对“必静必清”功能之阐述。强调必静必清,始能神凝气聚。
(10)无劳汝形,是就黄帝问养生修真至道而言,即对已衰、已老、已积劳成疾者而言,必不劳形体以养气;并非指“劳动改造世界”之有作有为。四肢不动,则神藏于脾以壮气。
(11)无摇汝精:以使精固。无摇精,则神藏于肾以强精。“无摇汝精”是广成子最早提出来的,至老子则为“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由此可知房中术之非也。
(12)无思虑营营:抱神守一,则神不驰矣。神返照于大明之上“心之机”之所在,而一以贯之整体,安得不神与形俱,以使生命能量康复和再生。
(13)乃可以长生:能蓄气、固精、安神,以内守吾身,故可健康长寿,进而修成长生不老,悉具唯物辩证之义。人们受胎成形时受之父母浑然一团的神气(即性命),随着成长,神分别藏于五脏以主宰形体。五脏开窍于五官四肢,神即表现为视听言动。
(14)目无所见:垂帘瞑目时,则神藏于肝。
(15)耳无所闻:则神藏于肾,言神则气在其中。心无所知,
(16)心无所知:则神藏于“心之机”。《阴符经》曰“机在目”,即在两目睛明之中的“内眦”,其表即泛指“玄关一窍”。
(17)形乃长生:一般熟睡时神归五脏而“守形”。从而说明功法既使“神与形俱、神与形全”,已可得长生不老,更使“神形俱妙”,则不言而喻了。使汝神守汝形,功法为何?即“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18)慎汝内:慎守在内的气血精髓,不要轻易耗散。
(19)闭汝外:关闭在外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
(20)多知为败:内修言“多知”为障道之魔,故“必静必清”。
(21)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
“遂”,黄帝求道之愿,为“指点大明之上”,由表入里“生身之本”的一窍“玄关”。何谓大明之上?此由医而道、而儒、而释,讳莫如深,众多隐语“公开”之源。宇宙之大明为日月,人体小天地之大明为两目。两目之功能在“晴”,而其机要则在两大眼角之“睛明”。大明之上犹言两眼睛明之上,即“频”“内眦”之表,习称鼻梁。《外经·奇恒》名“脑为泥丸,即上丹田”;道称“众妙之门”与“玄关妙窍”,或简称“生主”,庄子谓“养生主”;儒名“明德”,或“天之明命”处;释称“鼻端”,即鼻之始端,亦身之造端。老庄之徒,以此处有如进入人体众妙之机关故名“玄关”,或简称玄窍而以“一”为代号,以“眼前”、“目前”、“目连”暗示,有三四十讳名而不一一列举,即此已可见其不同寻常。鉴于真谛失传三千年,已如“皮之不存”,故不顾如“毛附”之清规,而再次公开此五千余年之秘。古尊道贵德,黄帝虽贵为天子,亦不得不叹“广成子之若天矣!”
(22)至彼至阳之原:谓此窍为阳生药产之原!即李约瑟、周士一在《参同契新探》中探索而未得的“能量流、活水源头”。
(23)窈冥之门:“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故为练功人之恍惚窈冥之门,“恍惚窈冥,其中有物、有信、有精,其精甚真”。此太上之言。
(24)至彼至阴之原:即“甚真”之“阴精”,亦由此原所致。此言大明之上功能,至阴至阳之原(同“源”),即生命康复再生之源。岐伯以“海”为喻,而言其难量。窈冥,是阴阳互根内涵。
(25)天地有官:指时令季节,如冬至阳生而阴藏,夏至阴生而阳藏。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才能养阳和之气以利再生。人体亦然。言人应有节制也,顺则养生,逆则灾害;阴阳有藏,言春生夏长,枝繁叶茂,必继之以秋收冬藏,始能养阳和之气,归根复命,以利再生。
(26)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慎守身中之阴阳(即神气、性命),则主宰形体之物即升华为神气之物,必将壮大。此时依据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守我大明之上,生身之本原一窍,其势必如何可知矣!
