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两篇拳解渊源剖析

#武式太极拳#推荐道冲2022-01-25

一、杨志英先生的两个论点从杨志英先生在《中华武术》2012年第7、9期发表的《漫谈太极拳理论的基础》、《老三本之谜》(简称杨文...

一、杨志英先生的两个论点

从杨志英先生在《中华武术》2012年第7、9期发表的《漫谈太极拳理论的基础》、《老三本之谜》(简称杨文)看,杨先生的两段话代表了他的主要论点:

【1】、“老三本”不仅是迄今为止出现最早的太极拳谱,而且是太极拳理论的“奠基之作”。

【2】、“老三本”中的《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似乎是武禹襄前辈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留下一个“谜”。

由此可以认为,“杨文”的两个论点是:一、所谓“王宗岳”实无其人,“王宗岳拳谱”实际上是武禹襄所作,署名“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也是武禹襄托名之作。因此武禹襄就是太极拳理论的奠基人。二、李亦畬手编的“老三本”就是中国太极拳最早的“太极拳谱”,其他各派的拳谱,无不来源于此。这两个论点发表以后,引起太极拳界的激烈争论。路迪民教授在《太极》2011年第二期发表“王宗岳及其《太极拳论》是武禹襄臆造的吗?”,在《中华武术》2012年11期发表的《太极拳理论奠基者究竟是何人?》就是围绕“杨文“开展的辩论。杨先生在《中华武术》2013年第一期继续发表《太极拳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的答辩,坚持己见:“拙文列举的若干篇拳论,经得起任何人及时间的考证,我坚持自己的信念,也十分清醒,前面的路,充满荆棘与坎坷,但我义无反顾,不会退缩”。既然如此坚持,笔者觉得,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争论,因为这不单是杨先生的个人意见,还代表武式太极拳的部分传承人,国家级的武术界某些专家(如唐豪、顾留馨及其后继人)也有此观点,也是太极拳理论的基本问题,有必要深入下去。笔者完全同意路迪民教授的论点,但不拟在总体上重复论述,仅就武禹襄的两篇拳论(《太极拳解》、《十三势说略》)深入剖析。因为“老三本”的拳论源于武禹襄的传授,武氏传出的拳谱有两部分,一是路迪民教授所列出的“流传拳论”,即六篇拳论,还存在争议,不能代表武氏著作,这六篇流传拳谱就是:

1、唐豪称为《十三势论》,陈清平称为《太极拳总论》。本文尊重陈清平的命名,以此为准。不再引用下列原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2、《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此篇即“老五本”中的《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3、唐豪称为《太极拳解》,笔者认为应改为《十三势释名》更好。因为李亦畬在该文之后加上一句“是技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已命名为《太极拳释名》,原著的时代,拳名是“十三势”,故称《十三势释名》。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4、《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轻视……枉费工夫贻叹息。”七言二十四句。

5、《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粘连黏随不丢顶。”七言六句。后接“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6、《十三势行工心解》:“以心行气,务令沉着……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后接“又曰先在心,后在身……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另一部分能够代表武氏著作的,就是两篇:《太极拳解》、《十三势说略》。如果经过辩论,能够确认这两篇代表作早于以上六篇流传拳论,则杨先生的观点获胜。如果晚于流传拳论,杨先生必须服从真理,放弃己见,以求得太极拳界的和谐团结。

二、武氏的《十三势说略》源于杨氏拳谱

先将杨、武两家的拳论原文引出于后,以供考证。

武禹襄的《十三势说略》原文如下: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之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致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若物将掀起。而加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杨氏拳谱该论的原文(陈清平命名为《太极拳总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两篇拳论的比较

从文字看,二者没有大的差别。在“气意鼓荡,神意内敛”以后,基本相同。开头的武氏拳论,则将杨氏的开头语“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作具体解释,从拳理看是一致的。究竟是武抄杨,还是杨抄武?从二者问世的时代看,才能得出明确的答案。

武氏习武和拜师始于1852年,拜赵堡陈清平为师,月余而归。关于获谱的经过。武式太极拳传人乔松茂在《中华武术》1994年第四期发表的《武式太极拳的源流及特点》叙述了武氏拜师获谱和著作的真情。原文说:“陈师所授拳技与从太和堂学得的拳架大不相同。禹襄边学边练,并将所学的拳理、拳诀作出扎记,昼夜研习,悉得其髓,理法尽知,复将陈师所赠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拳势概要图》、《拳论》,一并抄绘携归。与其甥李亦畬、李启轩一同研习。两年后,技艺骤进。理法大明,窍要尽能施于身,因之将前作之札记,参以后之阅读《拳论》、练功方面的发悟,衍写出《拳解》四则,《十三势行功要解》、《身法十条》……等著作”。从这段话可知:

