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太极,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

#书画集锦#推荐玄无为2022-06-18

书法写的好看,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学会书法用劲。书法上的用劲和我们平时说的用劲不一样,书法上的用劲是一种“巧劲”,而...

书法写的好看,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学会书法用劲。书法上的用劲和我们平时说的用劲不一样,书法上的用劲是一种“巧劲”,而我们平时说的用劲是一种“蛮劲”。你如果把这种“蛮劲”用在书法上,是没用的——你就是抡圆了胳膊使劲写,字还是没劲。
书法中的“笔力”之说,起于蔡邕,盛于卫夫人。流风所及,“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等相关成语深入人心,以至于很多不懂书法的人都听说过。
一 “笔力”的重要性
蔡邕认为“力”能创造点画的形态之美,并特别强调在点画的首尾用力,他说:“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又说“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卫夫人将“力”作为衡量书法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进一步提高了它的地位。卫夫人说:“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不过,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书法创作中要用力,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用力。这导致很多人使的是蛮力,结果南辕北辙,是倍功半,并不能产生书法艺术之美。针对这种盲目施加蛮力的情况,苏东坡曾嘲笑说:“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唐代书家林蕴在《拔镫序》中说:“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
二 “笔力”并非蛮力
人们在使用力量时,很容易使用“蛮力”。如所谓“铁棍横扫,无人可挡;若有人挡,铁棍加粗”,使用的就是蛮力;再如唱歌时扯着喉咙唱,累得嗓子很快哑了,使用的也是蛮力。使用蛮力简单有效、容易操作,但是这样做往往既费力,取得的艺术效果又差。
书法创作与唱歌类似,也得使用巧劲,不能一味用蛮力,不能强行驱使指、腕、肘、肩关节发力。但是实践中很多人却经常忽略这个问题。
比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强调执笔要“大指所执愈下,掌背愈竖,手眼骨反下欲切案,筋皆反纽,抽掣肘及肩臂。抽掣既紧,腕自虚悬,通身之力,奔赴腕指间,笔力自能沉劲,若饥鹰侧攫之势,于是随意临古碑,皆有气力。”
对于这种做法,书法家黄简批评道:”有人主张要尽量竖掌,最好手背都要垂直,理由是这样可以把筋抽紧,加大力量,但是你试一试就知道,竖掌太直是不舒服的……竖掌太直,就会拘挛。而且会把笔杆贴近掌心,搞到掌心都实了。“
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曾经以“回腕龙睛”法执笔增强笔力。然而,他后来在自题所藏北魏《张黑女墓志》中却自批:“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侠衣糯矣。因思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费力。”所以,用蛮力来写书法是不必要的。
三 “笔力”是“缠丝力”吗?
既然“笔力”并非蛮力,那么卫夫人《笔阵图》的“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的“力圆则润”说的都是什么力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书法中所强调的“一身之力”并非蛮力,而是类似于太极拳中“缠丝力”的力量。书法家沈尹默说:“写字和打太极拳有相通的地方,打拳时要松肩垂肘,运笔时也要抬肘松肩,若不松肩,全臂就会受到牵制,不能灵活往来。提笔过高,全臂一定也要抬高,臂肘抬高,肩必耸起,关节紧接,运用起来,自然就不够灵活了。”
