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基本功,迄今为止我看到最全面的是蔡龙云写得《武术基本功》一书,大家可搜来参考。那个基本上是童子功的练法,小孩子大约从六七岁就可以开练,但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孩子要以抻拔、打拳为主,力量型训练为辅;二是所有的抻筋拔骨都要配合呼吸和入静,抻拔时吸气,到位了停一会入静,自然放松还原。
无极桩的具体要求前面已经说过了,补充两点:一是耳后高骨向上虚领,自然就是虚灵顶劲;二是尾椎骨垂直去找脚后跟的接触点。关于六合九要,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关键是要理解形意拳的创拳思想。形意拳的意思是象形会意,是法天地万物之形态取其特长特性融于一身,转而为拳术功夫,有仿生学的意思。
大家在理解六合九要之前,不妨先把四象搞明白,也即“熊膀、龙身、鸡腿、虎豹头”,其实还有个“猴相”。现在很多学拳人认为这些都是古人故弄玄虚,其实是大错特错,这些东西搞不明白,练拳就是本末倒置,练不出真东西来的。这里要叹息一声,传统文化的断代也造成传统武术的断层,思路一错就全盘皆错。
形意拳的四象,包括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以及猴相。传统武术的练法,是与传统文化并行无二的。如同易经观察天地宇宙发现之理、象、数,一定会包含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所以,要想看明白前辈的著作,一定要重新读书,最起码把儒家的四书五经都读过来,再把道家和佛家的典籍有选择的学习,才差不多。
传统武术里面的大多数,都含有模仿动物的成分,这里要强调一点,就是那天有朋友给我早早下结论的,确实不能学其形,而是要学其能。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人怎么能够把动物的本能学到自己身上来呢?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因为动物的身体都是个器,是同根的,只是发生和表现不同,就可以改造。
如果你深入到传统文化和传统武术真正的传承三昧,有些东西你会闻所未闻,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开悟了。传统文化的文与武,多是从不同角度验证那个道体本质,无论你读书还是习武,最后都是可以明心见性,倘若方法正确且持之以恒,也是可以解脱的,这就是孙禄堂一笑而逝的秘密。神奇吗?但绝对客观真实。
形意拳的四象必须始终在身,缺了哪一个都不是形意拳。鸡腿力不成无以进退。龙身不成无以伸缩腾跃。熊膀不成无以纵横发力。虎抱头不成则筋力不整。鸡有独立之能,睡觉都是一个腿撑地另一条腿收缩起来,这不是肌肉之力,而是整体平衡造就之力,而平衡则先从无极桩来。鸡腿力出来后踩力巨大,不仅是稳。
练形意拳的脚力大,比如尚云祥踩碎青砖,比如褚桂亭踩碎青石,这不是练肌肉来的力量,是鸡腿力出来的表现。说句玩笑话,都知道练形意拳的拳头上狠,其实脚上的功夫更厉害,普通人脚面被踩上那是要彻底残废的。练鸡腿力一定要先从无极桩开始,求得极限状态下的平衡,而后通过三体式和劈拳反复体会掌握。
复一遍,鸡腿力不是局部肌肉之力,而是身体系统达到高度平衡后产生的力。当然,我们不会像鸡提得那么高,只是稍微离地即可。鸡腿力出来后,你会发现自己脚力越来越大,这个力是踩力,绝对不是跺或蹬力。平衡感会越来越强,在行拳走步中可以体会下盘的稳健,这时候身体就出现了独立之能,感受全新。
所谓熊膀,我看多数人都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孙禄堂先生讲是"项直竖之劲"。这个项在哪里?有人肯定会说是脖子,你去看看狗熊哪有脖子?狗熊的脑袋下面就是肩膀,这就是所谓的熊膀。项,是脖子到背之间那一块地方。那里的肌肉叫斜方肌。这么说估计就都恍然大悟了。
