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出于骨,劲蓄于筋,功夫深浅,全在磨练。掤劲的两个特点!

#太极入门#玄无为2022-02-18

关于掤字,字典音读“兵”,意为箭筒盖。但在太极拳书典中,读音为péng(朋),其含义与前者也不同。可能因字义和读音的原故,...

关于掤字,字典音读“兵”,意为箭筒盖。但在太极拳书典中,读音为péng(朋),其含义与前者也不同。可能因字义和读音的原故,现有书中多用“捧”,双手举起之意。但在太极拳法中,“掤”字的用意是“掤在两臂”、“掤要圆撑”。显然,用“捧”字是不能替代“掤”字的实质意义的,故我也不主张用“捧”替代“掤”。

掤字在杨式太极拳里是个重要的技术元素,含义是举臂掤架、挡阻、防御对方的进攻,起保护和反击作用。动作主要向前,方向为正。它的劲点,也就是接触点,一般在手腕到肘之间,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延至手指到上臂,就是整个手臂。因此拳论说“掤在两臂”,如起势、左右掤等。

掤的劲法特点是圆撑,即“掤要圆撑”。撑是劲力向外开的意思,但形不一定散开。由圆生撑的掤劲足,受力大,抗压性强,主要是通过各处骨节的拔开,如圆掌、圆腕、圆肘、圆肩,及至腰圆、裆圆,周身协调圆而产生的内在向外的力量,叫做“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肉坚厚,但求气沉骨坚”,这就是圆撑的掤劲。

掤劲与抗劲不同。后者表现的是用大的、拙的、僵的,或是瘪的、浮的、散的劲力,由于使用没有根力、没有灵气的力来抗衡对方的来力,容易被人牵制,不是消耗体力,就是劲力接济不上,故不为真掤。掤劲不但要做到“掤手两臂要圆撑”,同时还应做到“动静虚实任意攻”、“掤捋相通,掤中有引”,是坚实与轻炅并存的活劲。所以就掤法来讲,至少要有三种劲感。一、掤接,就是搭手,搭手就是掤,但这里掤接就不只是交手防御了,还具有听、探动静变化的知觉功能。二、掤进,就是进攻,具有掤进发放的意识。这也至少在两种情况下可用:1、搭手探得对方劲大而僵,我掌上劲并不稍泄,仅以筋骨间松舒引化卸其来力,再瞬间掤发即可;2、搭手听得对方力怯,是一种无掤劲粘化的退却,我则要以比其更快的速度入榫逼发,不能迟疑,这里的要点是要摸清对方不是虚守掤化方可使用,否则易落入圈套受制,遇此我则用守劲掤随,再找机会,莫轻易入盘为宜。三、掤退,即搭手对方劲势在先,我劲略迟,掤进之势不得出,就得掤退,但退不等于无防御的走脱,须是以四两之力边掤边引,不丢不顶,掤捋相寓,达到化转能发的技术效果即可。其中四两之力,就是起到粘连黏化作用的掤劲。

关于掤劲,我认为有两点需要强调。

1、掤劲是太极拳知觉运动中无所不在的劲法。

在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里,“掤”被称为第一劲法。所谓第一劲法,不单指它在防御与进攻功能中占据第一技术位置,更主要的是指在八法互用中,掤劲始终暗含存在,不可无时稍丢。比如,在《中国武术段位制》杨式太极拳教程对打套路中使用的双分靠(四段),当对方犯来,我左手拦开对方右手、右手采开对方左手,胸前为空挡,我进步逼近使用肩胸靠法,正面撞击对方恰得其时。但若分开双手后,我脱离了对方两手,或被对方脱离,对方就容易退却,近距离的靠法就会失效。换句话讲,倘若能有意识地将两手始终贴住对方,即使对方觉察退闪,我靠法虽未全出,但双手可就势以合劲掤发将其掼出,亦可取胜。在这个过程中,我双手不离对方双手所存在的贴劲,以及听劲、沾劲、连劲和随时能发出的劲,即被称为“掤劲不丢”。也就是说在推手或者对打套路的演练过程中,甚至散手对决时,一方或双方有意识地双手或双臂贴住对方,粘黏连随保持不丢不顶的劲感,甚至在散手对决时审视对方变化的态势,掤意须始终存在。掤意始终存在的优势在于能处处捕捉先机,占据主动而取胜。所以掤被称为第一劲法。

2、掤劲具有弹性特色。

在较大外力的作用下,能吸收这种外力而不被压瘪,反能积蓄能量,使之转化释放成为更大的回力发放效果,就是掤的弹性劲。比如推手,彼按我掤时,若我掤劲在先,对方按劲略滞,我不等对方回劲,周身的骨力直接撑开,以堵劲将彼逼出圈外,对方如球撞墙,反弹力直接奏效。反之,若对方按劲在先,我掤劲略迟,则不宜硬掤,以退掤之势(掤形基本不变)收吸来力,同时存蓄内力,于是对方的大力变成了小力,我的小力蓄成了大力,此时进身,筋骨迅速掤展,对方即可离地而出。这都是掤劲的弹性性质。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技术元素中也可使用弹性劲法,但就掤字本身的含义,更突显这种特色。

总的来说,掤劲在不释放时如水浮舟,着章于“松柔中寓沉刚”,如江河湖海之水的力量一样“澎”着大船,水质是柔活的,而力量却是深厚的;释放时则周身似弹簧,如脱弹丸,轻重远近,着势而为不可牵强。

掤劲的产生,要先我劲敷于对方,丹田气要实,顶头悬要提,卷展于腰脊,收放于骨间,根于足下,贯于手臂,穿于彼身,意念为先,松柔为垫,心动劲动,掤劲自生。功夫深浅,全在磨练。

相关话题

#掤劲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