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是形松空是魂

#太极心法#道无为2021-03-21

太极拳讲究“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先求中正,重心方能垂直地面,松沉地面。若不中正,必有僵力支撑身体平衡,造成局部僵紧和断...

太极拳讲究“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先求中正,重心方能垂直地面,松沉地面。若不中正,必有僵力支撑身体平衡,造成局部僵紧和断劲断气,何以松沉。此为无用功,太极拳之大忌。
    中正方能安舒,安舒就是太极拳之“松”。中正在前,安舒在后,求中正而安舒自得,非刻意求松矣。
    松沉者,松在前,沉在后。松透则沉透,一分松得一分沉。松沉反弹,松沉在前,反弹在后。有意放松,无意反弹,一分松沉一分反弹。松沉是人体重力对地面的作用,反弹则是其反作用力,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反弹力即是太极拳之劲力,其路线则是太极拳所谓劲路也。
    有反弹方有整劲,整劲是无阻碍的劲力返回。无阻碍则要求劲路畅通,在意识指导下任意到达与对手的作用点。身体某部位若有僵紧未松透,易于断劲,影响整劲发挥。
    太极拳之劲,并非简单的物理力的传导,更有气之鼓荡,行走经络,行气活血,劲愈坚强更具穿透力、爆发力,施以意之引导,穿越时空,非现代物理学所能解释,这是太极拳高功夫境界的体现。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敛气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順遂,乃能便利从心,这是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的最好解释,也是学习太极拳入门的指导纲领和检验标准。松的前提是中正,圆活的前提是轻灵,安舒轻灵在身体上的反应就是“松”,在精神上的反应就是“空”。中正是形,松空是魂。
    树歪了,即使加斜棒支撑,亦难成栋梁之材。人歪了,必然要以拙力支撑,拙则僵,亦紧,又怎么能放松,岂能修成太极真功。所以,放松的秘诀在于中正。松而不懈,在于领,既头顶悬也,唯领方能轻灵圆活。

    如果说站桩是静中寓动,那么太极拳就是动中求静,由大架到小架,最终到无架,功夫越高,拳架越小,乃至深藏不露。
    太极拳是活桩。如果用高速连拍太极大师的拳照,你会惊奇的发现,大师行拳的每一瞬间都是标准的桩功相,上下中正,内外相合,无可挑剔,此乃真正的动桩活桩也。
    动桩活桩,就是太极拳真正功力完美无缺的运行。他要求行拳者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中正松空,匀速盘拳,行拳轨迹圆弧无有菱角,就像一只钟表的指针,匀速圆滑,能耗最低,甚至自由运行。虽然有的拳势动作快慢相间,但是你把快慢动作分段剖析,也是离不开匀速圆滑的轨迹和规律的。
    然练就近似钟表恒动之功,非自学拳架所能。无论行拳盘架或技击推手,都要守住中正,不偏不倚,随曲就伸,立如称准,活似车轮,始终保持拳架之动态平衡。中正之窍门则在“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其形看似动腰胯,实则运尾闾,以尾闾为舵,调节平衡,确保脊椎始终铅垂地面,方可维系进退顾盼定之拳势中正。
    如进步时,实脚松沉之力由涌泉移到后脚跟,尾闾前探虚脚跟,而意识的假脚放到实脚跟后,使另一脚松升反弹而虚步活动,后退反之。由于意识脚的配合,双脚变成了“三脚”,即使虚脚迈步,仍有双脚立地,岂有不稳之理。加之同步的调息运气,稳之更稳。运身,运尾闾,运气,运意都是人体的平衡运作,是由低及高的运作层次,丝毫不用力,这才叫太极拳。
    概括的说,太极行拳,就是平衡之术。两人推手就是破坏对手的平衡之术。中正松空是大前提,唯有中正松空,才能随曲就伸,借机得势,圆活之妙。
    中正安舒、轻灵圆活的纲领,不但适宜于太极拳,其他武术包括体操、舞蹈、走钢丝、顶碗顶缸等,做人做事都一样,人生何处无太极。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