孙氏拳的力学结构,有两个大十字,其中一个与熊膀密切相关,做不到熊膀,相关的劲出不来,根本谈不上发力。说到这一定会有很多人迷惘,因为知道熊膀的人多,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人少,能够把熊膀体现在周身整劲中的人可能就更少了。当然,明白人肯定是有,只是不一定像我这样随随便便就说出来而已。
过去城市里穷人讨生活不容易,给人当学徒要给师娘倒三年马桶,之后看着你悟性和人性如何,才有选择地教给你。因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嘛。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磨掉年轻人的火性。过得了这关的人才能最后成材。李玉琳从李存义到孙禄堂那,三年只学了三体式,其实是孙公在磨他,璞玉不磨不成器嘛。
齐公博开始也一样,跟了孙禄堂一年,觉得老头什么也不教他,跑到沧州学了几年一事无成,后来终于下定决心又回来找孙公,只求一技足矣。孙禄堂还是教他三体式,一站三年,终成大器。在明白人眼里,这个人最起码得是个璞玉,光这个还不够,还得有能磨出来的潜质。今人多自大,脾气也大,所以能磨的不多。
身体上面的十字,就是两条胳臂水平伸直,与身体垂直线的交叉点。这个点,就是上肢发力的根源。有人肯定会问,手上发力不是从脚跟而起吗?这是个概念错误。手上发力的根源在力点,脚跟上是调动桁架传导,二者是合作的关系。
数人手上发力的感觉都是从脚跟而起,这是人的常态,而不是内家拳的发力状态。现在你找那个力点肯定发不出力来,觉得还是脚跟起力比较清楚,那就是因为熊膀没练出来。熊膀出来后,时时刻刻能体会到力点和直项那部分筋肉的作用。大家去观察狗熊上肢用力,力源的肌肉高高隆起同小山一样,这个就是熊膀。
曾经看过一期北极熊的节目。北极熊在猎杀海豹的时候,是身体立起,两条胳臂和两个熊掌合在一起向下冲击,那一下非常明确地显示出熊膀的作用。那个动作让人记忆深刻,因为非常类似马形和骀形的发力,只不过人是立着的,熊是趴着的。所以十二形不是想学就可以学的,四象都没找到,学出来的都不是真东西。
熊膀出来以后,项背部分是浑圆的,那里有两组筋肉,练得高高隆起,带动整个部分如同龟背一样。有的人天生肉少的,平时看上去骨瘦如柴,但那里是非常结实丰满的。一旦发力,瞬间筋肉快速隆起。熊膀成就,在开胸的基础上,自然就做到含胸,也就是常说的含胸拔背,这两个是一组的关系,不能单独拿出来说。
所谓虎抱头,即是头领的意思。头是领一身之气血筋脉。形意拳讲“虎抱头”,一说是精气神凛然,还有个头领的意思。老虎豹子出击前,两个爪子抱在颌下,那个大脑袋是要“一挣”的,眼睛也瞪大了,下颌也收起来了,这样全身的筋就整了。头领和四梢都是互通的。虎抱头和熊膀一结合,上半身的整就出来了。
有朋友和我讨论丹田发力与力源的关系,这是内与外不同层面的问题。在练和用中,内外是要紧密结合的,但离了谁都不行。但四象是最基本的东西,主要是在身架方面讲规矩,这个规矩做不到后面都是白扯的。有些朋友看来知道丹田的作用,但又不明白四象,这练的是跨越式的武术。武术是要悟,但必须在练中悟。
内家拳就是这样一门学问,你练到哪一步有哪一步的感悟,说出话来明白人一听就知道你练的对还是不对,练到哪个程度,这个是绝对做不了假的。我不想给一些朋友泼冷水,毕竟现在的人自尊心都强,所以说话都是讲究方式方法的。练的对不对,得看你自己身上得没得,练到了就会得,得了就有悟,这个不会骗人。
如果四象真的不明白,不要骗自己,必须从头开始练。你就算练出了丹田的种种景象,但打出来的不是形意劲,自然也不是形意拳。万丈高楼平地起,明白师傅都是在一入门的时候让你下那些枯燥的功夫。师傅不解说,你永远不明白,有人还以为师傅不教真东西。我说过,内家拳的秘密就在你入门练的那些东西上。
