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是一篇极为珍贵的专著轶文,它以中国古代特有的朴素哲学思维和呈现,阐释了对万物起源的认识和概说。全文共14简,约350字左右,虽缺损20字左右,但用字通俗、文意明了,不存在疏通障碍。1998年整理出版迄今已有16年,对其中的缺损文字乃至第9简的位置,学界仍争论不休,故拨冗整理并试作校正和翻译。为方便研究和阅读,简牍顺次标于正文之中,参考书目注于正文之后。
【初隶文】
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第1简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第2简复相[辅]也,是以成仓然。仓然复相[辅]也,是以成湿澡。湿澡复相[辅]也,成[岁]第3简而止。古[岁]者,湿澡之所生也。湿澡者,仓然之所生也。仓然者。四时第4简者,[阴][阳]之所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第5简者,大一之所生也。是古大一[藏]於水,行於时。[周]而或□□□□第6简[万]勿母;[一]块[一][盈],以[纪]为[万]勿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第7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智此之胃……第8简
天道贵溺,雀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强],责於□□□□□□□第9简(第9简或置于第12简,13简,14简后)
下,土也,而胃之[地]。上,[气]也,而胃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以第10简道从事者,必[託]其名,古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託]其第11简名,古功成而身不剔。天[地]名[字]并立,古[过]其方。不思相□□□□第12简於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於东南,其上□□□□□□□第13简者,又馀於下;不足於下者,又馀於上。第14简
(说明:[ ]为已经隶定之字,□为缺损字,……为不能计数之缺损字)
【订正文】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凔热。凔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凔热之所生也。凔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圣,是明太一也]。第8简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積于[弱,谓上下之道也]。第9简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也其字也,清昏其名。以第10简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第11简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辅。天不足]第12简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 第13简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第14简
(说明:[ ]为商榷字)
【译读文】
宇宙混沌之太一,首先孕育出水;水反过来作用于混沌太一,成就出天;天反过来作用于混沌太一,成就出地。天地自身反复交流相互作用,成就出玄神难知和简明易懂的规律;神明规律反复交流相互作用,成就出阴柔和阳刚的物质本性;阴阳本性反复交流相互作用,成就出春夏秋冬的景象更替;四季更替反复交流相互作用,成就出寒凉和温热的感受变化;凉热变化反复交流相互作用,成就出湿润和干燥的物象征候;湿燥征候反复交流相互作用,成就出生命的年岁和寿命的终止。
因此可以说,年岁者,是湿燥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湿燥者,是凉热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凉热者,是四季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四季者,是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阴阳者,是神明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神明者,是天地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天地者,是混沌太一变化作用所产生的。
这样说吧,太一之道,本质与和特性似深藏于水,变化与作用则全在于时间。太一通过周而复始的相互作用,使自己成为万物之母;通过缺失盈余的损益调节,使自己成为万物发展变化的纲要。这一点,既不能单单为天所能抹杀,也不能单单为地所能决定,更不能为阴、阳所能成就。君子知道这个道理就叫圣明,也就真正懂得了太一的玄妙之理了。
天道的可贵在于珍视柔弱,减损成就者用来补益新生者,征伐于强者,積德于弱者,这才叫天地上下的生成之道。下,是生成万物的土壤,因而称之为大地;上,是变化万象的天之气,因而称之为苍天。
道,以它的实质规律内容而言,有清楚或不清楚的名分和内容。用道的实质规律来处置事物者,必然会依托它的名分和内容,也就能做到事成,而且自身也可久长。圣人的做事方法,也就是依托道的名分和内容,因而能做到功成,而且自身不受伤害。
