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陈式太极拳必读|陈鑫太极拳理论经典十三篇原文+白话译文

#陈式太极拳#推荐玄之门2022-04-27

前 言陈鑫(1849-1929)字品三,清季廪贡生,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六世。其祖上得九世王庭公(1600-1680)拳法真传,...

前  言

陈鑫(1849-1929)字品三,清季廪贡生,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六世。其祖上得九世王庭公(1600-1680)拳法真传,累世不辍,尤以曾祖公兆、伯曾祖耀兆、祖有恒、叔祖有本、父仲甡、叔季甡、兄垚成就最大。自乾隆年间至民国中,陈世族人学拳者大多出此八人门下(加鑫本人)。有本(1780-1858)门人清平(1795-1868)后为赵堡太极宗祖,清平门人和兆元(1810-1890创和氏)李景延(1825--1893创忽雷架)武禹襄(1812--1880开武、郝、孙三派先河)皆为一代宗师鼻祖。即杨氏露禅(1799--1872)之师长兴公(陈氏十四世1771--1853)子耕耘,亦曾师事有本。仲甡兄弟(仲甡1809--1871    季甡1809--1865)终生以武功保卫乡里,卒后郡人共议以“英义”铭之!

 陈鑫幼承父兄教导、精研太极拳、备明法理。因感于拳道衰微不传、遂于晚年将毕生所学“本羲易之奥旨,循生理之穴脉,解每势之妙用,指入门之诀窍,举六百年来陈氏历代名哲苦心研究之结果,慨然笔之于书而无所隐,一洗拳术家守秘之故习”---(民国21年巩县武术家刘焕东语)书成未及刊行而以老病。临终语兄子春元“此吾毕生心血,汝能印行,甚善……”昔老子西去,达摩东来,孔孟周游列国,武训乞食办学,自古圣人忧道之不传,千古同心!

考陈鑫所著,无论法理皆为其亲身之经验、体会。树人自学拳伊始,即觉书中含义极为深奥;然每有寸进及所悟,辄又觉其理原来又极平常,诚所谓:太极拳本来简单,只是被人搞复杂了!复杂到何处了?实为学人多不读书不明其理或读而不求甚解,只顾盲打瞎练,所谓“实践出真知”者,在此。不过是想当然之理耳。故先贤诫我等: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树人理解:拳学经典实为学拳者行功必依之纲常而不可缺少!所谓息息相关者,岂能不知?故愚意以为学拳者必先求通达先贤所传下之理义法理,以期一动一静,举手投足间皆能符合规矩法度。

“其于拳术之屈伸开合,即阴阳阖辟之理,反复申明,不厌求详”非但只“发前人所未发……实吾国武学动静交相养,阴阳得其平”之精髓所在!学者果能潜心研究“将见事半功倍,一日千里,裨益岂浅鲜哉!”(引语为初版时杜严敬序)

第一篇 任脉督脉论

原文:任脉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至天突廉泉止。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下降至人中止。

白话译文:任脉的起点在裆中的会阴穴,从身前向上在腹里边运行到颈下的天突穴,再向上经廉泉穴到达下唇下的承浆穴为止。督脉的起点也在会阴穴,但过长强穴向身后沿脊骨逆转上行,到达头顶百会穴后,再向前下降至上唇人中穴止。

原文: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人身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任督以南北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

白话译文:人的身体有任督这两道经脉,好象天地有子午线。人身体的任督是按身体的腹背而说的,天地的子午线是以南北方向定的,都处于正中间的位置,可以合成浑元一体,也可以分为阴阳二气。分开可以明白阴阳相合不即不离的道理,合则能体会浑元一体的圆满自在,也可以说一即是二,二即是一。

原文:盖人能明任督以运气保身,犹明爱民以安国。民毙国亡,任衰身谢。是以上人行导引之术,以为修仙之根本。

白话译文:人身体内中气流通任督两条经脉,是维持生命存在的修养身心大道,这个道路就好象是一国的君臣执政者,只有爱护百姓才能安定国家。百姓生存不下去了,国家自然就没有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人身中气不能再在任督脉通行,人的身体就要坏了。所以具有大智慧的圣人,教人用导引的方法调理气血的流通,这是修养大道的根本原理。

 

原文: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扫除妄念 ,卸净浊气,先定根基。

白话译文:练习太极拳的目的就是调养气血的运行,使之能够畅通身前背后以至全身上下,既然是求通就不能有违拗的地方,首先呼吸一定要顺其自然。然后逐渐清除心脑中的妄想杂念,排除身体内部的混浊气质,身体就会松静下来,这是初学入手扎根定基础的指导思想。

原文: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

白话译文:把观看外面景物的视线收回、来感知自身内在的变化,收敛精神寂然静默、才能使呼吸渐渐深长,达到出入绵绵不绝。若有若无的要求。还要把握神意,不使流溢在外边并时刻注意两眉心间玄关内窍的变化。

原文:功久则顷刻,则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任督犹车轮,四肢如山石。亡念之发,天机自动。

白话译文:依照上述原则,练习日久,某天会突然达到真气生发的境界:肾水中生出真火,与心火中产生的真水,火升水降、水火交融,产生真元神炁,自可感到两内肾如沐浴在热水中,膀胱积水也好象被火在焚烧,异常舒服,这是真气渐渐充足的现象。行动时要让中气运行任督二脉象车轮一样转动不停,身体四肢则要象山上的岩石一样松沉不动。想达到这个境界就要摒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的指挥,使自然灵性引发肢体产生自然运动。

原文: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久之水火升降如桔槔之吸水,稻花之凝露,忽然一粒,大如黍米,落于黄庭之中。此采铅家投汞之真秘。

白话译文:每做一个动势,都要本着举动轻灵的原则,轻轻运行,把握到神意内敛的诀要:意思到了自然而然就停止下来,尽量的去除运动迹象,因为调理气息只能以意思引导运行,心静气沉时间久了心火自然容易下行,与上升的肾水交会、融合在脐下丹田部位之中。这样行功久了,心火肾水的升降交融渐渐的就象桔槔能吸水、稻花可以凝结露水一样的自然。这时候忽然有一粒和黄米大小的东西落到黄庭的位置中。这一点东西,是修炼得到的精气神的化合物—元神金丹。这是修道功(性命双修)的人得到金丹的真正秘法。

注:1、桔槔:井上吸水的工具。2、金鼎在丹田稍上部,黄庭在金鼎稍上。

 

原文:打拳行到此地,注意不可散功不可停,一散一停丹不成矣。

白话译文:练拳行动到了这个地步,千万不能稍有松懈,要精进不停,否则真元一时不能在我身中稳固,金丹就炼不成了。

原文:在昔紫阳真人曰:真汞生于离,其用却在坎,姹女过南园,手持玉橄榄,正此谓也。日日行之无差不间。练之一刻则一刻周天,练之一时则一时周天,练之一日则一日周天,练之一年则一年周天,练之终身则终身周天。

白话译文:从前紫阳真人张伯端曾经指示修炼的密诀说:元神生在上边中空的离位,要在下方坎位行神炁和合的功法,才能使龙虎交会,产结圣婴,就是指的这种方法。每天练习既不能出错也不能间断,这种培育金丹气行任督的功法,就是周天运行。练多长时间就会有多长时间的颐养身心效果。