(27)我其守一:广成子特别强调“守一”,姿态在于心气平和,老子遵循而反复强调“专气致柔”者,正此之谓也。
(28)故身可以不老也:联系上文两番论证长生之法,合成“长生不老”,孰谓传统无长生不老之方?且都基于朴素唯物辩证法。之所以“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者,盖在于人们“节欲少,纵欲多”,受“害生于恩”影响,而不能如岐黄、老庄之宝贵耳。
(29)厥义:厥,同“其”,谓天师必知广成传道之义,盼明确解析。从实践检验,“岐黄”均早已得闻至道;岐伯天师更获大成。否则,安能对“内景隧道”了如指掌。(按:“隧”指十二经、三百六十五络;“道”指有孔穴道与无孔窍道)。
【直译】
黄帝听了广成子幽深奥妙的宗旨,感叹的说:“广成子真可以说是天人啊!”黄帝回来后,彻夜静坐沉思,觉得还有不能完全领悟的地方。于是就派遣鬼臾区到岐伯天师那里去请教。说:“黄帝向广成子请问什么是‘至道’,广成子说:‘至道的精深奥妙,在于幽深渺远之中;大道的极致,在于似睡非睡、虚静与默默之中。没有视觉,也没有听觉,保持元神的虛静,身体就会自然清正。保持虚静与清正。不要劳动你的形体,不要摇动你的精气,不去思虑尘世间的纷繁杂乱,才能够长生。眼睛没有什么可以看见的,耳朵没有什么可以听闻的,心里没什么可以知觉的,你的神就会守护你的形体,形体就可以长生。慎重地持守你内在的精气神,紧闭你外在的关窍,知道的越多就会越多的耗神而导致衰败。我为你到达了大明之上这一玄关妙窍,到那纯阳之境界(那里是阳气发生的源头);使你指出了进入幽深奥妙的窍门,到达那至阴之境界(那里是阴精化生的根源)。天地的变化有其主宰,阴阳的变化有其归藏,谨慎地守护你的身体,身体中的精气将会自然壮旺。我守护这里的‘一’(天人一气),以使精平气和,所以身体可以长生而不衰老。’天师必定知道其中的含义,很荣幸地希望能听到您更加清晰明了的解释” 。
【原文下】
岐伯稽首奏曰:大哉言乎,非吾圣帝安克闻至道哉。帝明知故问,岂欲传旨于万祀乎,何心之仁也!臣愚,何足知之。然仁圣明问,敢备述以闻。窈冥者,阴阳之谓也。昏默者,内外之词也。视听者,耳目之语也。至道无形而有形,有形而实无形。无形藏于有形之中,有形化于无形之内,始能形与神全,精与神合乎。
鬼臾区曰:诺,虽然,师言微矣,未及其妙也。
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阴阳。阴阳之道,不外顺逆。顺则生,逆则死也。阴阳之原,即颠倒之术也。世人皆顺生,不知顺之有死;皆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先衰矣。广成子之教示帝行颠倒之术也。
鬼臾区赞曰:何言之神乎。虽然,请示其原。
岐伯曰: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视听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神,精不摇矣。探其原而保精,神不驰矣。精固神全,形安能敝乎。
鬼臾区覆奏帝前。
帝曰:俞哉,载之《外经》,传示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极之野也。
陈士铎曰:此篇帝问而天师答之,乃首篇之论也。问不止黄帝,而答止天师者,帝引天师之论也。帝非不知阴阳颠倒之术,明知故问,亦欲尽人皆知广成子之教也。
【逐句注释】
(30)岐伯稽首奏曰:
古相见以礼,其礼为稽首、叩首。稽首即拱手半跪,叩首为跪拜。臣见君言事,称“奏”。岐伯天师,其为在朝之官,衔位虽高,仍有君臣之仪,故行稽首之礼而称“奏”。不若广成子为在野之圣真,加上帝亲自造访问“至道”,故称帝为“汝”,讲道之语为“教”与“示”,足见“道尊德贵”也。
(31)大哉言乎:
高度崇敬传道之言!