天地这个名称是对等并列的,因而超过它的范围,是未能思虑相互作用。例如:天之气不足于西北,它的下面就山土高而强;地之土不足于东南,它的上面就水汽多而盈。不足于上者,下面就有富余;不足于上者,上面就有富余。
《太一生水》是亡佚已久的道家著作。
《太一生水》是属于秦始皇焚烧的那一类。
《太一生水》是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楚墓发掘的竹简。该墓建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3世纪初,为战国中期。
《太一生水》与一起出土的《老子》甲乙丙三篇竹简尺寸造型完全一致,故断定为道家文献,另外我断定该文章成稿于《道德经》之后,至于作者是谁,是否李聃本人晚年作品,暂无以确定。
《太一生水》文中“生、辅、道、水、气、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字眼值得关注。而“天道贵弱”比“谦受益”更豪壮更内在更耐人寻味,想必成为至理名言并且纳入《中华成语大辞典》。
《太一生水》一直以来没有译文,今天我凭借多年来研习中华易理的经验积累,把它译成了白话文,供大家参考。
两个关键解释:
太一:道家学者布设的一个概念。最大的意思,极致的意思,整体的意思,个体的意思,也就是“太极”。
辅:支持与配合。一种作用力。
全文释义:
原文:太一生水。
白话:水是由太一生出来的。
隆后:该论据来自河图术数原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原文: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白话:水返回来配合太一发生作用,于是,有了天。
原文: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白话:天返回来配合太一发生作用,于是,有了地。
隆后:以上阐述天地形成之道。
隆后:原文第二、第三句今天看来是天上太阳光与地上冰之间的关系。中华易理:丙为太阳,辛为冰,丙辛合水,即太阳之光热融化了地球冰,地面上有了温度,于是生命。
隆后:有温度才生命,有了生命便开始有文明。
原文: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白话:天地两者之间又作用了,于是,产生了神明。
隆后:神明分别指两种功能,两种力量,两种变化,两种结果,两种状态。一种人类能够搞懂,另一种人类还搞不懂,搞不懂的称神,搞得懂的称明。
原文: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白话:神明两者之间又作用了,于是,产生了阴阳。
原文: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白话:阴阳两者之间又作用了,于是,产生了四季。
隆后:这一句是在说“两仪生四象”。
隆后:从这句不难看出,古人对大自然认识较之现代人更为局限,实际上,每天昼夜的变化与一年四季的变化是同步的,地球既自转又公转,而自转产生昼夜正是阴阳,而公转则产生春夏秋冬正是四季。中华易理——四季隶属于四象范畴。
隆后:中华易理之四象——老阴,少阳,老阳,少阴。
原文: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
白话:四象之间又作用了,于是,产生了冷暖。
原文: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白话:寒热之间又作用了,于是,产生了湿燥。
原文: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白话:湿燥之间又作用了,直到形成“岁”才停止演化配合。
隆后:“寒、湿、热、燥”依次为“冬、春、夏、秋”气候特征。
隆后:以上阐述年岁的形成。
隆后:那个时代人们的宇宙观尽管个别处荒唐也令我敬仰。
原文: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白话:所以,岁是因为有了湿燥才诞生的。
隆后:中华易理——燥生寒、寒生湿、湿生热、热胜燥,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克金。
原文: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
白话:湿燥,是因为有了寒热才诞生的。
原文: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
白话:寒热,是因为有了四季才诞生的。
原文: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
白话:四季,是因为有了阴阳才诞生的。
原文: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
白话:阴阳,是因为有了神明才诞生的。
原文: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白话:神明,是因为有了天地才诞生的。
原文: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白话:天地,是因为有了太一才诞生的。
原文: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
白话:所以,太一藏匿于水之中,运动于四象之中。
原文:周而又始,<???>万物母。
白话:周而又始,<温顺的水>是万物之母。
原文:一缺一盈,<???>万物经。
白话:一缺一盈,<水具有平等性>是万事万物的规律。
原文:此天之所不能杀。
白话:这种(轮回运转、平等互助)态势,是上天所不可以抹杀的。
原文:地之所不能埋。
白话:是大地所不可以掩埋的。
原文:阴阳之所不能成。
白话:是阴阳所不可以固化的。
原文:君子知此之谓<?>。
白话:君子明白了这些才称得上贤能啊!