原文:炼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水不求而自生,火不求而自出;虚室生白,黑地引针,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所以为中气也。时措咸宜,自然合拍。

白话译文:炼到十年以后,周身已经成为浑元一体。无论行走坐卧动静的时间都会处于虚灵空明的境中。已达先天无我的感觉境中时时会感到,不知道这个身体是我呢?还是我是这个身体,也不知精神是由中气产生的,还是中气中原来就有精神存在。至于行动时无论纵横曲伸方圆周折的规矩。都可以做到不须思考就能自然得到。培养真元的真水真火都会随需而有,暗室里能生白光照物,黑夜地方能够穿针引线,在人在已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任脉就是督脉,还是督脉就是任脉,中气为什么成为中气。但是无论如何,身体的运动都会显得极为协调,好象本来就是那样的。

原文:此言任督之升降顺逆,佐中气以成功。气动由肾而生,静仍归宿于肾。一呼一吸真气之出入,皆在于此。

白话译文:上述是中气通过任督二脉的升降顺逆运行,以炼养元神。真气的发动源于内肾,静下来后仍旧要回到肾中,这是真气随呼吸出入的道理。

原文:中极穴一名气原,在关元下一寸,脐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气海一名脖映,一名下肓,脐下一寸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人言气归丹田,亦非无本。总之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体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

白话译文:中极穴还有一个名字叫气原,在关元穴下一寸,脐下四寸的地方。正在膀胱上面,是足三阴经脉与任脉交会处。气海穴又叫脖映,又叫下盲,在脐下一寸里边正中的位置,是男子真气生发的源头。这是丹田部位的要穴,所以世人常说要气归丹田。也不是没有本可依的。总之任能说出千言万语的道理,都不如清净身心,祛除欲念,才能培养本来的元气。元气是身体强壮的根本,元气强壮,行功打拳自然胜过他人!

  

第二篇 太极拳经谱

 

原文: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辟动静,柔之与刚。曲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急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白话译文:太极有两仪的形,以合于天地的阴阳气。行动时的动静开合表现为柔和刚两方面。但是肢体运动的曲伸往来,意念活动的进退存亡都要在开合中有变化有规律的展现出来。虚实都要顾及,但心意的显示是忽然有又忽然没有的。天和地的健顺体现到人身上即为阴阳,健顺参半即是阴阳调和,阴阳调和则引进落空的技艺才能趋于精练细致。

原文:或收或放,忽驰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必先有事,勿助勿忘。

白话译文:无论是神意的内收外放,还是肢体的开合弛张都会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但临阵的变化是极为错综的,想要在错综的情势下产生变化,就要把握一个原则:想要压倒来势,必须要先助张对方的攻势!(此拳道舍已从人之旨),当情势发展使我不得不先施攻击时,也不要妄自发动真力而用来帮助进攻的形势。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牢记。

原文:真积力久,质而弥先,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皇皇。

白话译文:精神培养时间久了,自然真力本质强劲。进退消息要表现出来,而神意劲势的往来要隐于无形,不能固定。心静神明,可以先期料敌来的机势。性空智生,可包容汇藏万物。交手时宾主地位需要分清。敌进入我境内则是敌主我宾。我以神意转移可以使宾主易位,可操胜券。宾主关系好比中道正位。谁得主位即可以居中得势而易以取得胜利。

原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 神龙变化,畴测汪洋。

白话译文:经是不易的原则,权是制宜的机变,要能因势互补即取其长者补其短处,如同神龙的变化。这种变化完全存于己心、不可捉摸,如同汪洋大海的波浪,是无法测量的。

原文:沿途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后,迎送相当。

白话译文:行功中凡动都能随曲就伸,随遇而安心静神清,不会慌张,自然会体会到周身内外上下舒松后,每一寸肌肉皮肤及每一骨节的开展及处处的舒张,只有这样才能在接人来意来势时,做到不先不后,恰到好处。

原文:前后左右,上下四傍;转接灵敏,缓急相将;高攀低取,如愿相偿。不滞于迹,不涉于虚,至诚运动,擒纵有余。

白话译文:以及四面八方来势,都能缓来缓接,急来急应。或向上攀接,或向下俯取,尽可以如愿随心相偿。又能不停滞在形体的迹象上,不涉足于虚无的陷井中,敬事天地修习自然造化的玄机妙法即是至诚的运动。做到了则不论干什么都富有余力。

原文:天机活泼,浩气流行

白话译文:时时体验天地生机的活泼运动使我身体之中浩气流行畅通不止。

原文:佯输诈败,权衡制胜。顺来逆往,令彼莫测。因时制宜,中藏妙诀,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威宣。

白话译文:临阵后的佯装失势后败退逃走,是权衡利害关系后,做出的可以制胜的机关。敌势向东来,我意则向西去,让他测不清我的意图。因时间地点情势斟酌,应用对敌方法的妙决就是需保持身体的中正。隐蔽身体的中心位置。无论是向上打击或向下击打,都绝对不能失中而成偏斜。能够声东击西,左右扬威的时候一定也离不开中正的神意指挥。

原文:寒来暑往,谁识其端,千古一日,至理循环,上下相随 ,不可空谈。

白话译文:太极拳道的体用变化就象是四季变化的寒暑往来一样,都没有明显的开始而能让人察觉。千古以来,每一天都是这样。只有象天法地这样的真正大道哲理才会永远存在,循环不绝。周身上下相随的道理是要身体去做到,空谈是没有用的。

原文:循序渐进,仔细研究,人能受苦,终跻浑然。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炼已极,极小亦圈。

白话译文:依照规矩,逐渐练习,还要细细的研究揣摩其中的神意。凡人如果能够受得住练功过程中的各种苦处,则最终必然会达到浑然一体的灵境。到那时,心即微有所思,肢体就会相应做出极为迅速的行动,而且缠绕回旋的意思也会无迹象可寻,每一动都象圆满得是十五的月亮,即便炼到极精细处及极细微的运动形式,也是一个圆圈。

 

原文: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敌如诈诱,不可紧追。若逾界限,势难转回。况一失势,虽悔何追?

白话译文:但是还要明白,太阳过了正午就会偏西,月亮圆满了后就会亏损的道理。同样的理:敌人如果是诈败引诱,我决不可步步紧追,只能是不离不弃随其后观察情况变化。若不小心追出自己的边界,即会造成宾主易位,我就很难全身退回,何况万一失势,即成败局,虽然后悔又有什么益处能追回呢?

