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必读必学必研必悟经典理论集分享,初学收藏起来吧!

#太极心法#推荐黄山2022-02-10

 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

 太极拳论——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 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 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 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 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 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 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拳经总歌——陈王庭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搁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沉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惯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注:此歌见於陈氏两仪堂本拳谱,歌词显受戚继光影响,为总括太极拳五 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及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为陈王廷原著。】

十三势行功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 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 断。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 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经谱 清同光时期 陈鑫

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

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积力久,质而弥光。

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宾主分明,中道皇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

神龙变化,储测汪洋?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后,迎送相当。

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绕急相将。

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不滞於迎,不涉於虚。

至诚运动,擒纵由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

佯输诈败,制胜权衡,顺来逆往,令彼莫测。

因时制宜,中藏妙诀,上行下打,断不可偏。

声东击西,左右威宣,寒往暑来,谁识其端?

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不可空谈。

循序渐进,仔细研究,人能受苦,终跻浑然。

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

精练已极,极小亦圈,日中则反,月满则亏。

敌如诈诱,不可紧追,若 界限,势难转回。

况一失势,虽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

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

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胜,

一夫当关,万人失勇。沾连粘随,会神聚精,

运我虚灵,弥加整重。细腻熨帖,中权后劲,

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

宜中有虚,人己相参;虚中有实,孰测机关?

不遮不架,不顶不延,不软不硬,不脱不沾,

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觉如风摧倒,

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试一形容:

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

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来宜听真,

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有隙可乘,

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一点灵境,

为君指出。至於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

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

奇正相生。迥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

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一

言可罄,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用力日久,豁然

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妙手空

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太极拳发蒙缠丝劲论 清同光时期 陈鑫

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於肌肤之上,平时运动恒用此劲,故与人交 手,自然此劲行乎肌肤之上,而不自知,非久于其道不能也。其法有:进缠, 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而 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或以为软手;手软何能接物应事?若但以迹象视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为软手。其周身规矩 :顶劲上领,档劲下去要撑圆,要合住:两肩松下,两肘沉下,两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视,以手在前者为的;顶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静气;两膝合住 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住劲,外面之形,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至於手中,其权衡皆本於心,物来顺 应,自然合进退、缓急、轻重之宜。此太极之阴阳相停,无少偏倚,而为开合之妙用也。其为道岂浅鲜哉!

太极拳推原解 清 同光时期陈鑫

太极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 乎两拳。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其枢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天君有宰, 百骸听命。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百会、中极,一体管键。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手眼为 活,不可妄动。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无害,充塞天地,配义与道,端由集义,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 同乎水流,止伴乎山立。进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理精法密,条理缕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中和元气,随 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变化犹龙,人莫能测,运用在心,此是真诀。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以修身,外以制敌。临时制宜,只因素裕。不即不离, 不沾不脱,接骨斗笋,细心揣摩,真积力久,升堂入室。

太极拳真义——授密歌

无形物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水净。翻江播海, 尽性立命。

八字歌

棚捋挤按世间稀,十个宜人十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 沾粘连随俱无疑。采冽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得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心会论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丹田为第一之宾辅, 指掌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细无不到。

十六关要论

活泼于腰,灵机于顶,神通于背,气沉丹田。行之于腿,蹬之于足,运之于掌, 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吸之于鼻。呼吸往来于口,纵之 

于膝。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功用歌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四字秘诀—— 武禹襄

敷:覆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撤放秘诀 ——李亦畲修订

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曲。(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太极拳体用 陈鑫

太极拳体 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 

太极拳用〈四言十六句〉 

拳之运动,惟柔与刚:彼以刚来,我以柔往;彼以柔来,全在称量(注)。刚中寓柔,与人不侔;柔中寓刚,人所难防。运用在心,不矜不张。中有所主,无任猖狂。随机应变,终不惊慌!