(32)非吾圣帝,安克闻至道哉:
传师具有特许权,大道非其人、非其时、非其地不传。而黄帝问道则得传,不同一般必循规“获准”,故尊为圣帝。
(33)岂欲传旨于万祀乎?臣愚,何足知之
万祀:万年“祀”原为“䙫”,即祀之异体字。天师故知之甚稔也。自谦之后,只能以已受传所备而阐述之。非如今之任意“创编”。
(34)窈冥者,阴阳之谓也:
依法久坐入静,静极呈现阴极阳生前之最佳内景,故曰“至道之精”。
(35)昏默者,内外之词也:
昏昏默默,非混混浊浊!而外似昏昏之恍惚,内含默默之存照。即万念俱泯,一灵独炯,故曰“至道之极”。
(36)视听者,耳目之语也:
此句是视听言动之简化词,传到儒家为“非礼(“礼”同“体”,指道体、窍道)勿视听言动 ”。
(37)至道无形而有形,有形而实无形:
何谓“道”与“至道”?先天地而生出,混沌之清空一气,皆“强名曰道”或“大道”;至道,在此是指主宰形体之神,在内修中呈现佳景,亦可解释为可致人们长生不老者为至道。至道无形,其主宰形体则有形,终不可捉摸,故实无形。
(38)形与神全,精与神合乎:
此言依法内修之所得,特别是神与形全,精与神合,将臻于神形俱妙的佳境,则无论形之敝矣!
(39)乾坤之道,不外男女:
天地间无非男女。
(40)男女之道,不外阴阳:
男女不外阴阳两性。
(41)阴阳之道,不外顺逆:
两性不外顺逆者,一是言两性相合之顺生,一是言在顺之则生人。就人道而言,则顺生逆死。
(42)顺则生,逆则死:
说明生育中“顺生逆死”的人道方面。
(43)阴阳之原,即颠倒之术:
就是从阴阳两性“顺生不生”之原,得出养生之法,唯“顺者逆之”的颠倒术。
(44)世人皆顺生,不知顺之有死:
阐述为何顺之有死,教人养生预防。
(45)皆逆死,不知逆之有生:
人道顺生逆死,生中含死;至道逆施颠倒,不生不死。
(46)未老先衰:
导致未老先衰的原因,竟在于只知顺生之乐,而不知生中含克,顺之有死,即下面天师揭示为“害生于恩”的结果,孟子也说“死于安乐”之意。
(47)广成子之教,示帝行颠倒之术:
岐黄之语,一字千金!孰能托名作此《外经》?岐伯对帝称奏,奉帝为圣帝。总结广成讲学则曰“广成子之教,示帝行颠倒之术”。岐伯虽天师受宠之官,也宜属君臣,广成则高居崆峒,帝必专程问道,遂“点传”之愿,宜属师生。故曰“毋劳汝形,毋摇汝精,毋思虑营营”,以及“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循规必辅以指点。由此可知,道尊德贵如太子之言:“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不诚然乎?
岐伯小结之言虽指功法,而“大明之上,一脉一窍”真传,及“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必静必清”之诀窍,悉含其中矣!
此篇为本《外经》之重点,小结为全篇之概括:概括广成子所修炼至道之功法为行“颠倒之术”-竟贯彻于医、道、儒,以及后来释氏之禅修,即内功真谛领域,但大多由之而鲜知。读者不能忽视此传统内修真传之源!