缠丝力是太极拳中的一个术语,讲究运劲如抽丝,要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以丹田内转为核心,借力使力,发出一种螺旋振荡式的爆发力。太极拳要通过“翻转掌心” 、“旋腕转膀”传递内力,作书时也要“翻转笔锋”,“旋腕转膀”来使力,“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务得生气”,增进书法的神韵和气势。
书法与太极都是力量的传达,两者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这种用力方法的核心在于丹田用力,也类似于唱歌时讲究的“气沉丹田,以气托声,以声传情”。内家拳讲究“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中云:“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书法创作前,也可“用意不用力”,清心静气、脚充腰活,将周身之力从丹田发出,再通过腰际至脊背传导到臂、手、笔,作用在纸上。
唱歌讲究“以声传情”,书法练到最后也得讲究“以力传情”。这就要求增强控笔能力,处理好点画的刚柔、方圆、枯润、轻重、厚薄、动静等关系,使作品充满“内美”,有效地传达思想感情。要达到这个状态,就得学会将力量由外转内、由僵转柔、由局部转周身,最后达到以意运笔,意在笔先,将毛笔的松柔弹性与身体结合,运笔如臂使指,物我合一。
林散之说:“欲学庖丁力解牛,功夫深浅在刚柔,吾人用尽毛锥力,未入三分即罢休。”又说,“写字要在有力无力间。”练习使力的过程虽然难,但这也是一个养生及健身的过程,若能坚持下去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书法要有劲,笔画的轨道一定要正确,光学会转腕是远远不够的。学书法,说一千道一万,要学好,基础永远是最重要的。你如果书法基础不好,也就不会写出标准的笔画。没有了标准的笔画,哪来的正确轨道,书法用劲何从谈起?所以书法基础最重要,重要的话再说一遍。
书法的誊写本领,起首要办理用力题目。王僧虔见昔人书,“无以辨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李世民临书“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可见笔力是从事书法的底子。
誊写的用力要既全面又强劲,要做到这一点,起首得讲求执笔,其要领无非“竖腕、虚掌”。“指主执笔,腕主挥运”,执笔掌心虚空如同蛋形,然运笔机动;腕竖,则挥运用腕而非用指,明白用腕才笔稳力强。用腕能够尽一身之力,要害在一个“缠”字,即陈式太极拳夸大的缠丝。董其昌说“唐人书皆回腕,委宛藏锋”,黄宾虹说用笔要“法用循环,起承转合,始一笔”,说的皆是用腕要左右摆动,让本领筋左绞右绞瓜代利用的本领。这好像太极拳,每一招式均需内寓“内缠”、“外缠”之功。以是,康有为说:“筋纽则险劲自出。”
唐曩昔用笔,本领是只管即便下压的,笔毫侧铺,笔尖与笔肚并用以求“叙画平顺”,而字势下蹲,左右横撑,似拳家马步的架势。萧衍评价王羲之的字似“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想龙虎在腾踊前,均作势下伏。魏碑的茂密雄强,也正得力于此。这种运笔方法,其实渊源于隶书八分,隶书夸大字势左右充实打开,就需斜侧执笔,本领下压。隋唐时期人执笔已趋正,体势也已从蹲伏之势趋势屹立,这与隋唐时期誊写坐具改矮凳矮几为高凳高桌有关。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一说为后代所津津乐道,阐明当时古法用笔已埋没无闻。清代碑学鼓起,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均夸大溯源汉隶,古法用笔也得以重新阐明。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指出: “南北朝碑莫不有汉分意。”“二千年来善学右军者,惟清臣、景度耳,因其知师右军之所师故也。”“实在乃以汉分入草,故多殊形异态。”
