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孙子兵法·兵势篇》气势地势因势

#经典学习#推荐黄山2022-03-01

《孙子兵法·兵势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指出,必须善于顺应天时,善于利用地利,充分发挥人和。为将之人...

《孙子兵法·兵势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指出,必须善于顺应天时,善于利用地利,充分发挥人和。为将之人能做到这三点,就能“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了。

【势是态势感知的关键,如何把握趋势的走向是博弈方胜败的关键,y=f(x)中x是状态参数的话,y就是势,但该方程不准确,应该是y=f(x,s,p) ,其中s是感觉,p是知觉,这说明“态中有势”。另外,x=f(y,s,p)则表征“势中有态”】

“势”是一种非存在的有,智能也是……

孙子兵法·势篇

春秋末年 · 孙武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文

治理大军团就像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像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像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使它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节奏迅猛。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战场上事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吨,迷迷蒙蒙,两军搅作一团,但胜利在我把握之中。双方交战,一方之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一方面用这些办法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所以,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像转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像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

《孙子兵法》兵势篇总结

气势,地势,因势,认清三势向胜利靠近

《孙子兵法》有云:“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这是说,善战的人,追求对形势有利的“势”,而不是将责任交给士兵,不会因为选择的人才而去适应已经形成的“势”。善于造“势”的人,指挥军队战斗就像是转动木头和石头。石头和木头的特性,就是在平稳的地势上静止,在陡峭的斜坡上滚动,方行容易静止,圆形则容易滚动。所以善于战斗的人所造的“势”,就像势圆石头从陡峭且极高的山上滚落下来。这就是“势”。

所以一个优秀的将领都懂得,知人善用。“善战者先量度兵势”,在对的地方,就要用的对的人,这就是一个好领袖必须拥有的。而说到用人之道那就不得不说曹操,曹操在用人之道这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曹操用人最出名的一句话就是唯才是举,在用人方面不看此人的家世背景以及前尘过往,只看重此人的才华是否能够胜任这份职责,就比如他手底下的鬼才郭嘉,史书将他称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但是曹操手下的陈群多次检举郭嘉说他不够检点,但是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好不责罚,甚至还在背地里为郭嘉的作风喝彩。在常年征战的中,曹操总是将郭嘉带在身边,所以每次遇到军国大事,郭嘉总能为曹操出谋划策,并且每次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之所以曹操对郭嘉这么好就是因为看重了郭嘉的才能,并且对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计划在平定天下之后,将治理国家的大事托付给郭嘉来处理。

唐朝杰出的军事家李靖说过,兵有三势,一是气势,二是地势,三是因势。什么是气势,气势就是因为你内心的强大,而使敌人也同样认为你强大,同样是在唐朝,有一位常胜将军,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事,却几乎从来没有败绩,他就是传说中的常胜将军李靖。但是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别人打仗靠的是战术,是谋略,但他却是靠气势。在薛仁贵刚刚从军时,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兵,毫无背景。在一次作战时,薛仁贵的将领刘君邛被敌人包围,眼看就要战死沙场时,薛仁贵以破军之势,迅速将几十名敌人打败,直接冲进敌方人群将敌人的将领击杀,而敌人看到己方将领被杀,瞬间如一盘散沙,最终刘君邛被救下,并且击败敌人,此战薛仁贵一战成名。之后薛仁贵屡次立下战功,很快被提拔为游击将军,之后由于薛仁贵作战神猛,让敌人听到他的名字就闻风丧胆。甚至很多敌人在知道对手是薛仁贵时直接投降,跪地求饶。可谓是《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气势之后便是地势,地势便是占尽地利。这就是为什么攻城战,明明攻城方有着巨大的兵马优势,但是往往却是攻城方的损失更大。占尽地利,便对战争有着巨大的帮助。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建设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这便是地势的重要性

而最后是因势,因势就是因人之势,根据敌人的势,来因势而谋,从而针对敌人制定策略。在三国时期,有着一场著名的战役,夷陵之战,当时刘备率领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起了大规模的战争。孙权在面临蜀国大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反抗,他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带领大将前往前线御敌。而在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对方的兵力,士气及地形等等方面的详细分析,指出刘备的兵势强大,居高临下,锐气正盛,必然求胜心切。吴军应该暂避锋芒,伺机而动,命令吴国诸位将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撤退,由于当时正处酷暑时节,烈日逼人,蜀国的战士们长途奔波苦不堪言,而吴军一直撤退。