原文: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胜。一夫当关,万人失勇。

白话译文:固守自己的疆土,不求侵人也不让他人来犯。即便是毫无用处的九折羊肠的地方也不让人一分。如果你让对方进来,后果必然是人在我去人立我翻。所以只要对方犯我疆土,应当急速应战,能占上风就不要向下躲避,多占一分地界,我则容易根据形势的胜算,作到一人据守关要,一万人也难以攻破。

原文:粘连沾随,会神聚精,运我虚灵,弥加整重。细腻慰帖,中权后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实中有虚,人已相参。

白话译文:一旦与敌肌肤相接,即须聚集精神实施粘连沾随的神意。让松静虚灵的意思贯穿到运动中,则神意会更加虚灵,身体会更加完整稳重。我在实施沾连粘随时,要让对方觉得我就是在对他做保健按摩,触手处温柔细腻运行和缓均匀慰贴,而我的真力要无声无形的蕴含在其中。所有的在随曲就伸的指导思想下实施的技法包括沾连粘随在内都是虚假而用于诱骗对方的,为的是得到一个能够足以一发而定乾坤的转机。这个关键在于:趁接肌肤时就已查知了对方来势的意图,得势知机取胜就不难了。

原文:虚中有实,孰测机关?不遮不架,不顶不延,不软不硬,不脱不沾;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觉如风,摧倒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

白话译文:要做到虚中有实,不但要随人还要问自己,安排好自己,形随人意由已,自然就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也是此理,心意在我,别人是测不透机关的。虽与人肌肤相触,劲意却要做到没有遮挡或招架的意思。即不能加速上顶,也不能迟到地界。总是要让对方觉得与我肌肤接触处不软也不硬,即没有拿开的意思,也没有粘连的想法(上乘粘连无形,而人不易知)。我如得机势劲意突然发放,对方是丝毫不会觉察到原因的。好象是被一阵突如其来的怪风刮倒。这是太极拳体用的上乘境地,是无法用语言详尽描绘传乘的。

 

原文:试一形容,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来宜听真,去贵神速。

白话译文:大略说明一下:这是因为手中掌握了尺度权衡的诀要。当需轻轻运动时,斟酌手内权衡,自然不会有偏差。需要迅猛沉重等等,都是这个理。引进时要看对方的来意,涌进时则由自己心意为主,对方的来意要听的真实,而我的去势要神速。

 

原文:一窥其势,一觇其隙,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一点灵境,为君指出。

白话译文:临场要做到一看见敌势,就能察见敌势中的破绽漏洞。只要有机可乘,千万不要犹豫、或因为胆小而不敢攻进。因为机会不是随便就能得到的,一旦失去,就不太容易得到了。这是上乘灵明境界的关键处,特为大家指出来。

 

原文: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

白话译文:上边说的多是神意至于身法的应用,原来也没有一定的成规法则。虽然说是没有一定,也还是有一定的,为什么呢?原则上虽然没有一定,但在各人根据机势场形,权衡利害关系而做出相应的措施,所谓临时制宜的法规还是有一定的。无论神意或肢体表现的或横竖颠倒,或前俯后仰,或站立坐卧,都要使之符合阴阳相互致用相生的道理。才能使身法的运行:迂回旋转也好,攒蹦跳跃也罢,都是在保守中正的原则下完成的。也可以这样说:一切身形活动都要在保持中定的情况下去完成。

 

原文: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一言可磬。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用力日久,豁然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

白话译文:太极拳体用的道理用千变万化也不容易描绘出他的形状但浩然正气的存在离不开正道法理的培育,是一句话可以阐明的。再说简单一点:在开合中表现虚实,就是拳学的经典!只要下功夫练法究理,时间积久,必然会豁然贯通法理。妙悟后天天行功都会有新的进境感觉,往后就不再需要老师了,只凭自修就可以达到神圣的功夫境界。

 

原文: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白话译文:到那时的无论动静,都能浑然一体。行止无迹。有用时浑身到处都是手。事情完后连手也不是手,这就是妙手空空的意思。好象冥冥中有鬼神相助,使我身心虚无明净,通灵透彻。不管是行动开始还是达此境后,我要做的就是守着一颗敬事天地为父母的诚心。去探寻自然大道的生化原理,得到天人合一的境地。无此敬意,一物难得!

 

附:太极拳五言经谱

 太极具两仪,天地判阴阳。开合主动静,柔纫与坚刚。屈伸随往来,进退定存亡。无常开合显,虚实忽现藏。阴阳调和后,顺逆自精详。有时欲收放,忽然见驰张。错综变化时,欲仰要先扬。先欲成功事,勿忘勿助长。真意积存久,质朴弥昌光。盈虚呈有象,出入自无方。神静以知来,智明以藏往,宾主要分明,中正大道皇。经权互补用,需短可截长。神龙变化事,测之如汪洋。沿途缠绵去,静运肌骨张。不先也不后,迎送宜相当。六合接虚灵,缓急要相将。高攀与低取,随意如愿偿。神不滞于迹,形不涉于虚。理正至诚运,擒纵有余功。天机活泼处,浩气流行畅。佯输诈败走,权衡制胜回。顺逆彼莫测,制宜妙诀藏。寒暑原无端,千古理循环,上下宜相随,空谈无功返。循序能渐进,苦尽跻浑然。至疾回旋绕,离形得神全,精练至圈小,极小月亦圆。日中自偏西,月满缺陷现。敌诱不可追,逾界难转回。失势追悔迟,守疆不亢卑,九转羊肠道,属我不让人。此处让非善,有情换无功。能上切莫下,形胜势当关!沿连粘随时,聚精要会神,虚灵足下意,周身自沉整。触彼似安抚,隐中权后用。虚拢诈诱转,精神居上游,来脉得势顺,转关自然精。实中有虚意,人已要相参;虚中有实相,妙法自周全。不拦遮架顶,亦不脱沾延。软硬既难料,刚柔亦无形。突进泰山崩,人莫知其然。如被风摧跌,灵境妙难言。试为一形容,手中权轻重!轻来轻接引,斟酌无偏倚;重则重相随,势如下山虎。引要视彼来,进去由我意。来意要听真,去势贵神疾!窥势有隙乘,即要当下机,可乘不敢入,失机难再寻。此为灵中境,妙处指与君。至于身行法,原无一定规。有定或无定,在人各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俯仰中,奇正生回旋,中气宰乎中!变化形难绘,至理一气通。气须理来宰,意要神气领。开合与虚实,即是真拳经,日久豁然贯,日新臻神圣。浑然归无迹,妙手自空空,虚灵鬼神助,诚心一敬生!

第三篇   太极拳权谱 

 

原文:中气贯足,精神百倍。临阵交战,切忌先进,如不得已,浅尝带引,静以待动,竖我壁垒。

白话译文:正确的行动方法练习久了可以使体内真气充足,精神倍增。对敌时不主动攻击是太极拳权术的原则。如不得已需先行动手,应在守中的情况下,通过肌肤轻轻的接触,带领牵引对方的神意,造成他肢体上的漏洞。我则神舒意静,只是安排好自己的周身内外上下即所谓坚我壁垒,待彼来攻。

 

原文:堂堂之阵,整整之旗,有备无患,让彼偷营,一引一进,奇正相生。

白话译文:能够立身中正,又能支撑八面,形势自然是有备无患(不求备而自然有备)可随时等候人来偷袭。只要持中自可随时能随其所动。引其来势,乘隙进击,做到动静相兼,奇正相生。

 

