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掤,我们一般理解是一个动作。实际上,掤不仅仅是动作,更是一种劲力。练习拳架,我们都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这就是为了练习掤劲。掤劲是向外的,是饱满的,所以,练拳必须要开展。为什么要强调掤是一个劲法要求呢?因为掤不是单一的向外的力量,而是一种对称的力。我们向外用力的时候一必须有一个向内的劲,也就是必须有一个相反方向的力。这是在平衡的基础上产生一个向外的力,这样才能把虚实、平衡在运动中很好地体现出来。
掤,从字形上来讲,是“扌”加一个“朋”字,字义上是一种向外膨胀的力量。我们练拳时的掤,实际是没有固定方向的,左右、上下、前后都要有掤劲,还有顺掤、逆掤等等。尽管有这么多的掤,实际就是一个向外的劲力。从更深一层意义来讲,掤是一种精神气质上的掤。拳论中所谓的“气宜鼓荡”其实就是一种掤劲。鼓荡,产生的效果第一个就是掤。吴式太极拳有一个说法:“站住中定,往开了打。”这实际也是一种掤。
太极拳比较强调掤劲,掤劲是先有外,后有内,是内力的外在表现。在练习拳架时,这个掤是要处处体现的,做到“掤劲不丢”,或者叫“掤劲为先”。为什么要“掤劲为先”呢?我们在推手时,首先是相互间的接触,接触是试探性的,掤劲就是一种试探性的劲力,会随着对方的变化而变化。掤是如何形成的?是通过长时间的、规范的、有序的、放松的练习拳架,逐渐形成的张力。掤,用现在的话语讲,就是一种向外的张力。不论是手上掤,还是其他部位的掤,完全是一种饱满的感觉,没有凹凸、断续的地方,是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不是努气,也不是硬顶,不是僵滞,它是能够转换的。 掤,就像一个气囊,柔软中有弹性,能够缓冲外力,能够化解外力。掤后接下来是捋。为什么有捋呢?因为有掤劲。没有掤劲,捋劲就不存在。推手时,和对方的接触点不软不硬,恰到好处,这就是掤的一种感受。然后,再根据对方的变化,进行一些方向、高低、长短的转化,就会产生其他捋、挤、按等各种劲力。在这些劲法、技法当中,掤是为首的。太极拳不管练习到何种水平,掤都是首要的。
在初学阶段,一般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掤,只是从某一动作上去理解。这个理解是初级的,只有不断地练习,你才能更深入地体会掤的含义。掤是一种自然饱满的状态,是需要时间磨练的。它是通过练习拳架,自然而然产生的关节、肌肉、韧带的一种弹性。初学时,要把外形动作的规范放在首位,通过长时间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练习,加上自己的体会,就会感觉到掤劲。太极拳的行拳走架和搭手听劲,无不体现出掤劲。所以,有“掤劲为首”的说法。
还有“掤劲不丢”的说法,如果丢了掤劲,太极拳的其他劲力就无从谈起。要做到“掤劲不丢”,首先在动作外形上要饱满、撑圆,不能有凸凹处;其次,更重要的是在意念上,你的意识和动作方法要正确,才能体会到掤劲。
如何练好掤劲呢?首先是要注意对称平衡。掤劲实际是一种平衡劲。掤劲不是单一的,是同一时间向不同方向的张力。练拳时,我们强调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有前就有后。也就是要有这种对拉拔长的意识。这就是掤劲。其次,太极拳讲“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掤劲就是在开展中求得的。掤就是开。练拳讲不丢顶,这个顶,其实就有一个掤的含义。这个顶,不是靠局部力量,而是靠整体力量。比如,手掤住对方,腰背向反方向用意。这就是掤。第三是要虚领顶劲,松腰松胯,开胯圆裆.,就会产生掤劲。
另外,在推手中,也要注意掤劲的运用。练习太极拳,行拳走架是知己的功夫,推手听劲是知彼的功夫。我们在行拳走架时要多做一些功课,把周身练得得心应手,圆满自如,对自己的控制有把握,这样,在推手时,才有可能听到对方劲力的大小和变化,才能感觉出掤劲来。
在推手中,由于动作僵硬,不协调,从而造成顶抗的弊病。顶抗的劲是比较单一的,方向性很直接。而掤劲是饱满的,多角度的,富于变化的。顶抗劲是紧张的,不能转换的。掤劲是很包容的,看起来是一个向外的劲力,实际是周身的作用,不是局部性的。没有修炼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是很难体会到掤劲和顶抗之间的区别的。随着修炼,推手中的顶抗现象会逐渐消失,渐渐地体会到掤劲的运用。掤劲的修炼需要长期的体会,要放松着练拳。人是很容易紧张的,外力来了,首先想的是顶住,这样就不可避免地紧张僵硬。有些人练了许多年仍然会紧张,仍然会顶抗。这就说明,你身上的反应和控制能力需要加强,你还没有形成“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条件反射。
总之,掤是一个圆弧形的,多角度的劲力,是通过自身的饱满,不给对方凹凸和断续的地方,对方按到你的每一处,都让对方感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点,不是死的点。掤还体现在步法上——圆裆开胯。掤,不仅是手上的掤,还有身体各个部位的掤。掤也不仅仅是外形动作,还是意识精神上的饱满。练习太极拳,不管是哪一式,都要在精神意识上放松,要细心体会内里面的东西。只有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体会出内在饱满的掤劲。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