刘备没有办法,只好让军队在深山密林中搭建兵营,整顿休息。而这时陆逊发现蜀军士气低昂,认为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加上蜀军处处结营,让陆逊从中发现了破敌之法,那就是火烧连营。陆逊命令士兵深夜突袭,顺风放火。蜀军瞬间大乱,而陆逊乘势反击,切断蜀军退路,四面围攻,歼灭敌人数万人之众,最终蜀国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这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战役,陆逊就是利用了刘备“强势”的心理,而刘备则是犯了兵家大忌,恃强冒进。

而历史上真正善于打仗的人,都是很会观察和使用“兵势”的人。

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

有在战略上强调以谋略去战胜敌人;强调要能因地制宜地进行部署,安排战斗;强调对内外部信息的全面把握;在具体的战术技巧上,主张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就虚;要综合分析战争的形势等。

1、《孙子兵法》在战略上强调以谋略去战胜敌人,“上兵伐谋”(《谋攻篇》),第一流的统帅总是要用计谋去占胜对手而不是逞匹夫之勇,单凭武力那是不解决根本问题的。

孙子在《孙子兵法计篇》中明确提出,计谋的内容主要是“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2、强调要能因地制宜地进行部署,安排战斗。因为外界的一切因素都处在变化之中,所以决不能生搬硬套,推行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水因地而制流,故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者,谓之神。”

3、强调对内外部信息的全面把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知天知地,胜乃无穷”。(《孙子兵法地形篇》)

4、在具体的战术技巧上,主张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就虚。《孙子兵法兵势篇》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在战争中要巧妙地把握奇和正、虚和实,巧妙地运用谋略,迷惑敌人、调动敌人、战胜敌人。

5、打击敌人时要在整体的战略战术上抢占先机,掌握主动权,“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要使敌人陷于被动。掌握主动的途径主要有:

以逸待劳:《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有备无患:《孙子兵法九变篇》说:“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兵贵神速:《孙子兵法九地篇》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6、推崇指导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是采取流血和暴力的手段,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能够利用各种政治外交的手段、利用谋略和智慧,以最小代价获取战争胜利才是成功。

7、要综合分析战争的形势。《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出,影响战争胜利的因素有五个:“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什么叫势?孙子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也就是说,“善战人之势”,就像把一块圆形的石头置于高高的山顶上,并且再用劲去转动它,由于“木石之性,安则 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这块置于高山之巅的转动着的随时 可能滚下来的圆石产生的能量,就要比方形的石头,或放于半山腰、山脚下,也不转动它要大得多。可见,势是力量在战场上所处的空间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态势、气势和冲击力。 

势即影响力和控制力。势强则人力难抗。势强则影响面广,控制力强,办事成本低。厚势的妙处难以尽数。对于势,需要识势和用势。

势有强弱之分。强势辐射辽阔,影响力巨大,人不敢轻视。弱势如轻风拂面,于人无害。识势,在于了解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具体程度。势要反映在物质层面,才会对人产生影响。物质变化的细节是衡量势的准绳。量化后的物质变化,可以清楚分辨势的强大程度。

用势分借势、造势和消势。借势简单易行而收益颇丰,故应用广泛。扯虎皮拉大旗,狐假虎威即是经典案例。造势则相对成本较高。势因人而成,离不开对人心的利用。人心虽繁,不离喜恶。利用种种手段,放大内心的好感和厌恶,驱使人往利于我方方向聚集。人一多,就容易形成从众心理。于是像滚雪球越变越大, 由此势成。

势因人而成,也因人而消。消势有分势和灭势之别。势虽缥缈,但也需依托物质面而存在。相似的势一旦有多个,则会分势。偶像明星如果太多,每个明星的粉丝数都会下降。同一个区域的饭店过多,大家的生意都不会太好。势依托物质面而存在,如果物质基础消亡,势也烟消云散。灭势就是针对物质面基础而言。根基强大是需要长期的精心呵护。对绝大多数势而言,根基都是不牢固的。只要肯付出代价,总有办法使根基消亡的。

相关话题

#孙子兵法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黄山[太极者]

  • 关注
    54
  • 粉丝
    2429
  • 经验
    9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