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老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许多璀璨而古老的文化,至今也还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而道教文化则就是其中之一。道教,作为中国的传统古老教派、也是唐王朝的国教,一直隐于深山之中,很少有大盖宫观的行为,但这些却都不影响道教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
而道家与道教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有人将其弄清楚。说到这时,首先要弄清楚这两者的出现时间,道家学说最早出现于老子,老子名李聃又名李耳,是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道德经》一书以流传后世,也是在中国历史中影响至深的一本。相传老子西出函谷关,有守城使尹喜见紫色东来三千里,便让老子留下一书,便是《道德经》,在老子西出之后,便莫之所踪了。《道德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之后,便有庄子解其说,著《庄子》一书,以流传后世。
在了解了道家学派出现的时间之后,在来了解道教。道教,雏形于春秋,成形于汉朝。张道陵最早于四川青城山创立正一道,又名五斗米教,在蜀汉境内设二十四治,为布化行道的机构,凡入道者交五米为信,故称“五斗米教”。相传,当年张道陵早年曾在龙虎山炼丹,丹成而龙虎现,故名龙虎山,而龙虎山可称为道教第一山。正一道是以老子为教主为最高信仰,符录斋醮为传播方式,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
一、性质不同:道家是先秦时期的学术派别之一,而道教是直到东汉才形成的一种民间宗教。道家由老子、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源于张陵所创的五斗米教。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后,道家与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传承谱系。
二、特点不同:道教和道家区别很大道教最大特点是修养身心,长生者视做神仙,而道家却是以清净无为为宗旨去掉了神仙信仰和神仙修行,道教就不成其为道教了无论道教在哲学和医学等方面有多大的贡献,道教所有的理论都服务于成神仙这个目标,道家只是一个哲学流派。
即使同一个人物在道家与道教之中也具备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就前者来说,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先秦有老子、庄子、杨朱、宋钘、尹文、列子等,汉代有曹参、窦太后、刘安、严君平等。道教的代表人物有张角、张陵、张鲁、葛洪、陶弘景、王重阳、成玄英等,这两类人物相互之间是不能替代的。就后者来说,以老子为例,道家中的老子是一个现实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道教中的老子则成为太上老君,是一个宗教教主,两者的性质显然是不一样的。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两者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前者具有人间性、世俗性,它存在于思想领域,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流派,它以现实的智慧之光照耀人间。而道教则不同,它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即具有思想信仰,同时有严密的组织与宗教活动,并试图以一种超人间超现实的力量来改造世界,包括求得人的永生。
三、联系不同:道家虽然是道教中途追认的先祖,但在理论上道家对道教的建立是有贡献的。道教是一起自民间的宗教,在其创立阶段,道教的首要理论任务就是如何排除其他理论的干扰,为道教自身的理论建构扫清障碍。
道教不分男女,入门之后以师兄弟相称,女道长又称坤道,男道长又称乾道,虽然道教有辈分区别,但是由于道教支脉众多,收徒只以入门前后区分大小,不计年龄,传承时间久远,所以哪怕龙门派百字谱中,都有很多高辈分低辈分的。
如果不是一个师承法脉的,无论辈分高低,一般见面称呼师兄或者道友、某爷即可,同一法脉具有师承关系的必须按照规矩来,称呼师叔、师伯、师爷等。
四、道家与道教的思想不同。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以长生不老之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道教它用神仙不死之道教化信仰者,劝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最终解脱死亡,求 得 永 恒 。
五、道教是依托道家思想建立起来的。
道教在其创始的时候是把老庄黄老之学、神仙长生之术及民间巫术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定的宗教形态,其中道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思想来源。在道教的长期发展中,始终依托道家思想,如:《老子》、《庄子》等成为道教的重要经典,道教学者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去注解《老子》、《庄子》等。可以说,没有道家,就不可能形成道教,没有道家,道教就失去了坚实的思想支柱。汉魏以后,道家再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学派,也不再出现杰出的道家学者,而道教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道家之所以没有湮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借助于道教的发展而得以延续,道教既然以道家思想作为理论支柱,因而必然包含着道家,老庄的著述既然被作为道教的经典,道教学者在进行注释时也必然发展了老庄之学。但不能否认道家对道教的影响更大一些,而不是相反。