原文:佯输诈败,反败为功,一引即进,转进如风,进至七分,疾速停顿,兵行诡计,严防后侵。前后左右,俱要留心。

白话译文:假装不敌的本意也是要引诱对方出现漏洞,我才能反败取胜。要处在于:当一引出对方空隙就要跟进,好象风一样说有就有。但是即便得机得势,也只宜攻进七分地界,就要迅速停止,这是遵循兵法学说,防止后面敌人侵袭。所以一旦发动攻势,自己的前后左右都要留心照应。

 

原文:进步莫直,不直不遂。足随手运,圆转如神。忽上忽下,或顺或逆。日光普照,不落边际。

白话译文:进步不要直行,直行不便于转换还容易受到攻击;不直行对方的意图就不易得逞。足下能够做到轻灵,自然可随手一致运行,达到圆通无碍。当然也可以忽然上下,无论顺逆的方向都可以随意运动。总之能轻则圆,能圆自通,好象正午的太阳普照万方,毫无边际,这也可以指心神意气的运行,没有迹象。

 

原文:我进击人,令其不防。彼若能防,必非妙方。大将临敌,无处不慎。任他围绕,一齐并进。斩将骞旗,霸王之真。

白话译文:我要进击别人,一定要让他不能防,他若是能够防守住,就说明我做的不够完善。要象大将军上阵,处处谨慎留心。就不会怕人多围绕齐来进攻。战场应对应当具有王者的精神气势。

 

原文:太极至理,一言难尽。阴阳变化,存乎其人,稍涉虚伪,妙理难寻。

白话译文:太极大道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极细微的显现。都是至理真言,一句话怎能说的清楚呢?但阴阳的变化是因为人的存在运动而产生的,所以在行动中如果稍有虚伪的意思掺入进来,则真正的法理就再难找到了。

 

附文:太极拳五言权谱

 

太和元气足,精神百倍增,临阵忌先进,静以待彼攻。如有不得已,持中浅带轻。心静待神动,坚我堡垒功。神定阵势浩,心平旗自整,此言备无患,随彼来偷营。一引有一进,奇正自相生,佯输诈败势,反败得成功。一引即须进,旋转势如风。七分进势后,务要疾速停。用兵多诡道,严防彼后侵,前后及左右,亦要留心中。进步切莫直,不直自无虞,足轻能随手,体圆转如神,上下或顺逆,自然随心意。如日照大地,普照无边际,我欲进击人,务令其不备,彼若能防备,在我非妙法。大将临敌慎,仔细研奇正,任彼环围侵,一展霸王功。太极真法理,言语不能尽,阴阳变化处,存乎其人间,涉虚或有伪,大道难流传。

第四篇 太极拳经论

原文:自古混沌之后,一划初开一阴阳而已,天地此阴阳,万物亦此阴阳。

白话译文:自太古时代混沌开辟,产生了一阴一阳。天地因为遵循这个阴阳而得永为天地,世上万物也都依这个阴阳而得以孕育生存。

 

原文:惟圣人能保此阴阳,以理御气以气行理,施之于人伦日用之间,以至仰不愧天,俯不怍人,而为天地之至人。

白话译文:惟有智慧的圣人能够抱元守一静护保守这个阴阳,并依据阴阳生化万物的哲理,把握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以此正气推行阴阳变化的大道法理,而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使人生在世:上不辜负天地生养的大德,下不抱愧于他人,而都能够成为天地间有大智慧的圣人。

 

原文:耍手亦是以理为主,以气行之,其用功与圣贤同。

白话译文:练习太极拳也是以符合阴阳变化的道理为主宰,培养真气运行周身,用以证明法理的完备。所用的功夫和圣贤是相同的。

 

原文:但圣贤所行者全体,此不过全体中之一端耳,乌足贵。

白话译文:但是圣贤执行的是天地大道的完整功用,而练习拳术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点开头,还不足以为珍贵。

 

原文:虽然,由一端以恒其功,亦未始不可以即一端而窥其全体。所以平素要得以敬为主,临场更得恭敬。

白话译文:虽然是这样,但只要在这一点上持之以恒精进用功,也未必不能够由局部进而窥透大道的整体。因为大道中蕴含着无限生机,所以平常就得常怀敬意,下场行功时更要心中恭敬,才有可能汲取天地间的生机来滋养已身。

 

原文:平素要先养气,临场更要顺气而行,勿使有惰气参,勿使有逆气横。

白话译文: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养气,行功时更要顺气行拳。勤下功夫,不要使身体内产生惰气,放松运行不要让因用力而产生的逆转气体横隔体内。

 

原文:至于用力之久,一旦机趣横生,妙理悉现,万殊一本,豁然贯通焉,不亦快哉?

白话译文:正确行功持久后,有一天会突然明白体会到了拳道中的机理情趣,天地生机的缘由妙理一齐涌现,这是万事万物返朴归真还原为一的道理,也是行动者功成理贯的现象。由此可谓已进入大道正途,已身已融入天地之间,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原文: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即期成,其如孔子所谓先难后获何?

白话译文:现在学拳练功的人,还没有用功就想预期效果,稍微下点功夫就想得到功成,其实是没有理解孔子的训诫:先难后获—只有先经过苦难,才能得到结果。

 

原文:问功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谓:必有事焉: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而后可。

白话译文:有问功夫应用时应持怎样的心态?应该如先贤孟子说的那样:只要是学习,就要正心诚意,只管循规蹈矩就行。

 

原文: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

白话译文:学理不明白就要延请明理的老师,道路不清楚就要访问良朋益友。但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要象天体运行那样,天天不懈努力行功,奋进不止,时间久了,功夫就到了。

 

原文:问得几时,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候,可以观矣!抑至九年之后,自然欲罢不能,蒸蒸日上,终身无住足之地矣!

白话译文:有问这个时间得多长呢?可以这样说:要得到进入门户境界的灵悟,约要三年,若要功夫上身则需九年。练到九年之后,功夫就很可观了,而且再想不练则身体本身也停不下来,因为身体的行动已达自然运行的境界,至到尽此一生,也不会有停止不练的时候。

 

原文:神手复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易勉诸。

白话译文:这种说法即便是前辈的老师在世,也不容易改变,心浮气燥的学人应该据此而勉励自己。(心浮气燥的学人是否能从中得到什么呢?) 

 

第五篇 太极拳权论

 

 

原文:天地一大运动也。日月星辰垂象于天,雷雨风云施泽于地。以及春夏秋冬递运不已,一昼一夜、循环无穷者,此天地之大运动也。

白话译文:天地之间的运动是最大的运动了,象太阳、月亮、星辰轮流的出现在天上,雷电、风雨倾施在地下,还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流转不尽,一昼一夜循环不绝,都是没有穷尽的,这就是天地间的大运动啊。

 

原文:圣人一大运动也:区划井田以养民生,兴立学校以全民性,以及水旱盗贼。治理有方,鳏寡孤独,补助有法,此圣人之大运动也。

白话译文:上古 的圣人也行有大运动:他们区分规划田地种植食物,用以百姓的生存;设立学校,使百姓得到教育;不论是水灾、旱灾、强盗,都有治理的方法,对无依无靠者也有帮补资助的做法,使国泰民安,这是上古圣人所行的大运动。

 