1、武氏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是陈清平授予,不是武禹襄托名之作。

2、武禹襄在赵堡还获得几篇《拳论》。这些拳论就是“老三本”出现的《十三势歌》、《打手歌》《十三势释名》。

3、流传拳谱的六首。还缺少《十三势行功心解》和“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即陈清平命名的《太极拳总论》)。武禹襄从杨氏拳谱看到这两篇拳谱,便借抄改写。成为《十三势说略》和《太极拳解》。因为杨氏早已从陈长兴处获得了全套“王谱”,也包括这两篇。下面论证杨谱之由来。

杨式太极拳的第一代掌门是杨禄禅,学拳于陈家沟陈长兴,杨氏拥有太极拳谱是已经公开的秘密,1925年陈微明出版的《太极拳术》已经全部公之于世。但从何处何时引入。一直不向世人公告,尚需考证。

据清光绪年间,李派掌门李瑞东撰写的《李瑞东序》,内有王兰亭代禄禅师授谱的一段话,能够说明杨禄禅的拳谱来历。原话是:“余(王兰亭)当年从杨禄禅先师学艺,得诀之时,于授受之际,杨老师潸然泪下云:我学艺于河南温州(温县)陈长兴先生门下,苦练三十余年,屡试无二,方肯传授余之真诀。余得艺实非易事。余半生精力尽在于斯矣。倘一失传,深为可惜。温州蒋派真传,既蒙陈恩师尽传于我矣。倘若从我而失传,则余之罪过大矣。”(原载于《武当》1994年第5期23页)。此语表明,杨禄禅宗师已经确认。杨氏的“王谱”源自陈长兴之传,陈长兴的太极拳和拳谱则源自赵堡(古称“温州蒋派”)传授。

有了这个信息,就可大体推测出杨氏获得“王谱”的时间,约在“三下陈家沟”满师之年。据永年出版的《从古城走向世界---永年太极拳史集成》的记载:“广府南关老人言,杨禄禅是21岁开始去陈家沟,40岁左右回到老家的。”禄禅出生于1799年,由此推算,其获谱的时间约在1839年左右。比武禹襄从陈清平处获谱的1852年,约早13年,比李亦畬编辑“老三本”的1880年还早41年。所以,杨志英说“老三本”是最早的太极拳谱,毫无依据。

杨氏的《王谱》正式问世时间,是在禄禅父子在京授拳之时,吴式太极拳的全套《王谱》就是杨班侯授予的。吴公藻在1935年著《太极拳讲义》就把杨氏授予的《王谱》和另外一套古谱(杨氏称为“古谱32目”,吴鉴泉命名为《太极法说》)全部铅印发表。公藻留言云:“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是于端芳秦王府内抄本。在我家已一百多年了。藻在童年时,即保存到如今。”这段话是重要的历史证据,需要具体考证。杨班侯(1837—1892)授谱就是可靠的时代证据。当时他还是青年,但已经享有“杨无敌”之美誉,武功已达炉火纯青,假设是30岁,则应在1867年左右,距离公藻著书的1935年约为70年。由此可知。吴式太极拳获谱之年,早于”老三本”写成的1880年约十年。

武禹襄写成“四篇拳解”(即《打手要言》包含的《十三势说略》、《太极拳解》等四篇)的时间,据乔松茂叙述,是在从赵堡拜师返家的1852年之“两年后”。最早也不过1855年,可能还要晚些。初学者用两三年间,要吃透博大精深的太极拳理论体系,自著拳谱是不大可能的。当时的拳理造诣还未达老师清平的境界,所以,撰写这篇文章只能是抄引宗岳原谱的文句,杨禄禅赴京授拳是由武汝清介绍,开始时间是在1854年,即在武氏撰写拳解之前,所以,杨氏根本就看不到武氏的“拳解”。由此可知,只能是“武抄杨”,不可能是“杨抄武”。

