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挨我皮毛,我意入彼骨里”武式太极拳中的意念---郝少如

#武式太极拳#意无意2022-03-15

 打太极拳不能离开意识活动,拳书上说“意识在先”,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心发命令就是意念,胸来执行是胸的运动受命于意念...

 打太极拳不能离开意识活动,拳书上说“意识在先”,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心发命令就是意念',胸来执行是胸的运动受命于意念。胸动主持方向角度,并和腰密切呼应,互相配合,即所谓“全在胸中腰间运化”。都是由意识指挥,由此可见意念对太极拳的重要性。

 意念在先也就是说意在先,比如,练习太极拳的起势之前,并不是太极,而是无极,不可以把身法预先做做好,然后再动拳脚,而应该是在运动开始时全身一齐运动,才叫“一动无有不动”。也就是把内形、外形、眼法、身法、手法、步法各个组织一致行动,合为一个整体。
 但在起势之前,可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这叫意识在先。练拳如是,推手亦复如此。如对手挨触我到哪里,我的意念就到哪里。书云“彼挨我皮毛,我意入彼骨里”始终用意而不丢不顶,总是不放松警惕,随时准备对方突然袭击。时时注意运用接、蓄。发进行还击或主动出击。凡此种种,都叫做“意念在先”。还有练拳时要常问问我的手和脚是不是听我的意念指挥和控制,如果孜孜练拳却又无意识,拳和意脱节,这不是练太极拳,只能叫做练拳。
  在练拳运动中,不要刚不离柔,柔不离刚。刚代表精神,先把精神掌握好,由分开、统一、再分开。刚是先动,同时必须保持柔的跟动。打拳时不可时起时伏。时升时降,像波浪形,必须保持一定的高低水平线,还要保持空、松。一开始练拳,便保持立身中正安祥,两膊两腿都要保持一定的弧度。搂膝打掌,后腿不可蹬直,两上膊不可伸直,为了符合”动宜曲蓄而有余”的要求。
    
  做身法总是要受意念的支配,没有它便做不成功,所以在身法之外,的确还存在着意念这个东西。比如身前要竖起一根直线,从头到脚在垂直线中产生横的一寸一根,和两寸间距的一根根前伸线,从上到下,都是同一个尺寸,上中下都是一个枰,犹如身前竖着有刺的屏风。 
 又如,眼视前面远方目标时,而自己的身、手、腰、腿也要完全一致地向着这个目标发去等等,都是在用意念,这是属于虚的一面。那么实的一面又是什么呢?实的不言而喻就是拳法,拳的势法。内形又叫内因,外形就是动作,内外相合,就是有虚有实,有阴有阳,有表有里,而合乎太极原理了。
 再就”开合”来说,合是收,开是放。要合中有开,即外形在合时,有放松,又有意念放出而不丢,这就是合中寓开。开中有合,就是手脚开大,意念放远而放松,内中有含蓄,就是开中寓合。开中寓开,就是在形的放大中再求放松沉气,就是开中寓开。合之再合,即在外形合拢时,内中再紧凑含蓄,便是合之再合。不论怎样,都是意在外,神在内,主要在蓄劲,劲发于脚跟,形于手指,最终气沉丹田为根本,用意非用力。

郝少如太极八讲(八)思想在先

郝少如太极八讲(八)思想在先 

打太极拳不能离开思想,拳书上说“思想在先”,还有一说心发命令就是思想,胸来执行是胸的运动受命于思想。胸动主持方向角度,并和腰密切呼应。互相配合。所谓“全在胸中腰间运化”。都由思想指挥,由此可见思想对太极拳的重要性,思想在先也就是意在先,比如,练习太极拳的起势之前,并不是太极,而是无极,不可以把身法预先做做好,然后再动拳脚,而应该是在运动开始时全身一齐运动,才叫“一动无有不动”。也就是把内形、外形、眼法、身法、手法、步法各个组织一致行动,合为一个整体。但在起势之前,可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这叫思想在先。练拳如是,推手亦复如此。如对手挨触我到哪里,我的思想就到哪里。书云“彼挨我皮毛,我意入彼骨里”始终用意而不丢不顶,总是不放松警惕,随时准备对方突然袭击。时时注意运用接、蓄。发进行还击或主动出击。凡此种种,都叫做“思想在先”。还有练拳时要常问问我的手和脚是不是听我的思想指挥和控制,如果孜孜练拳却又无意识,拳和意脱节,这不是练太极拳,只能叫做练拳。