原文:至于人于一身,独无运动乎?秉天地元气以生万物,皆备于我;得圣人教化以立人,人各保其天,因而以阴阳五行得于有生之初者。为一身运动之本。

白话译文:但是普通人的这个身体,难道就没有运动吗?其实,万物由于秉受了天地元气才得以生育的这个自然道理,完全的因为人的存在而都具备在人的身上。人若能得到圣人的教育而得到立人的根本,又能各自保养自己的元气,也就是依据阴阳五行的变化及其生生不已的真理,再赋予人从最初的开始那一点精神,通过各种法理使之得到滋养 ,这当是人的一身运动的根本吧。

 

原文:于是苦心志,劳筋骨,使动静相生,阖闢互见,以至进退存亡,极穷其变化,此吾身自有之运动也。

白话译文:凡人若能甘苦心志,劳动筋骨体会动静相生感受开合的道理,进而在进退中察知自身存亡的契机,穷研深究其间的变化,这是人本身能够产生的运动。

 

原文:向使海内同胞,人人简练揣摩不惰躬修,万象森烈,显呈法象。又能平心静气,涵养功夫,令太极本体心领神会,豁然贯通,将见理明法备,受益无穷。

白话译文:如果能使四海同胞,人人都能学习太极拳,并能悉心揣摩拳学理义,勤下身肢功夫,使变化万千的拳法理要,呈现在体。又可平心静气,培元固本涵养内在的心神意气功夫,能够心领神会太极的本体奥义,即身知体悟阴阳变化,而达到贯通法理的境界,所谓理明法备,则人身自然受益无穷。

 

原文:在我则精神强健,可久天年,在国则盗寇荡除可守疆域。内外实用,两不蹈空。熙熙皓皓,永庆升平,岂不快哉?

白话译文:在人自身则精神强健,在内可以得到延年益寿的功效,对外可为国家扫荡强盗,守卫边疆,所谓内外都有实用。使天下百姓生活在热闹明亮的世界上,永远欢庆不断的和平,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原文:运动之为用,大矣哉!虽然,犹有进。盖有行之运动,未若无形运动之为愈。无形之运动犹不若不运动自运动者之为神。运动至此,亦神乎运动矣!

白话译文:所以说,运动的功效,真是伟大啊!虽然是这样,还是可以再进步的。因为本着大道无为的原则,有肢体形式运动的运动效果没有无形体运动的功效好。没有形体迹象的运动又不如肢体自身不求运动。而神意自然会让肢体产生运动的运动更加神妙!运动到了这个程度,可说是到了神而明之自然而然的境界了。

 

原文:则其运动之功既与圣人同体。又与天地合德,浑浑穆穆,全泯迹象。亦以吾身还吾心之太极焉已之耳。亦即以吾心之太极还太极之太极焉已耳。岂复别有作用哉!

白话译文:人体的运动功效既然和圣人相同又有和合于天地生养万物的大德真理,呈现的浑元无间,严整肃穆又毫无迹象可寻找其所以然。这即是通过人身体的运动而相证人心中的太极理念而已。也即是以我心中所识的太极原理验证于天地间的太极法象本义,求一人合于自然而已,难道还会有别的用处吗?

 

原文:妙矣哉!太极之为太极也。神矣哉!太极之为太极也。愚妄以臆见,聊书数语以冠其端,殊令万家之一笑云。

白话译文:真是妙啊!太极所以为太极的真理。真是神啊。太极所以为太极的真义。愚人(作者自称)狂妄的把自己的一得之见,简单的归结成这几句话,写在这本书的前面,浅见拙识,不过是惹真正的行家笑话而已。

   

第六篇 太极拳名义说

 

原文: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为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

白话译文:拳术以太极命名的原因,应该是古时候必定有深明太极哲理的贤者,根据人体上下前后左右的生理状态,通过使手足旋转的运动形式,来探索太极大道所蕴含的奥妙,设立名义定为规矩。可以说这种义理很是精确,遵循的方法也极为严谨。

原文:后之人事不师古,不流于狂亡,即涉于偏倚,而求一不刚不柔,至当却好者以与太极之理相吻合,盖亦戛戛乎其难矣

白话译文:但是后来学习拳术的人,不遵依古传的师训,不是狂妄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正宗真传”,就是片面的追求与自然常规不相符合的东西,已偏离了自然大道正途。所以说现在想找到一个能够作到刚柔相济无过与不及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都能持正不偏,刚好能和太极大道哲理相符的学者,就非常难了。

原文:然吾思古之神圣,能发明太极之理者,莫如包羲氏,夏后氏,河图洛书有明证也。

白话译文:不过我想古时候能够发现并阐明太极道理的圣贤,只有羲皇和禹王因为在他们治理天下的时候,出现了昭示大道本原的河图和洛书,就是明确的证据。

原文:惜乎予学识浅,未能窥其蕴奥。且其书最精深又不易阐发。于河图洛书未能道破一语。而特于羲经所著阴阳错综六爻变化与神禹所得之五行相生相克者,引以为佐证。其泛滥肤浅,亦不过古人之糟粕已耳。

白话译文:可惜我的学问知识太浅,不能详尽察知河图洛书所蕴含的奥妙,况且古书中所藏自然大道,往往与日常生活中表现的不一样,很难阐述明白,所以我在讲述拳学义理时,对于河图洛书还无法说明白其中的一句话。只能从羲皇和禹王根据河图洛书所载而演绎出的阴阳八卦六爻的错综变化及相生相克的五行原理,引源导流,作为辅助的证明来说明拳道的理义,其实是很肤浅的,不过是得到了古代圣贤的糟粕而已。

原文:杂乱无章,随意采择,于图书生生大数之序毫不相似,况其内之精华者乎?虽然,亦不必泥。古人笔墨原非为拳所设,其包括宏富。亦若为拳而设。随意拾取,无不相宜。此亦足见太极之理,精妙活泼而令万事万物,各适其宜用之者,无不各如其意以偿之。

白话译文:而且叙述的杂乱,毫无章法。因为是随意拾取讲述,也和河图洛书中排列顺序不相同,更不用说内在的精华真义了。虽然这样,也不必太拘泥于这一点。我看古圣的著述并不是专门为后世学拳的人明白拳理而写的,但因为她的包罗万象的法则,也好象是为学拳而设置的,随便抽取片言只语,都和拳学功法无有不相适宜的地方。由此可见太极阴阳变化的法理:精义玄妙,生机活泼。可以让万事万物都能从中得到适用的营养,得到各自的需要。

原文:事虽纤细理无惑疑。任天下纷纭繁颐,万殊皆归于一本,妙何如也。

白话译文:以拳学功法来体悟修证自然法理行事时虽然要从细微处深研,但行动的法理却不能在行动中产生疑问,才能达到任由,万事万物变化万千,我自守我一点灵机,静待所有的一切都归于自然变化的浑元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

 

原文:后之人,苟能于古人之糟粕,即其委而求其源,未始无补于身心。

白话译文:后来的人若能够从古代圣贤的遗教中稍稍留心,即便是一些极浅薄的意思,随之而深入探究,未必不会有益身心的。

原文:命名之学,虽曰拳为小道而太极之大道存焉?况其用最广,运动者宜留心焉。深玩细思,久之自有得也。拳之已益人,岂浅鲜哉!