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世人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因此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道家、道教、道学是中国哲学史上先后出现的三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和宗教流派。道家、道教、道学三者各具特色, 各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理论主张和信仰, 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道家
道家作为先秦时的一个学术流派, 创始人为老子, 继承人是庄子, 合称老庄。其学说中心是“ 道” 。老子第一个提出“ 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 也是用“ 有” 和“ 无” 解释宇宙本源的第一人。
道家之名,最早见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道家使人精神专一, 动合无形”, 把老子称为“ 道家”和“道德家”。秦汉之际, 道家思想与儒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法家相结合, 成为黄老之学。但无论是老子、庄子、还是黄老之学, 都是作为一种学术流派代表一种理论思想而流传于世的。
2. 道教
道教则是植根于封建社会,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传统宗教。它的起源, 比较一致的意见, 认为萌芽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 以后历经唐、宋、元为鼎盛时期, 明中期后伴随封建制度的衰落而日趋衰落。
道教最早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五斗米道的创立人是后汉顺帝时的张陵, 他奉老子为教主, 以《道德经》为经典使其徒习之。于是有一道教起源于老子的说法。
从思想内容上说道教的“道” 并不同于道家学派所说的“ 道” 。道教所宣扬的“ 道” 与神有密切关系。《周易·观卦录辞》说: “ 观天之神道, 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道教之道有可能缘起于古代之神道设教的“神道” 。然而道教为何又与老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呢?这可能是因为道家思想与道教思想有某些共同之处的缘故。
道教主要是在传播宗教信仰,思想本质是宗教唯心主义的。道教一开始活动于劳动者中间,具有民间互助共济的性质。而后却被封建统治者封锁、镇压, 迫使道教自晋以后发生分化。封建统治者借助于一些人对道教进行改造, 把原始的民间道教改造成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官方道教。道教的产生和发展, 其宗教观念有所变化, 其宗教唯心主义理论, 也愈来愈庞杂。道教作为一种宗教, 是一定历史的产物, 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道教在某些方面的确发展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在一些观点上道教与道家不只内容相同, 而且形式也相似。不同的是道教的理论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而道家思想具有鲜明的唯心主义特色, 道教把道家的思想更加神秘化和宗教化了。
3. 道学
道学是中国哲学史发展到宋代所形成的一种学术流派, 有时也专指宋儒的哲学思想而言。“道学”
这一名称出白《宋史· 道学传》。道学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理论形态。
宋明理学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 讲“大理” 、“天道”, 所以又和“道家”、“道教”有所联系。实际上理学融合儒、释、道的理论和观点, 道学中许多人物吸收佛教、道教中某些内容, 建立起道学唯心上义思想体系。传统提法, 道学包括“濂洛关闽” 四派。濂学的代表人物周敦颐把道教思想引人道学, 是道学唯心主义的创始人。道学作为一种唯心士义的思想体系, 应该包括南宋的“ 象山学派” 和明代的“ 阴阳学派”。
综上所述,道家是先秦老子所创立的一个学派。道教是汉初形成的一种宗教, 道教把道学思想注入道教, 把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奉为教主。道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理论形态, 吸收了道家某些思想把道教的理论引入道学。三者既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
—————正文结束还想多说几句分割线————