注:以我手称住人之手,如秤称物,以我之心度人之心,量其上下迟速,或半路变换机势。

十三势说略 (武禹襄)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气宜鼓汤,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十三势行功要解 (武禹襄)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劲须沉看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间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太极拳体用 陈鑫

太极拳体 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 

太极拳用〈四言十六句〉 

拳之运动,惟柔与刚:彼以刚来,我以柔往;彼以柔来,全在称量(注)。刚中寓柔,与人不侔;柔中寓刚,人所难防。运用在心,不矜不张。中有所主,无任猖狂。随机应变,终不惊慌!

注:以我手称住人之手,如秤称物,以我之心度人之心,量其上下迟速,或半路变换机势。

十三势说略 (武禹襄)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气宜鼓汤,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十三势行功要解 (武禹襄)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劲须沉看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间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太极拳解 (武禹襄)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绅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太极拳论要解 (武禹襄)

 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 

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人脊骨。要静,内固精袖,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 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末展,劲断意不断。

太极拳之练习谈 (杨澄甫口述 张鸿逵笔录)

中国之拳术,随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 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 积月累,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 

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需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故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为,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 

无论老友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故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以则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邃迩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 

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至此。如此辈者,以误传误, 

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摩,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穿,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摩,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须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 

。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如是则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 更变要领也。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气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起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摩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头顶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 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 

其视线虽属空虚,亦未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咽入, 勿吐弃之。 

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以致用矣。 

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 

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

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起脚)与蹬脚二式,踢腿时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稳出之。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

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 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三首;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 (十三枪)等是也。

练习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后、饱食后,皆宜避忌。 

练习地点,以庭院与厅堂,能通空气,多光线者为相宜。忌直射之列风与有阴湿霉气之场所,因身体一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故烈风与霉气,如深入腹中,有害于肺脏,易致疾病也。练习之服装,宜宽大之中服短装与扩头之布鞋为相宜。习练经时,如遇出汗,切忌脱衣**,活行冷水楷抹,否则未有不患疾病也。

释 原 论 (武秋瀛 )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为阴阳分,合为阴阳合,大致情况如此。分合皆谓己而言。①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懂劲之谓也。②揣摩日久自悉矣。 

“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合即拨也。③此字能悟,真有夙慧者也。 “左重”、 “右重”, “仰之”、“俯之”,是谓人也。“左虚”、“右杳”, 

“弥高”、“弥深”、“愈长”,是谓己亦谓人也。“虚”、“杳”、“高”、“深”、“长”,人觉如此,我引使落空也。 

“退之则愈促”:乃人退我进,促迫无容身之地也。④如悬崖勒马,非懂劲不能“走”也。 此六句:上下、左右、前后之谓也。 

  按: 

  作者武澄清,字霁宇,号秋瀛。生于1800--1884年。系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之胞兄。进士出身,曾任河南舞阳县知县。载有 

《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歌》等文章的残抄本,就是他在舞阳时发现的。原习家传武艺,后亦习太极拳。在太极拳研究上,与武禹襄各有论述。本文当是他学习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体会和认识。把它列于“原论”后,便于读者对照。

八门歌诀——棚捋挤按采咧肘靠

棚在两臂。棚要松。 

捋在掌中。捋要轻。 

挤在手背。挤要横。 

按在腰攻。腰要弓。 

采在十指。采要实。 

咧在两肱。咧要惊。 

肘在曲使。肘要冲。 

靠在肩胸。靠要崩。

体用全歌 陈王庭

太极拳。十三式。

妙在二气分阴阳。化生千亿归抱一。

归抱一。太极拳。

两仪四象浑无边。御风何似顶头悬。

我有一转语。今为知者吐。

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学垂死终无补。

体用相兼岂有他。浩然气能行乎手。

棚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不化自化走自走。

足欲向前先挫后。身似行云打手安用手。

浑身是手手非手。但须方寸随时守所守。

太极圈歌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以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动急缓,云龙风虎像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太极四隅解 