三、杨氏拳谱源于陈长兴家传的“王谱”乾隆抄本。

“王谱”传入陈家沟的时间更早,据李亦畬的《五字诀·序》云:“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入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此处已说出“王谱”传入陈家沟的事实。其信息来自杨禄禅的内部透露。“神而明者,代不数人”就是指陈长兴及其父秉旺,师爷陈继夏等。1930年,姜容樵著《太极拳讲义》,传出了陈家沟的“王谱”乾隆抄本全文,这就是杨谱的来源,也是迄今为止保持“王谱”最为完整的古谱,价值很高值得深入考证。该谱曾被唐豪污蔑为“伪谱”。究竟是真还是假,不能偏听一面之词,还需自己再考证。姜容樵在书中告诉其来源,是陈耕耘之子(陈延熙)与形意拳名家许占鳌为友,许正在学习太极拳,延熙已受袁世凯之聘在天津为其子授太极拳,随身带有秘传的“王谱”乾隆抄本,遂赠许学习。后来,许传弟子汤士林,民国元年左右,汤又传师弟姜容樵、姚馥春。姜、姚于1930年才出版此书,公之于世。据陈正雷著《中国陈氏太极》第377页载有:“光绪25年(1900年)袁世凯督鲁,见耕耘公碑记,知太极拳为陈氏所专精,派人来访,聘延熙公前往教其子侄。由鲁而津,教授六年”。可见其源流叙述真实。但要鉴定其真实,还应从杨谱与“乾隆抄本”的文字逐字核对。拙著《北派太极拳源流揭谜》(2000年武当杂志社出版),曾撰文《杨氏拳谱与乾隆抄本之比较》公之于世。结果是两相当吻合。杨氏的六篇流传拳谱都可以在乾隆抄本的对应位置出现,各篇的文字都符合,只有《太极拳论》中的“立如秤准”,杨氏拳谱误抄为“立如平准”。此外,不同之处就是,“乾隆抄本”在每篇拳谱之前方,都配套一首歌诀。另外,该谱是从许占鳌传出,许氏也增加了一首《二十字诀》及其解释。删去许氏插入的文字以后,就是“乾隆抄本”的原貌。

由于它是重点的古谱,对古谱的正本清源有重大价值,现特全文引出如下:

太极拳谱“乾隆抄本”原文 (错字未加改动)

姚馥春、姜容樵传出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原书注:“胃音”、“束烈”等字皆存原文)

(原谱释文)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提项调裆。两背松,然后窒。开合按势怀中抱(空字)。七星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已动。由脚而腿,由腿而身,练如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

发劲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注:“原谱释文”四字,为本文所加。原谱中有讹误之疑字,下加·号注出]

歌诀二: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

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原谱释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左右前后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如将植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虚实要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歌诀三:

拿住丹田练内功,吁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原谱释文)拿住丹田之气,炼住元形,能打通哼哈二气。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与性唯一贯。由着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歌诀四:

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原谱释文)不偏不倚,怱隐怱现。左实则右虚,右重则左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强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率(皆)自为人制者,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旁注)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

歌诀五:

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原谱释文)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附注)】;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歌诀六: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字,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原谱释文)气贴背,敛入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与外三合。

十三势行功心解

(原谱释文)以心行气,务令沉著,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要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画。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此篇至此完一一本文注)

歌诀七:

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原谱释文)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记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亦连。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附注】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乾隆抄本”全文完】

从乾隆抄本的原文看,内容比较全面,流传于各派的“王谱”,无不收录其中。具有正宗拳谱的框架。它的歌诀与拳论一一对应。以拳论阐述歌诀为特点。由于杨氏拳谱从陈家沟传出时,已经删去了歌诀,只保留拳论。拳论的文字则完全相同。杨氏拳谱的《太极拳总论》正好对应于乾隆抄本的“歌诀二”;《太极拳论》对应于“歌诀三、四”;《十三势歌》就是“歌诀六”,《十三势行功心解》对应于“歌诀六和七;《十三势释名》对应于“歌诀五”。可以认为,乾隆抄本是迄今为止能够见到的最全面最完整的《王谱》。

由此可见。杨氏之六篇拳谱均源自乾隆抄本,武禹襄的《十三势说略》则与古谱无缘,它是以杨谱为蓝本改写而成。何以见得。试以赵堡陈清平和杜育万相同的下列拳谱比较,就完全清楚了。因为清平是师,禹襄是徒。拳谱的授受,只有“师授徒”,没有“徒授师”的先例。