从历史来看,道家思想是道教和道学潜在的精神暗流,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构成了中国文化之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学说的起源
道家思想的起源,《汉书·艺文志》中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这是目前公认的说法,所以又有人认为“道家思想”是“隐士之学”也不无道理。
不管道家起源为何,他们也绝不是社会政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从旁观察世事,认真思考宇宙的真像,使用高度抽象且不带意识形态的执着的语言去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他们的专长在于:“原理性的研究”。
作为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的起源很早,在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其师承广成子,出身更耐人寻味。
现在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理论的是老子。但从《道德经》(即《老子》)、庄子等人的文献中透露出的情况看,道的思想并非始于老子。老子的《道德经》很明显是受了更早时期含有“道”思想的《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等书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易》的思想的启发。但老子第一次在《道德经》对“道”作了详细而全面的阐述,所以说老子确立了道家学说也是正确的。
2. 秦汉时期的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黄指黄帝,老指老子。战国时期由于五行学说流行,象征五行之主——土德,并同时又是华夏始祖的黄帝,成为兵家、法家、阴阳家、神仙家乃至儒家崇拜和依托的对象。《庄子》书中多处以黄帝为寓言中的高人。战国末年,楚文化的老学与北方中原的黄帝崇拜相结合而形成黄老之学,它标志着道家思潮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时期。它是借黄帝之名,宗老子之学,兼取儒、法、阴阳各家而建立起来的。从广义上讲,凡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潮,皆可称为黄老之学;从狭义上讲,只有正式托名于黄帝、老子的学说,才是黄老之学。
司马迁认为,狭义上的黄老之学的传授世系确实存在。他在《史记•乐毅列传》中说: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日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黄老之学的经典是《黄帝书》和《老子》。《汉书•艺文志》记载的《黄帝书》有《黄帝四经》、《黄帝铭》和《黄帝君臣》。它们是战国时人假托黄帝所写的,内容与《老子》相近,但后来都失传了。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是黄老学派的重要著作。书中思想属于道家,也兼采了部分法家和儒家的思想。
3. 稷下黄老道家学说
稷下黄老道家的学说,是以道家自然哲学为根柢的政治哲学或经世之学,其宗旨在“清静无为”,其实际政治意义在于政尚简易,与民休息。稷下黄老道家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帝王的统治术。
“术”(或曰政治权谋)在老子的思想中已有相当的流露,而到了稷下黄老道家,“术”的思想又进一得到丰富和完善。这些思想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受到他们的重视和采纳。
战国中期,稷下黄老学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管子》一书即是托管子之名,综合稷下黄老之学的文集。《管子》书中四篇(即《心术》、《内业》、《白心》、《枢言》),学术界一般以为是稷下黄老道家的作品。书中其他篇章亦不同程度地与《老子》及《黄帝内经》的思想多有相通之处。
《管子》的作者对《老子》的“道”作了进一步的丰富,提出了“道生法”和“以静制动”的法术思想。
《老子》中讲“道”生万物,而表现在治国安邦的政治活动中,“道”便具体化为政治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即“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是“法”的根据,“法”是“道”的运用。
“法”像“道”一样无为而无不为,只要依法而行,君主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管子》四篇从“道生法”出发,把老子的“无为”思想改造成为一套“以静制动”的统治术。
《黄老帛书》属稷下道家后学的著作,成书于战国末年。它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兼有儒、墨、名、法的思想,是一部先秦黄老之学集大成的著作。至秦统一六国,稷下黄老学者多转而入秦依附吕不韦门下,《吕氏春秋》一书汇集了他们的思想。《吕氏春秋》由秦相吕不韦召集门人宾客所编纂,它以道家思想为基本原则,兼容儒、墨、阴阳各家学派之长,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道家战国中晚期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影响。《孟子•滕文公下》称:“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朱是道家学说的一个倡导者。战国中期杨朱之言满天下,足见道家学说在当时影响之大。