郝少如思想在先

​  谈谈命门:“命门是中心的中心”,不失中心才能使身有主,换句话讲,使身有主的源头就在命门,还有常说的意上升,劲下沉,它的主宰就是在命门,命门可称它为腰。如果以腰为主宰,就要先把腰竖起来,要竖在当中,要八面不靠,方可八面支撑。如果不把命门(或称腰眼)放在中间,两人一搭手我先输了。因为腰为车轴,轴心不正,怎能平衡,失去平衡必然失败。至于命门何在,大致是我伸出去的手背和脊背形成直径圆圈的中间。所谓命门跟着走,不可落后,不可靠边缘等,都是指腰要放在圆圈的中心,其实是用意为先而后整形,不可以躬腰坐臀。因此,支撑八面也在有腰,又如“劲由内换”,首先要换腰,腰能换得好,便能势势有中定,也必然处处有轻灵。(命门是督脉中一个重要穴位,针灸须选中穴位。武式太极拳所指的是命门区域,不在一个焦点上,上面所指的命门,可以理解为腰中间)。

>​ 略谈意上升,意上升是劲下沉的必然结果,因为上升中存在着蓄,在蓄的当中就有下沉,有沉便产生压缩之力,从而使意上升,有压缩才能有爆发,由此理解,蓄是上升的源泉,有沉必有升,正是分开两头,单纯升是飘浮,单纯沉便是偏塌。偏塌只有呆滞,没有爆发,推起手来放不出。

​  此外,再谈圆裆和扯胯,我人的自然站立时,本身变有了圆裆,只要在走架和推手运动中,不把尾底故意拆开或扭来扭去,摇摆不定,其中既有了园裆又有了吊裆。对立身中正来说不能不注意此者。因而不必刻意追求圆裆,练拳讲究圆裆,是为了有宽面,也是为了裆步平稳,圆裆不是把两胯拆开放大距离,而是要求尾闾居中,并加以放松便达到圆裆目的。如果没有圆裆便容易扯胯,扯胯者即是将后胯搬到前头,或者搬到两胯齐头,这样两膝和一尾的三只角不能相等,而破坏了步法,出现了双重步,不能分清虚实,便失去了太极。

​  还有腰和尾骨随时要居中,居中是居八个头的中间,无论手的如何分合,腰尾总是居于势法的中央,其次是居他我四只手的中央,也就是腰和尾要紧跟手法步法,不可落后靠边缘,因为四肢的后盾是腰尾,如若腰尾没有竖好,节节贯串不能到手,手用不上是因为失去了支撑。因此不单要求手活步活,还要求腰尾更加活,从而达到上下相随一致性的目的,达到发劲如放箭的地步。再说到形于手指,首先要将掌根坐好,如果手掌倒伏,必须将掌根之意超过掌前,这样形和意在一根线上贯串,推手来可以得劲。不然便是折断了自己的矛头没有用处。

​  如何理解气贴背,任何动作,包括蓄而后发,背上都不能丝毫使劲,如一使劲背板僵硬了气便下不去,气下不去,劲便沉不下,所以做任何动作,特别是发劲一刹那,务必背肌要放松,用意将两背下插两肋下达腰,背呈鼓面(有含胸相衬)而不是穹背,没有背包袱弊病,使劲能下沉集中,这是劲整的第一条件。(强调气贴背是武式太极拳一大特色,它是八法或十三身法之外的一大身法,不可等闲视之)。

​  此外如推出之手,劲不长,放不远,那就是将胸含足,将肩沉足,尾占前位,实股及胯呈鼓面。竖尾松松存在于中心,此时的手便能放长,它是“滔滔不绝”内容之一。(武式太极拳主要是蓄,所谓蓄劲如张弓,张弓乃放箭之本,因此要多研究蓄劲。身法上如沉肩。圆裆。气贴背等等都是向腰间聚合,四肢也是不失曲蓄,始终保持弧度,这都是蓄劲如张弓的特定条件,因此,“劲宜曲蓄而有余”,根本是为了利于发放)。

相关话题

#武式太极拳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