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黄山老师太极专栏#黄山2021-11-10

庄子在《齐物论》中讲了一个“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故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是说人丧失了自我,就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了大自...

庄子在《齐物论》中讲了一个“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故事。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是说人丧失了自我,就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了大自然之中,形体就像是立着的枯木,无感无觉,无灵无明,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正是庄子所要追求的境界。

形容人修道,物我不分,物我一体的一种境界,正是齐物论的核心思想!所以“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才是人生大智慧。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智慧

《齐物论》是《庄子》的第二篇,为什么叫“齐物”论呢?什么是齐物,齐物的意思就是万物相同,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而体现“齐物”思想的,就是著名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句话了。这有一个简短的故事。

[原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是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意思是,南郭子綦(一个杜撰人物)靠着椅子坐着,抬头向天、缓缓吐气,神情淡漠,好像失去了自身。颜成子游(也是一个杜撰人物,是南郭子綦的徒弟)问老师“你这是怎么回事呀?,形体不动就像槁木一样,难度心神也可以让它如同死灰一样吗?您今天靠着桌子坐的神情,与之前不太一样呀”, 南郭子綦说“你问的正好,今天我做到了忘记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说过人籁,却不曾听说过地籁;即便听说过地籁,也没有听说过天籁吧!”

这里“籁”表示萧,是一种中空乐器,人籁就表示一种人演奏的声音,而天籁则表示为大自然所发出的声音,意思是说,一般人能听到人吹的萧生,而达到忘我境界的人,可以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听到天籁之声。所以庄子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并不是一种消极怠慢的态度,而是一种修行的境界。

万物相对,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对事物的相对性,进行了很多阐释,比如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的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都是相对的。

而庄子在《齐物论》中也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意思是没有外在的一切,就显现不出我的存在;没有我的存在,也无法肯定外在的一切。这两者其实关系密切,只是不知道是谁造成这样的对立状态。好像有个“真宰”存在,但是又找不到它的迹象。而这里的“真宰”就是道家思想中的“道”,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在道家思想中,道在一种变幻莫测的存在,到在一切事物之中,也高于一切,是万物的初始和本原,也是万物的规律和道理。

关于万物的相互相成,庄子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他说: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这里庄子说万物相互形成了“彼此”,而“彼此”都是相对相生的,是否因果会相互转换。比如你可以“手指”来说明手指是手指,用“非手指”来说明手指不是手指,也就是说,一个问题,可以通过“证明”或者“证伪”来证明它的存在,这是一种辩证思维。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这一句很关键,体现了庄子和道家思想的智慧。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