4. 西汉初年的自然无为思想
从春秋战国到秦朝兴灭再到西汉建国,在这个中国历史的大震荡时期,各种思想也都不断地进行着自我修正与兼容并蓄,源自于道家思想的黄老思想在继续坚持其理论本源的“道”的基础上,逐渐抛离了某些虚幻缥缈的理论元素,开始与现实政治结合,迈向了世俗化的进程,黄老思想着重发展了原始道家中救世治弊的思想理论,在注重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自然无为的天道中推演出治国救世之道。
秦王朝严刑峻法以及之后的迅速覆灭,引起了汉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而且在先后经历了春秋战国、秦王朝苛政以及西汉代秦的连年战争之后,整个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劳动阶层迫切需要休养生息。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如何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使社会尽快从战乱的影响中走出来,是刚刚诞生的西汉政权必须要解决的头等政治问题,而黄老道家的“清静无为”的政治理论很好地契合了西汉初年的社会政治现实。
西汉从汉高祖到武帝初年的大约七十年的时间,基本上是以黄老思想作为政府集团的指导思想进行统治的,一直把“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作为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采取了“约法有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力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等一系列与民休息、强本节用的政策,为生产劳动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社会繁荣。
《史记》记载: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整个西汉社会得到了极大的恢复,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黄老思想对于解决西汉早期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起到了积极意义。
5. 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玄学成为显学。玄学是以道学的典籍《老子》、《庄子》和《周易》(谓之“三玄”)为本,综合儒道而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想。“玄”一词出现于《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魏晋玄学自何晏、王弼、嵇康、阮籍至郭象,经历了从贵“无”的本体论到崇“有”的存有论的一个发展过程。
玄学思想虽然继承了先秦的老庄哲学,但与老庄哲学又不尽相同,魏晋玄学,人多指为道家之学,其实不然,玄学乃儒道两家的混合。
魏晋玄学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 以研究“三玄”“为其主要内容。玄学家一般以研究《老子》与《庄子》为主,同时也研究《周易》,并以《老子》、《庄子》注解《周易》。如王弼的《周易注》与《周易略解》两书,就是以老庄解《周易》的代表作。
第二, 以讨论“有无”问题为核心。魏晋玄学把老庄哲学的“有无”问题进一步展开。何晏、王弼提出“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哲学。而裴颁则反对此说,并提出与之相反的“崇有”思想。郭象在“崇有”的基础上,把万物看作是自生独化的,一切都独化于玄冥之境,表现出神秘主义思想倾向。
第三, 都涉及到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先秦的老庄学派以崇尚自然,反对名教(即儒家礼教)为基本特征。而魏晋玄学,除了阮籍、嵇康之外,总的来说是以调和儒道、诃和自然与名教为根本目的。王弼从本末有无的哲学理论出发,认为自然(即“无”或“道”)是本,名教是末,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郭象更提出名教即自然的理论。所以玄学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大体上是统一的。
魏晋玄学继承了两汉的道家思想,又避开了两汉经学的弱点,创造了一个调和儒道学说的新的思想体系。它不仅盛行于魏晋时期,而且还影响到佛学,乃至对宋明时期的理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劭的清谈更进一步,它从更抽象的角度,远离具体人物的讨论,直探世界的本源。
从玄学本身的发展来看,董仲舒神化儒学,创造了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理论体系。凭借神学支撑的儒学又倡导以“名”为“教”——把恪守各人的“名分”作为向人们实施教化的内容和目标。它告诫人们,做君主的要如何做才符合君主的名分,做臣民的要如何做才符合臣民的身分等等,各种礼仪规范成为人们的精神枷锁。
加之儒学被独尊以后,儒家经典成为人们求仕的敲门砖,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读经释经展开。读经释经日益繁琐,致使有的经典的一两个字被注疏达二三万字。许多人“皓首穷经”,也未通一经。正由于汉代经学烦琐的经注使人不得要领,粗糙的神学又易为人们识破,魏晋统治者就不能再沿用它,必须建立起新的理论体系,玄学思潮便应运而生。