白话译文:命名的学问,对于拳学道理来说,是个小小的理法,但太极大道义理就存在于这小小的法理之中。何况太极拳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所有形体运动者都可以留心参考,只要能够深研细究,必然会有心身的收获。太极拳的有益人身,决不是浅薄和稀少的。 

 

第七篇 太极拳推原解

 

原文: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极阴阳之气(言气而理在其中)蕴酿而生,天地固此理(言理而气在其中)三教归一亦此理,即宇宙之万事万物,又何莫非此理?况拳之一艺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理?此拳之所以以太极名也。

白话译文:人类敬事如同父母的天地,都是太极阴阳二气蕴育变化而产生的,天与地依据阴阳化育万物也是这个道理。儒释道三教修真功法不尽相同,而最终走到一条路上也是因为这个道理相同。其实宇宙间所有的事物,哪一个不是依据阴阳变化而存在的?拳术不过是其中一种技艺,难道会在这个道理外又遵循一种学说?这是拳术之所以用太极为名的道理。

原文: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

白话译文:拳的意为权。权在《书》中为秤锤。是秤量物体轻重的工具以权喻拳,即能权衡物体的意思。

原文: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

白话译文:但拳学应用的法理原本于太极的阴阳变化,形式不外乎两手的虚实表现。不过人的一身到处都具有太极阴阳变化的特性能力,就是说浑身上下都能是拳,不应该仅以一双手的变化,就认为太极拳不过是这样的。

原文:其枢纽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能静,自保虚灵。

白话译文:拳学体用的主宰在心。心神恭敬则不逾越规矩,心意安静则和融一切。能够长久的保持敬和静的状态和境界,则我精神肢体可长在虚灵之感觉中得到颐养。

原文:天君有宰,百骸听命。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百会中极,一体管健。

白话译文:心有所思,四肢百节都要听从命令。有形的运动生发阳气,无形的运动生发阴气,动静之间能够体现阳尽自然阴生,阴尽自然阳生的自然生机后,则清浊之气也会随其自然行清升浊降的运动。清气上升滋养身心,浊气下降排除体外,头顶的百会穴和脐下的中极穴是保持阴阳调和而能立身中正的关键。

原文: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手眼为活,不可妄动。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白话译文:开始用功时,要先求得身手的运动能够符合于心意的要求。才能使意气的流行不因为肢体关节的阻碍而不能成为一气贯穿。手眼虽要求灵活,肢体却不能妄动。神舒体静的中气贯穿,自然能表现出超众的气势。

原文:直养无害,充塞天地。配义与道,端由集义。浑灏流行,自然一气。

白话译文:元气的培养以直顺为畅,才能使贯满于天门(百会)地户(会阴)间。符合大道的理义,还要从义理上探求本体:当元气可以在体内浑浑灏灏、自在通畅时就达到了一气贯串的境界。

 

原文:轻如扬花,坚比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进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

白话译文:这时肢体的形象就象春风扬起的花朵一样轻,又能象钢铁岩石一样坚硬。可以和老虎比威猛的气势,可以和鹰鹞比运动的速度。运动起来犹如流水一样无心自在,静止时好象大山屹立。突然进身时的速度之快速让旁人来不及知道,突然退后时,旁人也说不清快的速度。

原文:理精法密,条理缕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而退藏于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变化犹龙,人莫能测,运用在心,此是真诀。

白话译文:太极拳术道理精严,功法谨密,举动之间条理分明,神意展放可弥漫天地六合之间,收心静意,又归于无形迹处寻找。无论大到漫无边际,小至微不足分,只有贯穿了上下的中和元气可以随意往来。大凡心意想到的地方就要全神贯注,而具体的变化则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能知道他的所以然—运用主宰于心就是真正的密诀。.

原文: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以修身,外以制敌。临时制宜,只因素裕。

白话译文:当然在体用中还要保持身法在动静中的中正不偏,劲意的过份运用及不够地界处都不能够出现,才能得到在内能得修身养性的功效,在外可以制服强敌。随时能做到临机应变的原因是平素积累功夫多有富裕。

原文:不即不离,不沾不脱。接骨斗笋,细心揣摩,真积力久,升堂入室。

白话译文:让人觉得我不想跟紧他,可又不离开他,又想离开他却又跟着他,这是懂劲后的功夫境地,关键要在与敌肌肤相触点上细心探寻其中的细微变化,真正下功夫揣摩久了,自然可达升堂入室,证悟玄机的地步。 

   

第八篇 太极拳著解

 

原文:人之一身,心为主而宰乎肉。心者谓之道心即理心也。然理中能运动者谓之气,其气即阴阳五行也。然气非理无以宰,而理非气无以行,故理与气不相离而相附,此太极根无极者然也。

白话译文:人的身体是由心意操纵肢体的行动。这个心指的是合乎太极阴阳变化原理的明道知理心。然而可依理运动的是气,就是阴阳变化五行相生而生育万物的机理。但气没有理就没有主意,理离开气又难以流行,所以理和气相互附合而不离分,就是浑沌时的无极状态,太极就蕴含在其中。这也是太极法理根本于浑沌无极的原本意思。

原文:天之生人,即以此理此气生于心,必待其稍有知识。而理气在人心者,浑然无迹象。然心之中或由内发,或有外感,而意思生也。

白话译文:上天生育人类,就是以这个意思,赋予心中,必须等待心理自然生有知识。然而理和气在人心中,原是一片浑沌状态,静蕴日久心中或内里生发,或因外感某种意思的变化,理和气的意思 ,才渐渐的出生。

原文:当其未生浑浑混混一无所有。及其将生其意微乎其微,而阴阳之理存乎其中。顺其自然之机,即心拘形。仍在人心之中即中庸所谓:未发也。

白话译文:这个意思没有生时,是浑沌一片一无所有。等到快要生的时候—这个生意极细小,但是阴阳变化的道理已经存在于这个极微细的意思中了。这时的一切则顺应自然变化的契机,随当时心中的意思化育,构造出一个形式来,仍在人心中还没有在外显现—这即是《中庸》上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的意思。

原文:及其将发而心中所构之形呈之于外,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偏或正,全体身法,无不具备。

白话译文:当理气在心中构成的形意,随自然机变成熟,表现在外面的运动。则无论周身上下左右前后偏正等由局部到整体,没有不具备的。

原文:当其未发构形之时,看其意,像何形即以何物命名,亦随意拾取,初无成心,是时即形命名之为著。

白话译文:还在构绘形意的开始,觉得这个形状类似什么,就以什么命名。也是随意由心、自然而然,并没有抱有一定的预期要成的心思。这时依据形状命名后,这个理气的意思所生发的形体运动就称之为著。

原文:而每著之中五官百骸,顺其自然之势,而阴阳之气运乎其中,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此即太极拳之本然。

白话译文:然而每著的运动、四肢百骸五官都要仍旧顺遂自然运动变化形势的要求,能让阴阳相生的五行变化气机畅通形体即每著中间,就是常说的动要生阳,静要生阴。动静怎样才能产生阴阳呢?某处形动时,另某处必有无形的静意,与此时的动形、形成表里虚实等,也是互为根本的意思,因为阴阳都不能单独存在。有阴才有阳,有阳即有阴。所以日常也说“阴中有阳生,阳中有阴生”,阴阳生生不已,这就是太极拳的本来义理所原始的表现。