至于运笔,起首要明了环转之力与杀伐之力。有人说写字是在画圆,这话有原理,董其昌《容台集》论书中便有“笔贵环圆”一说。写字起首要得环转之功,昔人夸大习字自楷隶始,而行草要从章草入手去学,其缘故原由就在于这几种书体均夸大用笔的环转洞达。今世一些人写行草直接从米芾入手,这是昔人阻挡的,米芾的行书多杀伐之力,借抑扬以求四面出锋,学不得法易一触即发,倔强生硬。王羲之、颜真卿的字就无此弊,明清的人写字多从赵孟兆页、董其昌入手,也多是为了得其环转之功。这好像拳术,打外家拳也要以太极拳为底子,四面圆满,精气内敛,若一味横练,极易伤身。誊写用力,于环转蓄势之中,时时出以抑扬杀伐之力,则笔意流通而节拍明白,古代书家莫不熟习于此。
誊写的发力点与支持点是在腰,腰的机动对誊写很重要。用腰是与用气相联合的,气能蓄使自若、满身通达,誊写才气挥运自若。黄宾虹说“画先笔笔断,而顺以气连贯之”。誊写的状态,应是由身上的气动员手的挥运而以腕掣使之,气绵延不停,而腕纵横抑扬,誊写方能势强力沉,笔意洞达。以是,书家应该学点吐纳运气,也可打打太极拳,或通过登山、游泳等运动故意去调骨气味。运气时身材要松,松则气活。挥运前与挥运的间隙,身材均需松,即太极拳所说的“无极”状态,如许气才气随意蓄使。
誊写节拍,好像情谊舞,重要有两步式、三步式与四步式,其内涵是呼吸缓急的差别体现方法。跑步时,我们会领会到深呼吸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节律地增强的,誊写的节拍也云云,这也正是隶书所考究的“波发”用笔。誊写的节拍与呼吸节拍相协,誊写才气收放有致,魏晋书法姿态横生,内涵倒是用气的天然效果,时时参悟,自能有得。
书法之优劣在于功夫,功夫从“运笔”上下手,顺序渐进,顺其自然,直到把“运笔”练到“滴滴柔”,才具备了学书法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达到了七成功夫,也就是“懂劲”了。懂劲后愈练愈精,就可以“意运”,就可以一通到底到“神运”,最后是草书的“不运自运”,大功告成!
林散之论书——
△执笔要松紧活用,重按轻提。虚中有力,宽处亦见力。颜鲁公笔力雄厚,力透纸背,无力如何成字?王大令下笔千钧。力要活用,不要死的;死力不能成字。执笔要虚灵。右军有四句话:平腕竖锋,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东坡讲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手不能抬得太高,也不能拖在下面,要上到下一样平,这叫平肘。还要虚腕,虚腕才能使手中的笔自由转动,随心所欲。
△功夫须在用笔,画之中间要下功夫,不看两头看中间,笔要能留。用笔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刚劲。力量凝蓄于温润之中,比如京剧净角,扯起嗓子拼命喊,声嘶力竭,无美可言,谁还爱听?看不出用力,力涵其中,方能回味。
△笔要勒出刚劲,不能软而无力。写字要在有力无力之间。写字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滞涩不能像清道人那样抖,可谓之俗。字宜古秀,要有刚劲才能秀。秀,恐近于滑,故宜以缓救滑。字宜刚而能柔,最怕俗。
△写字要用劲,但不是死劲,是活的。力量要用在笔尖上。写大字要用臂力,不能光用腕力。用臂力才能力透纸背,这是真力。
△书家要懂刀法,从笔法追刀法。
△屋漏痕不光是弯弯曲曲,要圆。墙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来有停留。
△用笔圆而无方,必滑。方笔方而不方,难写。可以内圆外方,不方不圆,亦方亦圆;过圆也不好,柔媚无棱角。正是: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
△写字,要讲究笔法和墨法,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做到指实掌虚,先悬腕而后悬肘。悬肘是基本功之一,犹如学拳的要“蹲裆”,蹬得直冒汗,水到渠成,便能举重若轻。写寸楷即可悬肘。写字要运肘,运臂,力量集中。光运腕,就把字写坏了,腕动而臂不动,此是大病,千万不能单运腕,千古无有此法。无基本功悬腕则一笔拖不动。
△先大字,后渐小,每日坚持20分钟,逐渐延长。
△看字要着重笔画中间,逐步养成中锋习惯,终生受惠。
△写字要回锋,回锋气要圆。回锋要清楚,多写就熟了。
△拙从工整出。要每一笔不放松,尽全力写之。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古人书法嫉尖,宜秃、宜拙,忌巧、忌纤。
△平,不光是像尺一样直。曲的也平,是指运笔平,无菱角。
△断,不能太明显,要连着,要有意无意中接得住。

相关话题

#书画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