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本简介
《阴符经》,全名《黄帝阴符经》,亦称《黄帝天机经》。相传此书出自华夏始祖黄帝,因而得名。然学者多考证为后人依托之作,或起于商朝,或作于战国苏秦、或北魏寇谦之、或唐朝李荃等。
一般认为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嵩山石室奇遇,称是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当年所藏。总之成书年代与作者尚无定论,但并不影响其“古今修道第一真经”的殊荣。
此书言简意赅,仅三百多字,然字字暗含至理,句句道破天机,可谓大道至简之范本。
明朝大儒吕坤曾评价说:“其言洞察精微,极天人之蕴奥。帝王得之以御世;老氏得之以养生;兵家得之以制胜;术家得之以成变化而行鬼神;纵横家得之以股掌人群。”
正因其深奥晦涩之特性,历代注释亦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据传注释名家有: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朱熹等。皆属历代“道学”建树颇高之士,其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友情提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完全看懂了《阴符经》,何况鄙人之学识、阅历、悟性皆有限,更不敢出此狂言。
然我一向喜欢复杂的事情简单说,玄奥的事情通俗说,本文的意义也只是尽可能让读者轻松了解《阴符经》之大义。
我会以平常口语化的方式,简洁明快地为大家翻译《阴符经》。万不敢保证解释得有多确当,说不定还有不少荒谬之处。但绝对会使你一看就大概明白怎么回事,唯愿起到抛砖引玉之点滴作用,亦吾之幸矣。
正文讲解
《阴符经》
经名解释:阴者,隐微难见,乃喻道之微妙;符者,符合大道之谓;通俗点说,这本经就是告诉你,要通过自身修炼以符合大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通俗讲解:所谓的圣人之道,说白了,就是观察自然规律,依照自然规律去行动。没错,一句话说尽。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通俗讲解:自然规律、社会发展、个人命运的起伏,都受着“金木水火土”这五个贼的干涉。只有通达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才能不受其牵制而走得顺畅。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通俗讲解:然这五个贼,到底还是由心而生(得道之人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只需本乎天道(如仁义礼智信)行事即可。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通俗讲解:手上有十二指节,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皆暗含其中,就好像整个宇宙在手中一样。这就是为什么精通术数的人掐指一算,即可通晓一些奥秘,此乃“宇宙在乎手”。
古人有“天人同构”的思想,比如天有日月,人有两只眼睛;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十二个月,人有十二经络;一年365天,人大概有365个穴位;人体的肌肉相当于大地的沃土;人体的骨骼相当于大地的石头;人体百分之七十是水,地球百分之七十也是水等等。所谓人身是个小宇宙,即“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通俗讲解:综上所述,天性,就在人身上;人心,就是天机。只要把“人自身”研究透了,天地的大道也就掌握了。然而只有先时时存天理,顺天道,方能安身立命。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通俗讲解:杀机就是反常、不符合道的动机。也就是说,天要有了反常的行径,则星宿移位,所谓“老夫夜观天象”者也;地要有了反常的行为,则会有地震海啸等灾难,龙蛇就借机爬上岸。
但人类一旦有了反常的举动,天地的“杀机”都出来了,即“天地反覆”。这其中就暗含着“天人感应”的思想,所谓的自然灾害其实说到底都是“人心悖道”所致。
所谓的“移星易宿”、“龙蛇起陆”即天地垂象警醒人类,人类这时候如果能够“天人合发”,自我反省以顺应天道,则一切变动皆可平息,即“万化定基”也。亦指“天命”有变,智者当因时而动,“天人合发”进行变革,虽是“杀机”,亦不失天道,终将“万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通俗讲解:人性有聪明也有愚钝,要懂得深藏不露,让人捉摸不透。如同孔子评价老子:“深不可测,其犹龙乎?”