原文:如以每著之中必指其何者为阴,何者为阳,何者为阴中之阳,何者为阳中之阴,此言大滞,言之不胜其言。即能言亦不无遗漏。

白话译文:如果要在每一著势的运行中间详尽的指出哪 一动静处为阴,为阳,哪一动静处是阴中的阳,或阳中的阴,则恐怕因为言语太多而给学者造成心意或肢体运行的阻滞,何况说也说不完全,因为自然的法则是要求心身领会的。

原文:是在学者细心揣摩,日久自悟。前贤云“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举一反三,在学之者不可执泥,亦不可偏扭。

白话译文:这在于学者只需能持之以恒用功练习,细心揣摩,自己就可以领悟到。前辈的贤者曾经说过:能够教会人知道规矩,教不会人巧妙的技艺。太极拳道理蕴含丰富,虽然有一定的常规,但在具体的实行中仍然可以举一反三的深入发明其神意中的神意。所以学拳的人既不可执着于常规至食古不化,也不能摒弃理义行偏执妄。

 

附文:七言俚语二首

 

其一:

掤履挤捺须认真,引进落空任人侵,周身相随敌难近,四两化动八千斤。

 

白话译文:掤履挤捺在体为功法,在用为技法,在形为不意。若能正确的练习。可以在形势上自然的起到立身中正后的自然形体框架支撑。所以要认真行功。引进在人也在我,落空也是一样的。我能立身中正,自然不惧敌人侵袭。敌引我进也可使敌落空跌出,是敌引的意思落空;敌引我而我妄进又失中正身形则我跌出是我进的身势落空。所以说,引进落空时时都在都可以施,要在能否作到无论动静都能立身中正,支撑八面。周身相随指的是我全身上下,无论内外左右,形体神意,只在某处一动,即是全体都在动,而局部反而不觉其动。这是肢体和心意有机结合而趋于自然运动的境界。人视我肢体毫无形动,但接触某处之后,亦不见哪一处在动,而他的无论肢体及心意都会觉到我确在运动,这种运动又无始无终,完全因人来意,随势而动,所以也察不清意图(原来没有意图),无法攻击。这是周身相随敌难近的意思。四两拨动八千斤是一种理念 。也是功夫的境界。小力可以破坏大力,在太极拳使用中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小力是依据太极阴阳变化而产生运使的,在运使中仍然可以据情变化,大力均本强硬气力产生,遇强则折遇弱则显,没有刚柔两性,所以遇柔则即被连随,终至于无用武之地。这是理念。小力成为功夫,不在于力小,而在于意小,甚至无意,诚思:若身手上无任何意思与力气,谁能找你的麻烦?即是拳经中: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妙手空空之境。妙手空空是说:技艺绝高的人一向被称为神手或妙手等等,他们所表现的功夫即能空掉一切来意或技巧招数包含功力在内,而并非只有手上是空无一物的意思。

 

其二:

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肋并当心。下部两臁合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

白话译文:这些部位都是人体的薄弱及要害所在。既不能被人所攻击,也不可轻易攻击人。在行功练拳的过程中,就要保养守护这些部位,增强它们的各种体用功能,才能有备无患。这当是陈公当初的本意吧。

  

第九篇:周身大要论

                                           身

原文:拳之一艺,虽是小道,然未尝不可即以小以见大。故上场之时,不可视为儿戏。而此身必以端正为本。身一端正则作事无不端正矣。大体不可跛倚倒塌。况此艺全是以心运手,以手领肘,以肘领身。手虽领身,而身有身之本位。论体则身领乎手,论耍手则以手领身。

白话译文:太极拳这种技艺,虽然在人的生活中只占一小部分,但也可以在小的地方表现出一个人固有的品德。所以上场练习的时候,要认真对待。首先自己的身体必须要端正,身体端正了。练拳行功就比较容易达到要求,起码在大的方面没有东倒西歪的现象。何况太极拳的运动都是心意指挥手领肘动。肘又领起身行。使肢体连贯。更要身端体正才能做到有主有从,宾主分明,也就是说手虽然领导身行,而身体仍然还要保守自己中正的本来位置。从体用的要求上说,是身要带领手动,而从外形的表现是以手引领身体运行。

原文:身虽有时歪斜,而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能循规蹈矩,不妄生枝节,自然合拍。合拍则庶乎近矣!

白话译文:不过身体有时间也有不正歪斜的时候,那也是依据运动要求而产生的变化,而且歪斜中间也不应该失去固有的中正。属一时的权宜,不必要执着也就是不要一定守端正的规矩,而不能通融机变。总的来说,身体要保守端正的规矩,不胡乱的傍生枝节,自然在动静间可以相合于规矩要求。合乎要求可以说已快接近大道法理了。                        心

原文:天地间人为万物之灵,而心又为五官百骸之灵。故心为一身之主,心一动而五官百骸皆听命焉。

白话译文:在天地万物之间,人是最具有灵性的。人心又是人身体中最有灵性的器官,所以说心是人身体的主人。心动则身体各处无论五官或四肢百骸都会来听从命令。

 

原文:官骸不循规矩者,非官骸之过,实心之过也。孟子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惟心之谓。

白话译文:因为这个道理,身体各处如果有不合乎规矩要求的运动,就不是身体官骸的过失,而是心的过错—因为心领导指引没有正确。孟子曾说过:出门回家都不守时,也不知道家在哪里,就是说的放逸的心,也指的是心的特性。

原文:又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可见人之有心但视其操与不操耳。能操则心神内敛,故足重手恭头直目肃凡一切行动,无不皆在个中;不操则心外驰故视不见听不闻,食亦不知其味。凡一切行为无不皆在个处。

白话译文:如果一人虽然听信自己的心,认为会有鸿鹄快要过来,这只能说明人的有心,要有所运动还要看此心行动与否。如果能行动,那么就会使心的神意收敛在体内,自然会表现出:脚步的移动稳重,手的运动也因为合乎规矩而呈现恭正,头部也庄重正直,目不斜视,所有一切身体的运动,都在那个心的意境之中。若不能有行动,那么此心就放逸在外,看见也如同没有看见,听到也没有听到,吃东西也不知道味道。所有一切举止都在那个心的意境之外。

原文:况打拳一道,由来口授居多,著述甚少。盖由义理则经史备载,子集流传, 不必再赘;但打拳之势,人皆不知,皆由太极而发其外面之形迹与里面之精义。

白话译文:练习太极拳向来是言传 口授的占多,写成文字描述的极少。这是因为拳学义理都早已记载在历代的文献著作中,不需要再多余的描述。但是练拳行功的姿势。世上都不知道其实都是由太极阴阳蕴育生发出肢体的形迹运动及内在的心意精神之变化。

原文:往往视为拳势是拳势。理路是理路,是不能合到一处。是皆不知由理而发之于势。故也不知运势者:气也。而所以运势者,理也。其开合擒纵,无可加损,无可移易。动合自然。是皆天理之应然而然也。