无论孙禄堂还是孙存周,都把基础功夫作为极关键的步骤,基础功夫不到一切等于零,基础功夫到了一日千里。过程中有很多关窍,这个是在师徒间口传心授而不见于外,比如鸡腿力怎么出来?比如四象又怎么能练整?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方法。自己把形意拳练明白了,修行就真的全在个人。还没明白的,少说多练。
所谓龙身,就是三折之形。形意拳的姿态,看上去永远都是“三道弯”,不是直愣愣一棵柱子一样立起来。为什么这么做?就是内有伸缩、外有束展的意思,使身体如同一个360度的球形弹簧,要紧得紧,要松得松,永远含着迸发出来的力量。束展二字一命亡,奥妙就全在这龙身的伸缩里头。
龙身和龙形不是一回事。四象是身架基础,每一拳、每一形,甚至一伸手一投足都含有四象。还有个“猴相”,这个不太好说明白,其实是个还精补脑的意思,只有过来人才知道妙处。要把四象完整练出来,惟有孙氏拳的太极桩最好用,此桩含四象于一体,孙公特别强调要多练这个桩,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期盼。
孙氏拳开门的无极桩,是立拳的基础,在极限状态下练出平衡能力,其实就是始终找到自己的重心。内家拳的技击,很大程度上就是双方重心的往来。到了含一气,很多人不知其妙,其实是练重心转换,要练到重心换了身形上看不出来,这个是极其考验功夫的。太极桩就是练四象,而后到三体,这个就不用细说了。
关于四象中的“龙身”,还有一个问题是很关键,就是所谓的“龙折身”,这个问题必须单独拿出来说,因为确实很重要。龙折身,就是身形以竖轴为中心转四十五度。其实不仅仅龙身中如此,四十五度在形意拳中是个非常普遍而关键的数字,学者可在过程中慢慢体会。仅就龙身而言,四十五度是为了达到全身球劲。
龙身的三折是竖向的,四十五度折身是横向的,还有一个伸缩舒展,是前后方向。合起来就是一个三维立体的360度全方位整体身劲。孙氏拳讲形意拳是实心钢球劲,怎么做到球劲?不是一想就有的。我们是人不是神仙,想什么就有什么的好像是小魔仙或者小飞侠。落实到具体是有方法的,这就是所谓的秘密或关窍。
提醒大家一点:我现在所讲的仍然是基础功夫,是非常重要而关键的基础功夫,是想练出真东西就谁也迈不过去的基础功夫。形意拳打基础,就是要在身架上下功夫,静态上没问题了,再过渡到动态,等到动态也操之在手化之于心,才能谈到内功修炼。我说真东西练一遍就有一遍的收获,为什么?就是得练对了。
形意拳真练出劲来是很让人头疼的,因为它所谓实心钢球劲,并不一定非得打到你胸膛上才算成功,只要拿住了对手的中线,无论打那里都可以致胜,胳臂来了打胳臂,腿来了打腿,这就是所谓的打实不打虚。但前提是你得真练出来,象孙禄堂公说的人一我十,人十我百,不然根本谈不上,所以就得从基础功夫里得。
有朋友问我,对那些不教无极桩、太极桩,直接教三体式和五行拳的孙门师傅怎么看?最起码这么多年,我所遇见的北方和南方的,还没有这么教的。如果真有这样的师傅,且三体式和五行拳也都是孙家的,只能说人家的所传所授不一样。其实三体式和五行拳但凡形意拳里都有,惟有无极加一气加太极是孙禄堂的。
起钻落翻是形意拳的根本特性。劈拳的起钻落翻很明显,崩拳里能打出来吗?如果崩拳也体会出了起钻落翻,那确乎是入了形意拳的门径了。其实,起钻落翻不能从具体的拳上去理解,要从身法上去理解。身上有了,一举手一投足都得能出来。如同劈拳和崩拳,打人不一定非按那个套子来,五行拳实际是原则和方法。
有些东西,门内与门外传授是不一样的,甚至反拧的也常有。比如三体式的站法,多数人都知道的三七,或者孙氏拳的极限,其实真实里远不是那么简单。去年我说练太极拳的,如果不知道气血里头怎么走的,不妨多和师傅亲近些。形意拳又何尝不是如此。宁传千手不传一口。拳法不稀奇,里头的窍门才珍贵啊。
刚学形意时经常听师父说要丹田内气充足,
并能气贯周身。
躯干内气血充盈,内劲在躯干内膨胀,
并胀开各大关节,这叫做内在的抻筋拔骨。
传统练法是:
先“开肩”“开胯”同时再“开背”“开肋”
现在的武术界大都得窥一斑,而很少有人知全貌
老一辈的武术家虽得其要,但大都秘而不宣。
上盘是肩,背,肋,中盘是腰与胯,下盘是大腿与膝足.