(48)虽然,请示其原
穷究得出颠倒之术所探之原。
(49)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
所谓“颠倒之术”就是要寻见“阴阳之原”。所谓“阴阳之原”就是我们大家经常听见的相生相克的原理。比如五行顺生不生,逆死不死,就是“颠倒之术”。因为无形藏于有形之中,有形化于无形之内。金木水火土,水中有无形之火,火中有无形之水;金生水,金为少阴,水为太阴,水中有无形之火,故金中也有无形之火。故可知只要知道相应事物的阴阳之原,再加以引导即可实现金木水火土的相互转化,完成颠倒之术。那怎么样才能达到顺生不生,逆死不死的效果呢?外径有言“五行之顺,得土而化,五行之逆,得土而神。土以合之,土以成之” 。这里的“土”就是我们真意呀。
阴阳之原,即生克对象的“神”,父精母血合成之“命根”。阴阳两极基于情投意合之恩爱而相生,相生中即含“害生于恩”之克,直至相克至主宰形体之神竭绝而死,成为顺生不生!故欲求相生而预防相克之危害,则唯“顺死逆生”。这即是颠倒之术的逻辑,故曰“逆死不死,逆之有生”。
(50)窈冥之中有神:
窈冥即恍惚,但不是昏聩,而是“其中有物、有信、有精,其精甚真”。
(51)昏默之中有神:
昏昏默默不同于昏沉,内含一灵默照之神。
(52)视听之中有神:
人们所以能视、听、言、动者,因有神在其中主宰也。神含气,即真与道的体现。古人既知其中有物,其中有信,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又不知其名,而强名曰神、曰真、曰道、曰一。以现在的条件观察,皆微观物质,为什么要谈“道”色变而作“封”与“旧”而反之破之?
视听言动中因神的主宰,最能体现“顺生不生,逆死不死”:顺行外向消耗竭绝而死,逆返即“非礼(同“体”,指道体经窍)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眼不看神藏于肝,耳不听神藏于肾,舌不言神藏于心,四肢不动则神藏于脾,故神存则体存。如“克已复礼(同上)”则人体小天下可以“归仁”,在道家则名“守一”,即广成子传黄帝之“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神”即生身之本,故曰“仁”。
(53)探其原而守神,精不摇矣:
此言逆修颠倒之术过程中都具有抱神、守神,使神向良性方向发展,直至上文要求的不摇精而使之固。
(54)探其原而保精,神不驰矣:
神存即所以保精,精固则神不驰,而守我形,壮我形。
(55)精固神全,形安能敝乎:
精固神全,则形体不坏而长生不老矣。岂唯心创编?皆辩证唯物观也!
(56)俞哉:
肯定与感叹词。俞哉:妙哉
(57)载之《外经》:
此《外经》之所由来,并被冠篇首。
(58)同游于无极之野:
无穷无极,即清空一气,即大道之代名词。谓共修此至要之大道,同返无极,同游于无极之野。盖整套内修不外“从无到有,有又还无”而已。无极即清空一气之太虚妙境。“同游于无极之野”者,修真练功之代名词也。
陈士铎,即口述此《外经》者。“微言”二字之加,可释为“微言奥旨”,高度赞赏之词;也可释为因陈氏于每篇末加附短评,与博大之经文相对做自谦之词。
【直译】
岐伯跪拜拱手回奏说:“这是多么伟大的宗旨啊!如果不是我们神圣的帝王,怎么能够听得到这样至高无上的大道呢!帝王这是明知故问啊,这是想要把这个修真的要旨流传给千万年之后吗?圣心怎么如此宽厚仁慈呢?臣愚昧,哪里知道如此神圣的大道呢?但是,仁慈的圣帝既然明知故问,臣只好详细地讲述我所听闻到的真旨。窈冥,是对阴阳的称谓。昏默,是对内外的描述。视听,是对耳目的解说。至高无上的大道既无形而又有形,虽然有形而其实无形,是无形隐藏在有形之中,有形混化于无形之内,才能形神俱妙,精神合一。(直译)至道之精,是阴阴阳阳;至道之极,是内内外外。也就是说,阴阳内外是宇宙最高法则。
鬼臾区说:“是啊!虽然天师讲得很細了,我还是不能悟到其中的玄妙之处啊!”
