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闾中正,还不是安舒中正,那是什么?

#太极入门#道无为2021-03-22

中正是外形,内求安舒,安舒指心神意气,中正和安舒是相辅关联的内外双修的方法。尾闾中正,还不是安舒中正,安舒中正应以心神意...

中正是外形,内求安舒,安舒指心神意气,中正和安舒是相辅关联的内外双修的方法。尾闾中正,还不是安舒中正,安舒中正应以心神意气的安静,精神放松,影响外形的体净。体净表现在练拳盘架的行功中的中正安舒,静中的中正不一定在动中能做到安舒。在太极拳的训练中对身法的要求是极严格的。

太极起势的无极状态中,要求练家站立中正,从脚到顶,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关节要放松,且虚灵,称为“九松”。身上的随意肌和不随意肌群都一一松开,这要花一定的时间去自我调整,有时还需在师长纠正下去完成。

拳论要求,“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静立比较容易,动中就比较困难。盘拳行功在拳势的阴阳变化中,重心变转不到位,往往出现身形左右歪斜,有前俯、后仰、凸凹、断续、缺陷之病。这是因为心神意气僵紧之过,要调整心态,顺畅呼吸,恢复心神的安静。

练拳是周身放松重要的训练法,练家一定要重视练拳。练一套拳、一段拳或练习单势都可以,注意势与势之间的阴阳变转,又称为阴阳接头。重心脚与顶上下成为一条线,以保持立身中正。

正,可以按照“九松”“十要”之要求站无极桩。站桩,心神意气易于放松。站桩、练拳、双人对练推手,顶上虚灵有神,绝不能忘,绝不能丢。

身形的中正是心神意气安舒的反映,中正和安舒是互相依存的,要随时调整心态,安舒心神,在静中、动中均保持中正安舒才能练好太极拳。

身形的中正,由心、神、意、气的安静为基础,体内心、神不静,外形的中正难以寻觅。对身形称为“安舒中正”合理准确,因为先有体内的安舒后反映到体表的中正。安舒中正和“立柱式身形”结合在一起修炼,发展身形中正的理论,才提出身形内外的“三不动"原则。

陈长兴素有“牌位先生”之雅号,从他的雅号,我们可以想象到,大师盘拳、推手、技击身形始终保持中正,否则不可能是“牌位”。立柱式身形优于双重身形,取重心脚的单腿重心,即左脚或右脚重心,脚、腹股沟、顶,上下一条线。立柱式身形可以直观检查,是看得清楚的。立柱式身形,是足尖、膝尖、鼻尖的“三尖相对"功夫,可以经常习练坐步和弓步,或习练“搂膝拗步”和“倒撵猴"。注意在虚实腿的把握中,虚脚要虚净,所谓“虚净”,是虚脚一点力也不挂,通常说的“一羽不能加”,脚后跟虚轻轻落地,脚耻上扬。实腿实足,将全身的重量由实腿支撑,成坐步或弓步,三尖相对,脚绝对不能踩地,应平松落地,取“双轻”功法为佳。

弓步变坐步,实脚松虚到顶,虚脚被动虚起,在实脚内侧虚靠后过渡到向前变坐步。此时虚脚隅位斜出30,脚后跟虚着地,脚趾上扬。坐步变弓步亦然。立柱式身形在太极拳整体拳法中占据重要地位,前进、后退、左顾、右盼,是很灵活的。但一定要注意,在虚实腿减加法的变动中,胯保持松空状态,不可加入虚实腿的变动,有膀便添乱,使腰腿僵紧。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