那么,上盘,中盘和下盘,哪一盘是修炼的重点。
我个人认为是中盘更为重要一些,
中盘若要领错误,下盘永远练不成!
即使是下盘有一定功力也用不上去,
因为在中盘这断了劲了.
中盘联通上,下,下盘力量再大,
中盘不通也传不上来,
敌人大力打来,引化招法再多,
中盘不通的话
敌人的力量也不可能卸到地面。
我在不断的修炼过程中,
慢慢地明白了这个道理!
因为修炼中盘最关键的要领,
是要做到“腰马合一”,
即是躯干和下肢筋力连结,
劲力贯通。
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开胯”,
当胯练开后,骶骨下插,
人体总重心降低,
下肢的力量才能真正提得上来,
躯干的力量也才能真正传导至地下,
“鸡腿”的功能才能真正体现!
举步轻如狸猫,落步稳如泰山!
身不受力的间架才能真正形成!
这叫做“七星拱梁递重力”。
当我学到真传的形意拳三体式以后,
才体会到了什么叫形意如山。
我曾经让九个年轻小伙子站一排用力推我,
他们累的都不行了,我还是一样站在原地。
如果是一两个人推,他们说感觉推的不是人,
是一座山。
而且中盘彻底通了以后,一般人是根本抱不动你的.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个传统功夫的师傅与老外摔跤,
老外累个半死都是摔不动那个小个子师傅,
其实就是那个师傅的中盘练通了上下一体.
全身的劲力沉入地下.
开胯,松胯,松尾闾等功法在各大内家拳门派中都有,
但都在秘传-----非入室弟子而不传!
我个人得到的练法是尚氏形意的真传。
“鸡腿”练成之后,就要练“龙身”。
“龙身”练的是周身的劲力在躯干内畅通无阻!
练得周身劲力在体内,
上下贯通!左右贯通!交叉贯通!
练的自身在前伏后仰,左歪右斜,
上下起落,前进后退,
整体旋转和进攻受阻时,
自身身形在常人看来,
已无法用力的“错误”情况下,
内在要领依然正确!
周身仍然劲力贯通!
这就是龙身练成了.
“龙身”与“虎豹头”须同练!
即是在单腿独立的情况下,
颈部可以悬起体重超出自己的人,
而自身不动不摇,
这说明颈部所受之力已经传导至脚下,
从头到脚下劲力已经初步贯通!
这时的你轻轻一拳,一般也会骨断筋折.
可以观察一下虎豹颈部之情形!
“虎豹头”是指虎豹的劲力直贯头顶!
后足与头顶是贯通一体的,后足蹬力可以直达头部.
前辈先贤之意是为了让我们体认虎,豹头颈部的用力状态,
让我们领会仿生学的原理!这就是师法动物.
那么“熊膀”又是什么呢?
经过长期的桩功锻炼,
背部会慢慢变的如同钢板一样坚实,
斜方肌与背阔肌向两侧拉伸,
肩胛下沉后横开,
并被肌肉固定在拉开的位置,
微微向前束裹,
背圆胸实而两膀充满力量,
如熊膀一般,使间架更为圆整,
躯干内部气血充盈贯注周身.
这时就能体会到人体上这几个最死的关节
(双肩,双胯及24节脊椎骨)
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
这其实就是原始的野兽之力、
习武人梦寐以求的本能之力。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