岐伯说:“乾坤的道理,不外乎男女。男女的道理,不外乎阴阳。阴阳的道理,不外乎顺逆。顺行则生人,逆行则死亡。阴阳的原理,就是颠倒之术。世人都知道顺生,不知道顺生中有死亡;都知道逆死,不知逆行中有生机,所以就未老先衰了!广成子的教旨,是指示黄帝奉行颠倒之术”。
鬼臾区赞叹说:“讲得真是神妙啊!不过,还要请您指示大道的原理”。
岐伯说:“颠倒之术,就是探索阴阳的原理啊!幽深奥妙(窈窈冥冥阴阴阳阳)之中有元神的主宰,虚静与默默(昏昏默默内内外外)中也有元神的存在,视听之中也有元神在支配。探索其中的原理而持守内在的元神,元精就可以不摇动了;探索其中的原理而保守元精,元神就不外弛了。元精牢固元神完全,形体又怎么会衰败呢?
鬼臾区到黄帝面前回奏。
黄帝听后说:“妙哉!记载到《外经》上,传示给大臣和医官们,让他们共同听闻这至高无上的大道,一起修真练功,逍遥的遨游在这无极的原野之上” 。
陈士铎说:这一篇黄帝提问,天师回答,是第一篇的论述。提问不只是黄帝一人,而回答只有岐伯天师,是黄帝引述天师的言论。黄帝并不是不知道阴阳颠倒之术,明知故问,是想人人都知道广成子的教旨。
【笔者按】
这段故事见于《庄子·外篇·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
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百物昌盛)皆生于土而反(通“返”)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同辉)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不在意,无所察觉) 乎,远我昏(同缗)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
黄帝做了十九年天子,诏令通行天下,听说广成子居住在空洞山上,特意前往拜见他,说:“我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至道的精华。我一心想获取天地的灵气,用来帮助五谷生长,用来养育百姓。我又希望能主宰阴阳,从而使众多生灵遂心地成长,对此我将怎么办?”广成子回答说:“你所想问的,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你所想主宰的,是万事万物的残留。自从你治理天下,天上的云气不等到聚集就下起雨来,地上的草木不等到枯黄就飘落凋零,太阳和月亮的光亮也渐渐地晦暗下来。然而谗谄的小人心地是那么偏狭和恶劣,又怎么能够谈论大道!”黄帝听了这一席话便退了回来,弃置朝政,筑起清心寂智的静室,铺着洁白的茅草,谢绝交往,独居三月,而后再次前往求教。
广成子头朝南地躺着,黄帝则顺着下方,双膝着地匍匐向前,叩头着地行了大礼后问道:“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修养自身怎么样才能活得长久?”广成子急速地挺身而起说:“问得好啊!来,我告诉给你至道。至道的精髓,幽深渺远;至道的至极,晦暗沉寂。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持守精神保持宁静,形体自然顺应正道。一定要保持宁寂和清静,不要使身形疲累劳苦,不要使精神动荡恍惚,这样就可以长生。眼睛什么也没看见,耳朵什么也没听到,内心什么也不知晓,这样你的精神定能持守你的形体,形体也就长生。小心谨慎地摒除一切思虑,封闭起对外的一切感官,智巧太盛定然招致败亡。我帮助你达到最光明的境地,直达那阳气的本原。我帮助你进入到幽深渺远的大门,直达那阴气的本原。天和地都各有主宰,阴和阳都各有府藏,谨慎地守护你的身形,万物将会自然地成长。我持守着浑一的大道而又处于阴阳二气调谐的境界,所以我修身至今已经一千二百年,而我的身形还从不曾有过衰老”。黄帝再次行了大礼叩头至地说:“先生真可说是跟自然混而为一了!” 广成子说:“你过来!我告诉你。宇宙间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而人们都认为会有尽头。宇宙间的事物是高深莫测的,而人们都认为有极限。领悟我的‘道’的人,上可以成为皇(造物主),下可以成为王(神仙)。丧失了我的‘道’,上只能见到日月之光,在下则化为尘土。如今百物昌盛都生长于大地而复归于大地,所以我将离开你,进入到无穷的境界,遨游于没有边际的旷野。我将与日月同辉,我将与天地并寿。迎我而来,我不在意,离我而去,我也不在意。人不能免于生老病死,而我会独立存在!”。