九窍即两耳,两鼻,两眼,嘴巴,前阴,后阴。人之邪恶无非九窍所为,但九窍之中又以眼耳口三者最是容易出问题。所谓:耳听声则精摇,目视色则神驰,口多言则气散。而这三者又不可能不用,故须符合天道,当动则动,当静则静。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通俗讲解:钻木可取火,故火从木中生,然火一旦靠近木头,就会燃烧木头;奸贼也在国人之内,一旦时机得逞,就会祸害国家。这就是五行生克制化,祸福相依之理,明白这个微妙的道理而进行修炼,能够知机权变,并把握中和之道者,即谓之圣人。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通俗讲解:天地生养万物,万物有生有灭,这是自然规律使然。盗可拟人化解释为“盗取”,因为天地生养万物,又使万物灭亡,就好比“盗取”了万物;万物又使人触景生情,恣情纵欲,耗散神气,就好像“盗取”了人的精气神;而人需要通过万物而得以生存,所以人也“盗取”了万物。然有道之士,顺应自然规律,当“盗”则“盗”,当止则止,故“三盗”能做得恰到好处,使天地人三才各安其位,各顺其性。《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通俗讲解:所以饮食符合季节时令,则有助于调养身体;行动符合时机,则能稳操胜券。人只知道“神奇”的东西看起来“神奇”,而不知道这种普普通通的“顺势而为”所达到的效果之神妙。
这就类似于老子的“无为而治”,有的医生在别人大病来临,要死不活时,方施展医术,后妙手回春,人谓之“神”;而有的医生,在别人病情未发前就已经察觉,并给予提醒,防患于未然,人不觉其“神”。老子所谓“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是也。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通俗讲解:日月运行有其规律,事物大小有其规定,后面怎么就“圣功生焉,神明出焉”了呢?因为圣人掌握了日月运行、万物发展的规律,故能先知先觉,利用此规律更好的建功立业。
正如《鬼谷子》开篇所言: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圣人掌握此“奥秘”以谋事,“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情况下顺应规律做好布局,终在光天化日之下取得成就,故而称作“神明出焉”。
那么“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又是怎么回事?因为能够通晓“谋略”,以及“术数”之人,有君子也有小人。君子得此智慧,不敢逆天而行,而是为天下人造福;小人则变得偷奸耍滑,只为己谋私利,最终只会加速毁灭自己,如庞涓、苏秦之流。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通俗讲解:瞎子因为眼睛看不到,只好集中精力于耳朵,故耳朵灵敏善听;聋子因为耳朵听不到,只好集中精力于眼睛,故眼睛敏锐善视。
如果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将会产生十倍的效果;倘若昼夜反复钻研一件事,将会产生万倍的效果。此乃“专注”之效力,有志之士当切记之。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通俗讲解:人的起心动念往往随着外在事物而起伏生灭,其关键就在于这双眼睛。不要因为眼睛看到什么就受其影响,要学会驾驭物,而不被物所驾驭。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通俗讲解:“天之无恩而大恩生”,正如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是没有偏私的,也无所谓对万物有恩,只是顺其自然而为罢了。然万物能因此生生不息,可谓大恩。即便雷电风雨,万物依然自由自在地成长。
至乐之人性情宽容开朗,至静之人性情恬淡无私。“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就好比老子所言:“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能够长生可谓“至私”,但其运行不自生而利万物,故言“用之至公”。圣人得天地之性,乃能“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通俗讲解:天地生养万物,只在一气,而一气分阴阳。阳主生,恩也;阴主死,害也。非刻意为之,阴阳随造化也。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死互为其根;有恩必有害,有害必有恩,恩害互为其根。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通俗讲解:愚人执着于前人总结的天地间的道理以为智慧,而“我”以能够识时务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智慧;愚人以愚弄、欺骗为智慧,我以不愚弄、欺骗为智慧;愚人以神奇卓异为高明,我以不故弄玄虚为高明。正如《菜根谭》所言: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所以说:认知错误,就如同投于水火之中,终将自取灭亡。比如仅“以天地文理圣”而不识时务者,孔子斥之曰: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通俗讲解:自然规律静静地运作,故而天地万物才能生生不息;自然规律浸润式运作,故而阴阳之间才能正常转化。阴阳正常相互转化,变化则有条不紊的进行。一个“静”,一个“浸”就是告诉我们处事要淡定、从容、稳重,才不容易出错。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通俗讲解:所以圣人知道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只能把握自然规律为我所用。而自然规律这种“至静之道”,不是乐律历法就能契合的。于是,圣人就发明了一种神奇的东西,用以昭示天地万物之象。这就是阴阳八卦和六十甲子,造化之妙皆在其中。阴阳相生相克之术,都昭然若揭地摆在眼前。
因此,圣人还可以通过阴阳八卦,天干地支来推算天道运行的规律,即所谓的“术数”。当然,“术数”并非是圣人所重视的,乃“小道之可观者”也。借助一下尚可,非究竟的大道,故放之文末,不加以提倡。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