【附录一】

太极拳总论

河南怀郡温邑赵堡镇陈清平

举步轻灵神内敛

举步周身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

左宜右有虚实处

虚实宜分清楚,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意上寓下后天还。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则其根自断,必坏之速而无疑。总之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背丝扣为太极拳之母,是此拳彻始彻终工夫。此论此歌是教人单做背丝扣顺逆之法。故以总称之。

(引自杜元化《太极拳正宗》1935年开封石印本。人民体育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杜元化,<</SPAN>太极拳正宗>考析》的第165页)

【附录二】

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

(原载《陈氏太极拳图说》末页)

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举步轻灵神内敛 举步周身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

左宜右有虚实处 虚实宜分清楚,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意上寓下后天还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则其根自断,必坏之速而无疑。总之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比较以上引出的四篇拳论(1、陈清平的《太极拳总论》。2、乾隆抄本的歌诀二及其拳论。3、杨氏拳谱的“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4、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可见四者的拳论是一致的,是古谱的真传,若附上歌诀更加完整,正宗的“王谱”应该具有歌诀与拳论一一对应的特点。武禹襄的《十三势说略》没有歌诀,拳论的文字绝大部分照抄“王谱”原文,可见它是以杨氏拳谱为蓝本略作改动而已。没有拳理创新的价值。实际上是一篇学习“王谱”的笔记,不符拳谱的条件。留作存家的资料,不向外发表,无可非议,作为武派的内部流通资料,也属正常。但是,现代的武氏传人,把它拔高为“理论奠基之作”,企图取代“王谱”的经典地位,已经发展到侵权的程度,不得不加以批评。

四、《王谱》乾隆抄本的历史价值。

由“乾隆抄本”摘录传出的六首拳论,基本恢复了“王谱”的原貌,经过各派太极拳的实践检验。已经被公认为太极拳的真经,是国之瑰宝。它的历史价值可以归纳为二:

第一、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太极拳传统理论系统:著名太极拳学者严翰秀老师,遍访太极拳前辈名家,撰写了《破译中国太极拳》一书(2002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他在《导言》中说:“自从中国出现了王宗岳《太极拳论》等太极拳论、拳诀以后.中国太极拳理论系统基本建立起来了……破译王宗岳《太极拳论》等拳论、拳诀,就等于破译了中国太极拳。”这些观点得到徐才老前辈赠序肯定。

第二、提供了考证太极拳源流的重要证据:在杨氏拳谱和乾隆抄本都有王宗岳留下的铭言:“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此语就是张三丰祖师的遗论辗转传授给王宗岳的一项证据。它的涵义是指拳谱中的所有歌诀,就是张三丰的遗论,王宗岳依据这些歌诀用拳论的形式向后人阐述。留下这一铭言,以供后人了解源流的脉络。唐豪曾污蔑武禹襄,伪造这个铭言。但是,无独有偶,这一铭言也出现在新发现的清雍正六年王柏青编著的《太极秘术》之中,都同样附在《十三势释名》之后(见以下两份复印件):

复印件一:

复印件二:

有了两份同源异流的证据完全吻合,就可以确认是古谱原有的铭言,不是后人的捏造。但是,王宗岳在此所指的张三丰遗论,究竟是指什么遗论呢?还要考证,可能就是指拳论前面的歌诀。如果把“七言二十四句”的《十三势歌》和七言六句的《打手歌》抽出,剩下的是六首七言四句歌诀,排列顺序很有规律,内容则与拳论一一对应。这些歌诀应是宗岳所指的“张三丰遗论”。王氏铭言就是注释歌诀者留给后人的传承证据。

要确认王氏铭言的历史价值,必须有另一份同源异流的“六首拳诀”为证,从赵堡太极拳的史料找寻,得知和兆元保存的古谱,也有这“六首拳诀,内容和歌诀顺序完全吻合,个别文字有讹音或笔误之别,已刊载于《和式太极拳谱》第248页(和有禄编著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笔者根据这两份同源异流的拳诀去讹存真,整理如下: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肋下气把裆撑,用意开劲两捶争,五趾抓地上弯弓。

歌诀二: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歌诀三:

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歌诀四:

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手慢手快皆非是,四两拨千运化良。

歌诀五:

极柔极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开展紧凑乃缜密,得机而动如猫行。

歌诀六:

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乾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由此便可以确认:古谱中的拳诀(六首歌诀及《十三势歌》、《打手歌》)就是张三丰传下来的拳诀。因为古代的道家有规矩,秘传的拳法只许言传身教,不立文字。但可以配上歌诀,帮助记忆。前任中国道家协会会长陈樱宁(1880—1969)著《口诀钩玄录》有云:“道书丹精,所习用的口诀二字,其初盖出于《参同契》书中,其言曰:“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诀,难以书传”。在《抱朴子》的《黄白篇》第十六有言:“此法乃真人口口相传,本不书也”。故陈樱宁总结曰:“所以历代以来,凡传授丹经法术,莫不以口诀为重;盖千载如一日也”。这就是张三丰只传歌诀,不立文字、不著拳论的原因。拳论的出现,则是在传入俗家之后才有。可以认为,王宗岳拳论是太极拳最早的拳论。王宗岳是对张三丰拳诀阐释为拳论的作者和当事人。由于发现了古谱歌诀与拳论的配套与一一对应关系,路迪民、赵幼斌1992年就准确地考证了《太极拳经》的原貌,提供了张三丰创太极拳(古称“十三势”)的重要证据。

“十三势”的创造还有另一个证据:

在王宗岳传下的《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的末段,有张三丰自述:“于人对战坎离之阴阳兑震,阴战阳也,为之四正。乾坤之阴阳艮巽,阴采阳也,为之四隅。此八卦也。为之八门。身足位列中土,进步以阴战之,退步以阴採之。左顾之阳以採之,右盼之阴以战之,此五行也,为之五步,共为八门五步也。夫如是,予授之尔,终身用之不能尽之矣。又至予得武继武,必当以武事传之而修身也。无论武事文为成功一也。三教三乘之源,不出一太极。愿后学者易理格致于身中,留于后世可也”。

此语说明:张三丰不仅精于武术、传授武术,而且在内丹修炼中以阴阳采战之术,悟出“八门、五步”之技法。“十三势”既然是张三丰所创。这些传授“八门”、“五步”的歌诀,就是张三丰的著作,有了两份完全吻合的古谱证据,就可以确认“张三丰创造太极拳”的传统观点,不是“附会”,而是具有科学的考证结论,是完全正常的信仰。

五、武禹襄的《太极拳解》源出于杨氏的《十三势行功心解》

现在,首先将杨氏拳谱《十三势行功心解》的两段结构,解剖如下:

第一段从“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到“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第二段从“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到“气如车轮,腰似车轴”。

在杨氏拳谱的《行功心解》原文,两段文字是紧密连接的。而在“乾隆抄本”中却是互不连接两种拳诀。第一段对应歌诀六,即七言二十四句的《十三势歌》。第二段对应的是“歌诀七”,即“七言四句”的“极柔极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开展紧凑乃缜密,得机而动如猫行”。由此可见,杨氏的《十三势行功心解》对应的却是两首不同规格的歌诀。因为“七言二十四句”的《十三势歌》,不应该插在六首“七言四句”的中间,这是不合常规的巧合。看来,在陈长兴时代已经如此插乱了。为什么呢?两组歌诀的顺序虽然不同,但其释文的内容很接近,连接起来成为一篇拳谱,命名为《十三势行功心解》,也很恰当。所以,这篇《十三势歌》与六首歌的拳论相接,就是前人的故意安排。杨氏的《十三势行功心解》,正好是乾隆抄本的歌诀六和歌诀七,删去歌诀只保留拳论,就是流行的《十三势行功心解》。显得特别和巧合,这就说明杨氏拳谱源自乾隆抄本,与武禹襄的《太极拳解》无关。

我们再看武禹襄的《太极拳解》,仅就其段落结构与杨氏的拳论比较。

武氏拳论的结构和顺序也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从“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到“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

第二段从“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开始,到“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尽管武氏的拳论。在文字上重新组合较多,但在段落结构方面,仍然与杨氏的两段结构相同。而且,原谱文字,大都照搬“王谱”的对偶句。因此可以断定,是以杨氏拳谱为蓝本,改写而成。