原文:下,土也,而谓之地。
白话:土居下,称谓地。
原文:上,气也,而谓之天。
白话:气居上,称谓天。
原文: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
白话:天的缺欠在西北方,相比较而言,这边地势高亢,地灵人杰。
隆后:这一句是作者在恭维统治阶级。该文章写于周朝,而周朝统治家族诞生居住就在中国西北,今陕西省。
隆后:该句内含——正是由于上天在西北方存在缺欠,那里才诞生高贵的姬姓家族。
原文: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
白话:地的缺欠在东南方,相比较而言,这边地势低洼,天荒人拙。
隆后:八卦巽宫即东南方,主雨频风大湿热,与北方干冷气候相反,不适宜北方性格人居住。
隆后:那时候黄河、洛河、渭河流域不是风沙黄尘而是山清水秀,人文环境照比其它地域也是要高尚很多。
原文: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
白话:困难发生了,对于统治者,有责任义务把剩余物质给予弱者。
原文: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白话:困难发生了,对于被统治者,也有责任义务把剩余物质给予尊者。
原文: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资于弱>,<?>于<?>。
白话:天道贵在扶弱。削弱老成者扶持新生者。使用硬性手段制约强者。。。资助弱者。。。
隆后:该句体现出了大中华民族历史主体精神——中和主义。
隆后:从古到今,有功勋的人总是在压制新人成长。
隆后:扶弱济贫是正道。就当下国情而言,增加智者们的个人所得税,是避免为富不仁确保社会稳定和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原文: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
白话:天与地,演绎特征既相承又相对,综上这些法则。。。<不相思>。。。
原文:道亦其字也,清昏其名。
白话:道就是这样繁衍的,清与浊是它的两大特点。
隆后:道理是啥?是有爱心,是懂节制,是可成功,是再发展,是令人景仰和供人效法的。
原文: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
白话:谨遵道理做事的人,必是依托了其特点,才把事情做好并令自己成熟成长。
原文: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白话:圣人按道理做事,也必是依托了其特点,才成功并且还能够保全自己。
隆后:该段落给《道德经》开篇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无常名”一个精到诠释。
隆后:《道德经》曾讲过“功成身退”,《天一生水》倡议“功成而身不伤”。显然,后者境界高。
隽永回味,增加理解:
该篇警示人们做事不可违背“道”理。
全文分三个段落,以天一生水乃天道展开理论,为了令读者加深印象,随即第二段又逐句由后向前重复论述。前两个段落论述宇宙生成之道。
人类是介于天地之间的,第三段落转向了对“天地人”的论述,以“天道贵弱”为论述核心,秉持中庸观念,坚持平均主义,维护新生事物,倡导优胜劣汰,旨在平抑矛盾,确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一段落,阐述团结、协作、繁衍、共赢。
第二段落,阐述爱心、奉献、平衡、维新。
第三段落,阐述贵贱、知命、节律、享福。
原文:
太一生水。
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
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
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
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
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
周而又始,<???>万物母。
一缺一盈,<???>万物经。
此天之所不能杀。
地之所不能埋。
阴阳之所不能成。
君子知此之谓<?>。
下,土也,而谓之地。
上,气也,而谓之天。
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
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
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
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资于弱,<?>于<?>。
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
道亦其字也,清昏其名。
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
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太一生水》楚简,附在《道德经》丙文最后。
1993年,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一篇让人大惑不解的战国古文献:《太一生水》。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许抗生教授曾这样描述自己初读此文的感受:“我感到这一篇文字很奇特,它所表达的思想几乎在现在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从未见遇,是一种十分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思想。它虽可属于道家的著作,但它的宇宙论思想既不同于《老子》、《列子》、《庄子》,也不同于《黄老帛书》的思想,而是一种到目前为止在先秦哲学文献中尚未见过的新宇宙论思想。所以它的发现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许教授的感叹指出了《太一生水》“所怪”之处,就是它的宇宙论。即《太一生水》的前半部分。
《太一生水》原文不长,我们不防将全文抄录如下,其简序按裘锡圭先生的意见作了调整,并用了裘的分章法和拟加章名。【2】文中出土时缺失的字以“□”,据文意补的字放在“[]”,简序用“()”表示。原文墨块是用来表示一章结束。
“太一生水”章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第1简)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第2简)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第3简)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第4简)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第5简)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第6简)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第7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不知者谓□。■](第8简)
“名字”章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请问其名。以(第10简)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第11简)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第12简)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第13简)
“天道贵弱”章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是故,不足于上](第9简)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第14简)
由上文我们看到,裘锡圭先生的所说的“太一生水”章,其表达的宇宙生成关系是很清楚的。细读之,前两句“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是讲天、地的形成。可图示如下:
这是令今天的学人真正困惑之处。因为明明是水生天地之间,在这里却成了万物的本原,这与常识不是自相矛盾吗?!
