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同门热烈地讨论下面一则有关太极推手的故事,值得大家思考。
「有一天,郑曼青先生家裡来了一个拳友,曼青先生要他的学生陶炳祥老师跟那位拳友推推手交流一番;推完,对方显然不是陶老师的对手,事后,曼青先生问陶老师:「感觉如何?」陶老师说:「他手重了!」,不料,曼青先生却回答:「他手重了,是你的错!」陶老师愣在当场,接著却莞尔一笑,恍然顿悟了。
陶老师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很语重心长的。他进一步解释说:我当时的确是愣了一下;我想,对方输了,怎麽是我的错呢?原来,曼青先生是在教导我鬆的无止境界;推手当时曼青先生从头看到尾,我赢了,不代表我比对手厉害,只是意谓著我比较鬆,其时两个人都输了,我怎能自鸣得意。太极拳是自我反省的功夫。」
这则故事让我们对杨氏太极拳有更多的了解,以下是我的看法:
杨氏太极的祖宗称掤劲为「全体弹簧力」,练拳就是把全身的肌筋骨骼强化和整合成一个活弹簧。王宗岳《十三势歌》有言「静中触动动𨠫静、因敌变化示神奇」,是在描述拳艺达到空境时,身体的灵敏和反应的超凡状态。推手是检验太极拳功夫的工具,检测的对象是本体的弹簧结构和反应敏锐度。接手的一刻两个弹簧踫在一起,互相称量,各自调校,能维持接触点轻灵的情况下,找出对方的缺陷和空隙,侵入而得机势者、其弹簧是比较完整和强韧、也表示他对外来动态的触感和反应力较高。这才是真正的胜出。 故事中陶氏説对方重了,表示他未有正确地利用自身的弹簧,去准确称量并把多馀的重量化掉,这不乎合测试的准则,纵使推䇔了对手但没有做到推手的目的。被郑师说「是你的错」,因为对方重了是他的错误运作而製造出来的,功夫仍有进步的空间!
太极拳要求轻灵畅顺的功夫是有特别原因的。推手时得机得势的下一刻,就是散手的发挥,此时全身的能量要在瞬间爆发,形成攻击的作用力。在爆发前能保持轻灵,一方面令对手难于防避,另一方面能量必须收放自如才能产生最大的爆发力。经常告诉从学者推手时要轻柔畅顺,就是要学习在取得机势的同时蓄劲待发,不要只求一时胜利的快感,以力胜人,让能量消耗和阻塞。不明此理者便只能永远停留在推手的层次,很难培养出真正鬆空的格体和太极散手的功夫。
曼青宗师对陶氏的提点,可以说是一语中的,陶只是「比较鬆」而矣。这种相对的鬆并不算励害,太极拳所追求的鬆是没有止境的,是「絶对的鬆」。推手这个工具是要给双方彼此检测和自省的机会,若能持守这个观念去进行,参与者会发现太极推手的乐趣无穷。
只要约定不以蛮力胜人,并能点到即止,专注于比併轻巧灵敏,能参与这项活动的人士数量便可大增。每位参与者都是为自我检测而来,不再是来比併身量,气力和武艺的高低。无论是有志于日后参与㪚手搏撃的,或只是渴求养生修行的,以至任何年齢和性别的人士,都可以在太极推手的园地中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位置!
相信郑宗师亦未必预计到,他对弟子的一句评语,会泛起一波波的涟漪,影响及至数十年后的今天。郑陶师徒的故事给我们宝贵的启示!太极拳所要求的鬆,实在是极至超凡的。能深明此理又能真切落实者,必然能在拳艺上精进。陶氏享寿88年,在世时被受高度的评价,被尊称为「鬆柔大师」,相信陶大师在其师的悉心调校下深悟太极拳的真义!
待疫情减退和稳定一点后,将会加入推手训练的环节,我认为要练好太极拳,是必须经过推手的洗礼,可以説,推手随了是知彼之功,也是知己之功,更是修行心性的好工具!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