初学者改写经典拳谱的风气不值得提倡,尽管武氏的文采很好,但是对拳理的造诣还有差距,不可能超越原谱的水平,发表出来就是“鱼目混珠”贻误后人。然而武氏在1852年拜师后,才能得到杨氏拳谱,杨禄禅于1854年离家赴京授拳,没有时间对武氏详细说明“王谱”的来历。很可能武氏把两篇经典,误认为是普通的著作,改写以后,留存自己使用,不向外发表,这样也无可非议。但是,自从李亦畬把武氏的四篇“拳解”合并为一篇,命名为《打手要言》。并署名武禹襄著,情况就不同了,已经触犯了对“王谱”理论侵权的性质。尤其是在当代,有人提出,“王谱”的作者就是武禹襄,实际上就是把“侵权”的罪名强加给武禹襄背上,对武氏不但不尊敬,反而走上了“欺师灭祖”的歧途。

六、各派名家对王宗岳、武禹襄著作的评价

杨志英先生认为,李亦畬手编的“老三本”就是中国最早的“太极拳谱”,其他各派的拳谱,无不来源于此,故“武禹襄就是太极拳理论的奠基人”。这个评价,杨先生自己说了不算数,武派的部分传人说了也不能算数。否定王宗岳的代表人物是唐豪、顾留馨及其后继“专家”,他们带着“极左”的观点看问题,早已为社会所否定。只有从源流分歧开始的1931年以前,考察赵堡、陈、杨、武、吴、孙、李等派的太极拳史料及名师评价。前人是如何看待太极拳理论及王宗岳的贡献,就可以得出反映民意的真实结论。

【1】、赵堡太极拳的第四代名师王柏青于雍正六年著《太极秘术》,收录了王宗岳《太极拳论》等三篇、蒋发的《太极拳功》及邢喜怀、张楚臣的《太极拳秘传》等三篇,王柏青的《太极拳丹功义诠》二篇等经典,在《自序》说:“余师从温州张楚臣。先师曾曰:是术得之于道门,精微之处有不可告传之妙……余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年,复参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泽长。光耀九州。然修之不易,犹如深海寻珠,循宝光而不舎,历艰辛而不颓,始得而获,更知珍贵,虽万金而不售。”可见赵堡的前人对“王谱”评价极高,如珠宝珍贵。

【2】、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畬说:“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入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不但评价其理论详且尽矣。而且通过传入陈家沟而造就若干精英(如陈长兴等)衬托出“王谱”之神奇及对陈家沟的贡献。

【3】杨式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在1925年著《太极拳术》,对“王谱”评价说:“以上相传为王宗岳先生所著,太极拳之精微奥妙已包蕴无余,就管见所及,略加注解,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功夫愈深者,读之愈得其精妙,深愿继起者发挥而光大焉”。

【4】、吴式太极拳名家徐致一在1927年著《太极拳浅说》。评价说:“张三丰之后,得其真传者,始以山右王宗岳见称。王氏述三丰遗论,著有《太极拳论》、《行功心解》等多篇,说理精妙,言简而赅,今所流传者,实宗其说”。

【5】、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于1909年著《太极拳学》在《自序》云:“先生(指张三丰)以河图洛书为之经,以八卦九宫为之纬,又以五行为之体,以七星八卦为之用。创此太极拳术。其精微奥妙,山右王宗岳先生论之详矣。自是而后,源远派分,各随己意而变其形式,至前清道咸年间,有广平武禹襄先生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清平先生者,精于是技,不惮远道,亲往访焉。遂从学数月,而得其条理。后传亦畬先生,亦畬先生又作《五字诀》,传郝为真先生。先生以数十年之研究,深得其拳之奥妙。余受教于为真先生”。

从以上的历史证据看,可以认为,传统太极拳的绝大多数,都公认王宗岳是太极拳理论的奠基者。赵堡和陈家沟是在杨禄禅以前就认可王宗岳的理论传承,“王谱”广泛向全国普及,则起于杨家父子在北京授拳,公开比武打出了“杨无敌”的威名,广收门徒,对弟子公开传授“王谱”之后。从此,形成了杨、吴、武、孙、李等太极拳派,均以“王谱”为理论根据,逐渐公认为太极拳的经典。

以上的名家著作中,都没有对武禹襄的理论评价。因为有了公认的经典“王谱”,就不必罗列武氏学习“王谱”的笔记。

孙禄堂是武派的传承人,有很高造诣,他对武派宗师的评价。只述传承关系,不提理论的造诣。仅对《五字诀》有好评,不提“老三本”的贡献。由此可见,杨先生的评价已大大违反社会的公论,只能误导后人。

