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先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具进,将杨式太极拳传统系列拳架的十五个套路简化定型为五个套路(以下将杨式太极拳老架称为传统套路;杨澄甫定型的太极拳拳架称为定型套路),他简化定型的五个太极拳套路的名称分别为:八五式太极拳、37式太极拳、太极长拳、太极散手。其中八五式太极拳为两个套路,一个阴腿拳架、一个阳腿拳架,人们常将其称为一个实腿拳架、一个虚腿拳架,这两个套路人们习惯称其为八十五式太极拳。这五个套路门内人将其称为“老五路”。由于散手分上手和下手、既能单人练习同时也可以两人对练,所以有人把散手叫成两路,这样五路拳就变成了六路拳了,故有人又将杨澄甫定型的太极系列拳架称为“老六路”。目前,在社会上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大都是杨澄甫的定型拳架。杨澄甫将定型系列拳架的学习顺序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是这样说的:学习“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大扌履,散手”。太极拳包括一个太极拳实腿拳架、一个太极拳虚腿拳架和37式太极拳,将这三个拳架学好后,再练太极长拳,将以上四个拳架练好后,把单手推挽、原地推手、大扌履练熟,最后学习散手。
杨澄甫所定型的系列拳架是在杨式太极拳传统系列拳架的基础上简化而来,其具体简化的地方简述如下,供研究者参考。
八五式太极拳蕴涵着八门、五步,八门即八卦、五步即五行,八五十三即太极十三势。又因构成八五式,即将太极拳名称分成85式,所以人们也习惯将其称为85式太极拳。八五式太极拳是根据杨式太极拳传统太极拳中架的两个阳手拳架简化定型的。这两个阳手拳架舒展大方,大开大合,易学易练,要领易于掌握。两个阳手架的主要区别是在腿上,一个是阴腿,一个是阳腿。阴腿架主要是练“固”劲、阳腿架主要是练“荡”劲。这两个定型拳架与传统的两个阳手拳架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1、定型拳架阳腿架中的揽雀尾与传统拳架阳腿架中的揽雀尾动作完全相同;定型拳架阴腿架的揽雀尾与传统拳架阴腿架揽雀尾上肢的动作相同,下肢的动作不同。传统拳架揽雀尾的右掤时右脚向前上一步;做扌履时右脚向回收回来;做挤时右脚向前再迈出去;两手分开向回平抹时右脚再向回收回来;做按势时右脚再迈出去,有人称其为“活步揽雀尾”。杨澄甫先生借鉴了阳腿拳架的揽雀尾将定型拳架的阴腿拳架的揽雀尾也改为“定步揽雀尾”。
2、定型拳架阳腿架中的如封似闭动作与传统拳架阳腿架中的如封似闭动作完全相同;定型拳架阴腿架的如封似闭与传统拳架阴腿架如封似闭上肢的动作相同,下肢的动作不同。传统拳架做如封时左脚向回收,做似闭时左脚再迈出去,故也将其称为“活步如封似闭”。杨澄甫先生借鉴了阳腿拳架的如封似闭将定型拳架的阴腿拳架的如封似闭也改为“定步如封似闭”。
3、传统拳架中的两个海底针的动作不同,第一个海底针动作前带童子抱球,第二个海底针动作前不带童子抱球。杨澄甫先生在定型拳架中将童子抱球删去,使前后两个海底针的动作相同。
4、传统拳架中的分脚、蹬脚动作都要求速度快,用劲猛,动作要带风声。杨澄甫在定型拳架中将分脚、蹬脚动作改为速度均匀、用劲柔和、有飘飘然之感。
5、传统拳架中的践步栽捶,杨澄甫在定型拳架中改为左搂膝拗步、右搂膝拗步、进步栽捶。
6、传统拳架中的翻身二起、左打虎势。杨澄甫在定型拳架中改为翻身撇身捶、进步搬栏捶、右蹬脚、左打虎势。
7、传统拳架中的单摆莲,杨澄甫在定型拳架中改为十字腿。杨澄甫修改过程中将阴腿、阳腿两个拳架除揽雀尾左掤有所不同之外,其它的上肢动作完全相同。这为定型拳架在日后的发展的过程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7式太极拳,顾名思义这一路太极拳是由37式组成。它包含了四隅捶、四路炮捶、撩挎八卦掌、十三路炮捶的缠丝、背丝扣、上下、进退、领落等十三势内涵。它是由八五式太极拳中的37个不重复动作组成。是由慢向快过度的一个套路,它本身即可以慢练,也可以快练。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