《神仙传》称:广成子为轩辕时人,居住在崆峒山的石室之中,黄帝曾向他请教“至道之要”,广成子先是不予回答,过了三个月,黄帝再来问“治身之道”,广成子告诉他说:“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年,而形未尝衰。得吾道者上为皇,失吾道者下为士。予将去汝,入无穷之间,游无极之野,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说完,传授给黄帝《自然经》一卷。
【按】
1.开示宇宙天地人万事万物生生灭灭变化规律的奥秘,其中自然包含人类生、老、病、亡的客观规律。强调“天人合一”。亦即“宇宙大人身,人身小宇宙”。在《黄帝外经·十二章》中划时代地指出了“天人一道”。
2.阐明掌握宇宙天地人与万事万物生生灭灭变化规律,同时阐明掌握人类生、老、病、亡规律的唯有“至道”,即被后人共称的“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修真之道”。
3.特别强调:人类获得健康长寿,精气超凡的要诀有三:
一是人类身心及生活方式一定要“道法自然”规律;
二是人类达到掌握生、老、病、亡规律的唯一“至道”是通过修炼好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修真学的根本机制——颠倒阴阳(即丹道周天,还精补脑);
三是通过修炼好道家“内丹”达到“天人合一”生活,用《黄帝外经·天人一气篇》中的话讲是“天人一气”生活。
静观古今中外千秋史,欲探求和掌握宇宙天地人万事万物生生灭灭变化规律,达到长生不老,超凡成仙者甚多,也可以说是全人类共同理想,然而真正能够探明和掌握了宇宙“天地人”万事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达到长生不老,超凡成仙之理想境地者少之又少,真可谓是风毛麟角。屈指数来唯有中华圣祖广成子、黄帝、老子、岐伯等修成至道者,即修炼成功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修真之道者。
中华圣祖广成子、岐伯、黄帝、老子关于字宙天地人生命奥秘掌握宇宙生命规律达到超凡成仙之理想境地的至道,即“中国道家内丹养生修真法”,对我们的开示:我们在《黄帝外经·颠倒阴阳篇》中已知悉。
诗云:
宇宙万物造化衍,中华圣祖参透玄。
伏羲广成修性命,黄帝外经养真源。
老子道德含内丹,颠倒阴阳返童颜。
深根固蒂得长生,天人合一法自然。
【按】
“内丹”养生最早始于5000年圣祖黄帝、老子。是最直接调节人类身体健康、开发人类智慧和开发人体潜能,使人放松、愉悦、延缓衰老;最高层次可返老还童,超凡入圣。老子混元派内丹从补肾入手,可快速补充精、气、神。通过“添油而接命生精,还精补脑固精,睡功炼精化气”,进而调节五脏六腑与整个生理机能,让人们回归到青春时期的机体状态,是将生命时钟倒拨,故尔又称“道家回春功”。(陈士铎曾受金丹诀,故能发扬此种至道,若在他人看来当然等于空谈。惟受道者且能切实行于己身者,能语斯言。诸位学医的同仁,如果没有学过修仙之道术,不管你医经背得如何流利,总于此等道理不可能弄懂。于是乎乃知世上之事,有可书传,有可口传,有只可心传,于是不再拘于书本,方可进入无我之境界,方可谓善读书者)。
作者:开心农夫天意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