七、太极拳圣王宗岳重现太极文坛

某些专家企图抹杀王宗岳的历史功绩,把中国明代的太极拳历史和文化一笔勾销,为清代的所谓“发源地”服务,公开说“王宗岳只是一根符号,根本没有其人”。杨志英先生亦步亦趋,扩大此谬论的宣传。

“王谱”是太极拳界公认的经典,是太极拳的真经。它是汇集历代先贤集体智慧的结晶,不可能是“无人之作”。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是托名黄帝的著作,经过考证,医学界公认是东汉时代的著作,具体的作者虽然还有待考证,但不会有人说是“无人之作”。因为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中国人,不能随意糟蹋祖先的文化遗产。

经过传统太极拳人的努力考证,2012年3月,终于出版了《太极拳圣王宗岳考》(台北逸文武学书馆出版)。著者刘晔挺是王宗岳故里---山西省新绛县的太极拳传承人,用了六年时间(2006~2011年),完成了王宗岳的考证。明代王宗岳遗迹仍历历在目,王宗岳的后人仍然居住在新绛县,坐落在新绛县西关顺城后街15号的“槐树店”就是王宗岳经商期间,建设的接待来往客商的场所,现在由宗岳的后人王武辰居住,王武辰还保留王氏家谱,家谱所载的历代先祖是:“王祖通→王宗岳→王臣直→王五兴→王谷维→王丰庆→王登科→王学恭。”(王进才、王子平,王正顺,未录入)王武辰健在。

王宗岳之子王臣直(1570~1635)在《直隶绛州志》也有事迹记载。《直隶绛州志》卷之二,第18页有:“开州知州王臣直墓在孝陵庄西北”;卷之八:第112页有:“王臣直,原名联科,之屏子。泗州知州,改开州。万历三十四年丙午科举人”。由于王臣直的墓地有明确记载,王宗岳的墓地应该同在一地。考证人刘晔挺、靳宏伟还专程到孝陵村寻访,得该村老人刘三盛的具体指点,终于找到了宗岳父子的墓地。据此确认:宗岳家族的籍贯就是古绛州,即现代的新绛县。

又据宗岳后人王国祜述:“王宗岳四十开外,没有儿子;堂兄王之屏妾生子臣直时,血崩而亡”。宗岳便收养孤侄臣直为嗣子,此说与《直隶绛州志》卷之八的“之屏子”完全吻合。王宗岳只生一女王薇(约1555~1630),得宗岳的太极拳真传,曾代父授拳于蒋发。嫁本县韩家巷的望族韩杰。有子三人:韩云、韩霖、韩霞,皆得母之太极拳真传,并受宗岳之指点。是太极拳传入韩氏家族,另成一传承系统于山西。

以上资料应与同源异流的赵堡太极拳史料相对比,就可以确认为真实。

据赵堡太极拳郑悟清先生传下的史料:“明代万历年间,有山西王宗岳者一行二人,由太行经赵堡,渡黄河赴郑州检查生意。住宿赵堡,偶见练拳者,在店中议论:穿紫花衫的资质好(指蒋发)。被店主听见告知蒋发。蒋发求店主同去见客人,经多方恳求允收为徒,约定日期在郑州回来时同去山西学艺,历时七年。因师年事已高,由师姐代师授艺。因此,人称赵堡镇太极拳为大姑拳。宗岳无子,只有一女。宗岳对太极拳有高度修养,人称华北大侠。著有太极拳论述多篇。传授拳艺给女儿和郑州孙某,晚年传授蒋发.”(引自《武当》十年精华本,下卷第154页。1991年出版)。

2004年,严翰秀专程到山西的阳城、太谷调查,确认阳城不是王宗岳的故里,太谷虽有王宗岳的一些活动资料,但是,没有王宗岳的坟墓,也不能肯定是宗岳故里。虽然没有完成考证的任务,但为新绛县刘晔挺后来的考证打下基础,历次的调查考证均与史料吻合,就可以确认真实。

八、结束语

据以上史料的论证,可以得出结论:

【1】、“王宗岳太极拳谱”就是明代山西绛州王宗岳执笔的太极拳经典。是根据其师“云游道人”授予的“张三丰拳诀”,以言简意赅的拳论,阐述太极拳的拳理技法而传之后世。因此,王宗岳是当之无愧的太极拳理论奠基人。

【2】、李亦畬手编的“老三本”是各派太极拳谱中,最晚的一套拳谱,拔高为最早的太极拳谱毫无依据。

相关话题

#武式太极拳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