四正,四方也,所谓掤履挤按是也。初不知方能使圆,方圆复始之理,生生不已,焉有出隅之手哉。缘人外之肢体,内之神气,甚难得方圆四正之功,始出轻重浮沉之病,则有隅矣。例如半重偏重之滞而不正,自出采挒肘靠之隅手,或双重填实,亦出隅手也。 

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手扶之,使复归于方正圆中之内,采用肘靠者,亦由此以补其缺尔。夫日后功夫能至上乘者,亦须获采挒之功,使之仍归大中至正,是则四隅之用,乃扶体而补其缺者也。 

太极武事解 

太极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所难者内要坚刚而不施于外,终柔软以迎敌,即以柔软而迎坚刚,使坚刚化为乌有耳。曰,何以致之哉?其要,非沾粘连随之功已成,由于知觉运动得之后,进为懂劲,懂劲后自可阶及神明之化境,最后当可完成而致之矣。 

夫四两拨千斤之妙,倘功不及化境,将何以能?是则懂得沾粘连随后,乃能得其视听轻灵之功耳。 太极懂劲先后论 

夫未懂劲之先,常出顶匾丢抗之病;既懂劲之后,又恐出俯仰断续之病。既未懂劲,固然出病手;既已懂劲,何以又出病手?盖劲似懂未懂之际,正在两可,断接无准,故出病;神明尚犹不及,俯仰无着落,亦易出病;若不出"断接俯仰",非真懂劲,不能不出此病也。 

故未真懂者,乃由视听无由,未得其确耳,如知: 瞻、眇、顾、盼之视觉,起、落、缓、急之听知,闪、还、撩、了之运觉,转、换、进、退之动知,是为真懂劲。 

懂劲后自可阶及神明,自得屈伸进退之妙,如此屈伸动静,开合升降,自有由矣。由屈伸动静,见入则开,遇出则合,观来则降,就去则升。夫而后才能真及神明矣。明乎此,日后岂可不慎行坐卧走站、饮食溺溷之功,以协进其效,是则可谓将及中成大成也哉。 

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练开展,后练紧凑,开展成而得之,才讲紧凑,紧凑成功后,才讲尺寸分毫。盖尺位之功成,而后能以寸位分,寸位功成后以分位分;分位功成后,以毫位分。此所谓尺寸分毫之理也明矣。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古云:对待者数也。知其数则能得尺寸分毫,然而虽知其数,苟非有秘传,又安能量之哉。 

注:此谱系沈家桢从杨澄甫老师处抄得,共有四十三篇论文,据云由其祖杨禄禅传下,何处得来不知。其中有王宗岳太极拳论、武禹襄十三势行工心解各一篇。但俱未注明作者姓名。兹摘录其中十四篇,作者姓名待考。原题为《王宗岳太极拳谱》,显为妄题。