希腊哲学家有“水为万物本源”之说,中国有又有什么奇怪?!于是,中国诸多学人找到了《管子·水地篇》作为证据。因为文中明确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事实上《水地篇》作者只是在讲万物离不开水,文中水并不具有万物组成基本元素的性质。《管子·水地篇》开篇就讲:“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这里的“根菀”是“结而积之于根”之意,【3】显然地比水更具有本质意义。所以将水理解为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根本是文不对题。
为什么海内外太多的学者都错误的将水理解为组成物质的元素呢?这是因为他们从上学伊始就受西方科学范式的影响,重本体而轻关系,从医学到物理学,一切都要找到本体,从本质上找原因;而中国科学范式不是这样,它重关系,习惯于类比于具体的象,再杂之以数来说明问题。
那么这里的“太一生水”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先解释太一。
太一,又称天一。有时代指道或元气,《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礼记·礼运》:“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
有时太一代表北辰之神,《易纬乾凿度》郑玄注曰:“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间。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游息于紫宫之内外。其星因以为名焉。故《星经》曰:‘天一、太一。主气之神。’行犹待也。”李学勤先生注意到“太一藏于水,行于时”一语,就断定“太一生水与天文数术有关,并明确指出“这里所说的是后世所谓太一行九宫数术的雏型”。【4】
李先生尽管注意到太一生水与天文数术有关,但他的解释是错误的。因为在汉人的心目中,“太一生水”这一习语是河图代表的时空模式。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引东汉郑玄注云:“天一生水(即太一生水——笔者注)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
《尚书大传·五行传》亦有:“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
这明明讲的是河图。如下图:
那么,为什么讲“天一”(即太一)呢?郑玄在给《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数八”作注时说:“数者,五行佐天地,生物成物之次也。《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为后。木生数三,成数八,但言八者,举其成数。”这里的“一”是代表次序的第一,而“天一”则是对一奇偶的描述,又引申为宇宙大道或元气。所以《太一生水》一面讲:“太一生水”,另一面又讲“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孔颖达《礼记正义》进一步解释说:“五行谓金木水火土。谓之五行者,按《白虎通》云:‘行者,言欲为天行气也’。谓之水者,《白虎通》云‘水训准,是平均法则之称也,言水在黄泉养物,平均有准则也。木,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金训禁也,言秋时万物,阴气所禁止也。土训吐也,言土居中,总吐万物也’……按《尚书·洪范》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故其次如是也。所以一曰水者,乾贞于十一月子,十一月一阳生,故水数一也,又天地之内,水体最微,故水为始也。”
这里我们基本能弄清楚,“太一生水”讲的是精微的,代表均平的之水(性/季)之气第一个产生。“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意思是说,均平的水之气第一个产生,它又与元气相作用,由此形成了天;天又与元气相作用,进而形成了地。
笔者在《河图洛书图说考》中曾详细考证,河图为上古阴阳五行历法,【5】其过年在水季结束后,启始一年,故形成“一生水”之说。
又由于上古阴阳五行历以阴阳黑白点示月序,气温相对的月被组合在同于行(方位)中,所以才有了阴阳成四时,四时生沧热,沧热成湿燥,湿燥成岁之说。其具体次序为:
太一→天地→神明→阴阳→四时→沧热→湿燥→岁。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河图所示的阴阳五行历,有五季,而《太一生水》却言四时,这显然与河图后来演化为洛书所示的四时八节历,以及后世已经习惯于称一年四季(时)有关——在《管子》一书遗存的河图、洛书图说中,即《管子·五行第四十一》、《管子·幼官第八》、《管子·四时第四十》、《管子·轻重己第八十五》,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现象。
通读《太一生水》篇,太一生水是文章的思想核心,天、地是文章的脉络,行文是由天道推演人道。
《说文解字》释水云:“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正因为在古人心中水具有均平、平准的性质,才用以说明天道损有余补不足的大法。文中说:“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
在中国文化中,损有余补不足的大法被贯彻到从中医到中国古典政治学的方方面面。《黄帝四经·道法》所谓:“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老子·第七十七章》释天道云:“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非名不立,“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这也是先秦诸子的基本认识之一。《韩非子·扬榷第八》云:“用一之道,以名为首。”正因为天地、道为时空最基本的名,所以“‘名字’章”论名才先言天地。《战国策·魏策三》云:“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
在结构上,《太一生水》道、名、法层层展开论述,圆融无碍,甚得黄老学道、名、法一以贯之的特点。
注释:
【1】许抗生:《初读“太一生水”》,见《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306~307页。
【2】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收入作者《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3】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6月,第816页。
【4】李学勤:《太一生水的数术解释》,载《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三联书店1999年8月出版。
【5】翟玉忠:《斯文在兹:中华文化的源与流》,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第2~35页。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