魏晋玄学是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的产物。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道家受到排斥。但道家思想并未从此止息,它作为官方儒学反对派的思想继续得到发展。如西汉末年的严遵、杨雄、桓谭,东汉的王充、仲长统等,他们在反对官方儒学神学目的论说教时,一般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了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
杨雄吸取了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德”学说,但却反对老子废弃仁义、绝灭礼教的观点。王充继承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反对官方儒家神学。总的说来,汉代的道家一方面崇尚自然无为,另一方面又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其主旨在用道家的自然无为学说,来论证封建等级秩序的合理性。调和儒道两家的思想。
6. 玄学的衰落及玄佛合流
作为魏晋时期主要社会思潮的玄学发展至东晋因多方面的原因日趋衰落,极需得到补充和完善。时逢佛教在中土欲进一步发展,于是依附玄学,从各方面向玄学渗透,以佛学补充玄学,最终达到了玄佛合流。玄佛合流造成的后果一方面是魏晋玄学的衰落,另一方面则是佛教开始的中国化的历程。
自西晋短暂的统一之后,从永嘉丧乱开始至东晋时代,社会处于动荡与分裂之中,给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两晋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佛教的大乘空宗思想又与老庄玄学思想类似,一个讲“空”,一个讲“无”。在玄学盛行的形势下,佛教徒们为使佛教得到更大发展,便纷纷以玄学来解释印度佛学,于是产生了佛教玄学。
其中尤以僧肇的思想影响为最大。僧肇著有《不真空论》与《物不迁论》等文,对当时的佛学,尤其是从思想上对魏晋玄学作了总结。他认为玄学的贵无思想与崇有思想都是各执一偏的理论。真谛应当是合有无为一。“虽有而不有”,“虽无而非无”,“有无异称,其致一也”。这是说,从真谛说万物性空为无,但无并不绝虚,还有着因缘和合而生的假有;从俗谛说万物为有,但有是因缘所生的假有,其性为空,并不是真有,所以万物应当是亦有亦无、有无一如的。僧肇的佛教玄学最后完成了魏晋玄学思维发展的一个三段式的发展过程,即从贵无到崇有再到合有无为一的认识过程。
7. 隋唐及其之后的道家
玄学衰落之后,道家思想仍是余绪未绝。隋唐及其之后注释《老子》、《庄子》者的数量众多,许多都是学术造诣颇深的学者,他们抱着研究、考察的态度,诠注《老子》、《庄子》,形成了道家的章句之学。
不过,隋唐之后,道家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它主要是在道教的阵营中蓬勃发展。道教学者通过对于老庄思想的阐释和发挥来建立其宗教理论。于是,有了隋唐时期的道教重玄学和宋元明清时期的道教内丹心性学理论出现的局面。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宋朝,统治者需要更严密、更反动、更有欺骗性的思想理论来控制人民的言行,因此宣扬忠孝节义的义理性命之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程朱理学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为了强化思想文化的专制,不仅要借助于儒学,而且还要借助于佛教、道教来麻醉被统治者,在宋代的理学中,周敦颐说“太极”是从“无”产生的,与道家的“有生于无”思想也是相近的,他的太极图就是从道教那里学来的。
道家的后期存在,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 道家思想渗透在别家学术思想体系之中,如道家学说对宋明理学本体论的形成影响尤大。宋明时期的佛教力倡佛儒道三家合流,其中的道就是指的道家和道教。
第二, 从历代异端学者的思想言行之中,可看到道家批判精神的影子,如晋代鲍敬言之无君论;明代李贽之童心说,何心隐之育欲说,汤显祖之至情论;清代唐甄之破崇论,袁枚之性灵论等,都与所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有关。
第三, 历代文论和文学艺术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道家的美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的美学思想史、绘画史、文学史、以及书法、雕塑、音乐等,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道家精神。
第四, 历代隐士或失意文人也援取道家思想,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李白的《感兴》、《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苏轼的《水调歌头》等都受了道家思想影响。
参考文献
[1] 许嘉璐、安平秋.二十四史全译·汉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2]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 孔毅,李民.魏晋玄学的衰落及其与佛教的合流[J].《许昌师专学报》 1997.02
[4]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