杨班侯的五字经决

拳理极精细,勿以当儿戏。

欲学拳术者,先将基础立。

拳中基本功,有长即是师。

研究其理性,技击是其次。

万莫学死方,动作要有理,

不学招法手,与死方无异。

比如当大夫,尽学成方剂,

药方开出来,等候病来治。

得病合我方,未闻有此理,

就是有点效,也是瞎碰到。

结果背原理,伤病不为奇,

莫学拍打功,以免本能失。

皮肉徒受苦,气血多凝滞。

有害于卫生,又有碍拳意。

力紧神便死,岂能把人治。

怀疑不凭信,请自体察试。

要知拳中理,首先站桩起,

意在宇宙间,天地人一体。

运动如抽丝,开弓即试力,

四肢弓崩撑,运动软慢松。

屈伸与开合,身由云端起,

呼吸细静长,舒畅皆如意。

形象似颠狂,如醉如呆痴,

蛇形趟泥步,揉球摩擦力。

两手似兜泥,如捞稠糖稀,

内外要松静,敛神听细雨。

绵绵觉如醉,悠悠水中戏。

默对向天空,虚灵须定意。

洪炉大冶金,陶熔物不计。

神机由内变,调息呼吸气。

守静如处女,动似迅雷至,

力松意宜紧,本是涵养气。

螺旋滚无形,毛发力加戟,

筋骨遒即放,浑噩一惊时。

支点增强力,遍体弹簧似,

百骸若机轮,旋转有劲力。

腰身似蛇惊,步行旋风起,

纵横起波澜,如鲸回旋式。

顶心力空灵,浑身如线提,

两目神光敛,鼻息耳凝闭。

小腹要常圆,胸肋微含蓄。

指端力如电,骨节锋棱起。

活泼比猿捷,迈步如猫似,

大凡举与动,浑身皆消息。

一触即爆发,威力无边际,

学者莫好奇 ,要用自然力。

良知与良能,实践学来的,

动静任自然,万勿用拙力。

返婴寻天真,躯柔如童浴,

勿忘勿助长,升堂渐入室。

论技说应敌,不费吹灰力。

拳术之动作,手足板眼齐,

首要力均整,内外要合一。

屈伸随意往,枢纽不偏倚。

动静分虚实,阴阳水火济,

精神宜内敛,练神得还虚。

头打脚随走,站他中央地,

任有万能手,总也难逃避。

路线踏中心,松紧不滑滞,

旋转要稳准,钩错互相宜。

力纯智和愚,审慎对方力,

随屈忽就伸,相互虚实移。

运动如弓满,着敌似电急,

鹰胆虎威视,足腕似倪泥。

鹘落似龙潜,浑身尽争力,

面善心要狠,胆大更须细。

缠劈攒裹横,扭拧弹簧力,

接触揣时机,叱姹如雷似。

变化影无形,周旋意无意,

披从侧方入,闪展全无空。

担化对方力,搓磨试其功,

歉含力蓄使,黏粘不离宗。

随进随退走,拘意莫放松,

拿闭敌血脉,扳挽顺势封。

软非用拙力,掤臂要圆撑,

搂进圆活力,摧坚戳敌锋。

掩护敌猛入,撮点致命攻,

坠走牵挽势,继续勿失空。

挤他虚实现,摊开即成功,

顺势闪拿欺,展软柔化吸。

撤退近托推,手脚一齐发,

伸手看形容,身法要偏行。

见手分左右,避手吸进身,

上下用反劲,手脚要同心。

劲到吸闪空,撞崩化欺冲,

手到随身变,用时间如电。

黏手软绵随,气在眼前追。

来时机伶进,拳打要进身。

见势顺他劲,变步拧腰身,

手眼身法步,欺到方为真。

掳手随身靠,捆时反劲欺,

进步耳如风,沉气在腹中。

若见长手法,指掳闪进崩,

若见短手法,长劲沉气中。

若见乱手法,偏砸顺身攻,

动手先看肩,指手在胸前。

肩偏手必到,身仰脚必发,

伸手步先行,见劲顺手中。

若见力过猛,撒化闪进空,

进步捋崩挤,掳发顺劲倚。

手眼身法步,随时变体形,

出手要平身,开门手为真。

若见高手法,撞倚先拔根,

掤架打中线,掳推撞进身。

若见冲天手,变掌掳崩穿,

若见矮手法,抽腰走上身。

法本耳目思,掌本面目排,

手到撒化变,欺步看路线。

撞进里外手,反拿随身转,

拐掳指闪欺,见手反拿腕。

欺步崩撞势,动手气下转,

进身本气根,拿破随手变。

听问黏沾连,进步柔化推,

上下要相随,内外要合一。

试声山谷应,神气要贯足,

恭慎意且合,五字要言记。

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去,

莫教死方滞,莫教招法拘。

句句是要言,莫当是儿戏,

愿我同道者,切记要切记。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