白话译文:世人往往认为练拳时的姿势就是姿势,拳理是拳理,是不能合到一块的。这是不知道拳理能够决定姿势的道理—也就是说拳理就是那个心,所以也不知道姿势所以能够运行,全是因为气的生发。而之所以能够以气的生发来运动姿势,又全在于理。理运气生势成后,任何一动或一静,都不可以添加或去掉,也不能错位变动,这是因为所有的动势都能合乎自然变化的规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原文:苟细揣摩,如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则由浅入深不躐等而进,不中道而止。以我之智力,穷道之旨归,壹志凝神,精进不已,层累曲折,胥致其极。虽高远之境,莫非眼前。中庸之境,是在操心。

白话译文:如果能够仔细思考,继续深究苦行,譬如行到了自然能够得到。站得高了自然觉得与卑下的区别道理一样,渐渐由浅浅的外境进入深切的内意,依次第顺序进学,不顿止在行进的道路上。运我自身的智慧,穷究大道本体。发心誓志,一意修行。所有道路中的艰难困苦,曲折险阻,都能一一经过。到那时,无论再高远的功夫境界,自然俱在眼前。〈中庸〉所教的境界,就是操持本心。使身心的形神合一,运动归于自然,则是太极拳“道”的理念。                               意

原文: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发,谓之意,其一念之发,如作文写字下笔带意之意。意于何见,于手见之。此言意之发于外也。意发于心,传 于手,极有意致,极有神情。

白话译文:意是人心的意思,心中有所感发出来就是意。当有一念 生发时,好比作文章写字时举笔落在纸上带有文意或字意的意思,意思想在哪里,就在手上见到哪个意思。这是说的意的生发显于外。意虽然发于心,但传显于手,极有意趣而导致极有神情。

原文:心之所发者正则手之所形者亦正。心之所发者偏则手之所形者亦偏。

白话译文:心中发出的意是正的,则手上能表现的形状也会正,心中发出的意偏,那手中表现的形自然也偏。

原文:如人平心静气则手法身法自然端正。如人或急切慌张,或怠慢舒缓,则手之所形莫不侧倚。必也躁释矜平,而后官骸所形自然中规中矩,实理贯注于其间,自无冗杂间架。

白话译文:如果人能平心静气生发意思,则无论身法,手法都能够自然端正。如果此刻匆忙慌张,或是漫不经心,那么这时手上能表现的外形都不会有中正不偏的。所以必须要使浮躁火气宽释,骄矜傲气平复,才能使五官百骸所表现的形式自然合于规矩。其实的理义贯注形体中间,就不会出现繁杂的形架。

原文:即有时身法偏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缠绵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于硬派。

白话译文:即使偶尔也有偏斜的身法出现,此属于中正后的意境要求,以形偏来求得神意的中正—这是其中的真理本意。真理存在于本体则运动意趣温柔缠绵,其情盎然。不同于用力行功的具强硬特点的拳派。

原文:此其意一则由理而发一则由气而炼。若硬手纯是炼气,气炼成亦能打死人。但较之于理 究竟低耳。故吾之意可知,彼之意可想。学者所当留心体会以审其意之所发。

白话译文:行功真意,一路遵循太极阴阳变化的法理而发明运动,一路专蓄炼一口刚猛神气与手足的强度相合即炼气功夫,炼成了也能打死人,但是相比较,于遵循大道理法所得到的,还是低了级别。意的生发既然导致结果不同,而且自己的意可知道,身外的意及意境也可以想象,所以说学拳的人应当刻刻留心体会,以便能感应意的生发及其意思的偏正对错。

                                       志

原文:心之所志之谓之志。凡人贵立志,不立志则一事办不成,终身居人下矣!

白话译文:心的向往原欲决定称为志。凡人都应树立志向,不然生活就没有目标,做事没有长性又不固定,最终会一件事也办不成,一生只能屈居他人之下。

原文:如能立志则所有条理自始至终,层层折折,悉究底蕴,不敢懈惰。由勉然以造于浑然,所谓有志者事竞成!不然者败矣。人顾可不立志哉!

白话译文:如果能够立下志向,就能对志向有关的一切,分清条理,自始至终不管中间道路有多少曲折,也会毫不懈怠,勤于求索,从最初做事人为的勉强运动到功成时浑然一体的自然运转。虽然其间历尽艰辛,正说明了只有立志、有志则事情毕竟成功!不这样做的人只有失败。因此,凡是人岂可以不立志向吗?                                       恒

原文:天地之道一恒而已,惟其恒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何况一艺?

白话译文:天地的运行可以一个恒字概括。因为这永恒的运行,所以太阳和月亮能久远的照耀天地之间,四季万物的变化也能久远相成。上古的圣人长久以来遵循自然运动的永恒规律,周而复始化生万事万物成就于天下,何况拳学不过是一种技艺自也应该持之以恒。

原文:苟独殷殷勤勤,始终无懈。《书》曰:学贵有恒。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做巫医。可见人之用功惟恒最贵。

白话译文:假如能够殷勤用功,贯彻始终毫不松懈意志,决不至于无功而返。如禾苗长而不壮徒劳筋骨。作为五经之首的《尚书》记有“学(习)贵有恒(心、行)”的教言。先师孔子也曾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恒心,不能做治病的巫师。古时巫医极容易学,尚需具有恒心。可见凡人要用功夫能够有恒的可贵。

原文:志为功之始基,恒为功之究竟。能恒则成,不恒则败。志恒二字乃做事之要决,学者不可不知,尤当猛醒。

白话译文:立志是功夫的基础,有恒是成功的关键。能持之以恒就能成功,否则即失败。所以说志恒是做任何事情的要诀。不能不知道,要警觉啊。尤其是学太极拳的人。

原文:尝见人之用功:或作或辍不植将落,反怨师不教人。抑何不返躬自问其功何如哉!

白话译文:常见有学拳的人,今天炼习明天休息,功夫不成反过来怨老师不教密诀。其实,为什么不回头问问自己:都下了什么功夫呢?

                                       着

原文:自古圣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但文事有成书,经史子集无所不备。至于武备则略而不言。自黄帝尧舜以至唐宋元明,总戎机者,虽各著有兵书,然不过步法止齐耳。至打拳皆未之及。白话译文:古时候的圣人行事必然是文武并重,但是流传到现在的所有资料都是有关于文事的,关于武备的都是省略不说。自黄帝等先王治世直至到唐宋元明各代,一些指挥军队征战的将帅们,虽然也各自写有关于兵法的书,但那不过只能使大家的步法整齐而已,于拳法的练习都没有提到。

原文:拳之一艺不知始自何时俱未见有成书。历唐宋元明大清即间有书亦不过画图已耳。皆未详言其理以示阶级可升。且尝习此艺者经经失之于硬。

白话译文:拳术这种技艺,不知道最早从那个朝代开始有的,都没有见到相关的成书。唐宋元明到现在(清)即便有相关的书,也只不过尽是图画而已。也都不讲述拳理,好让人能明白可以沿着台阶。渐次上进。况且每见世上有练习拳术的,往往都是追求气力的强劲,所失之处就在于强硬。

原文:盖由尚气血不尚义理。义理不明势不至留于放僻邪侈而止。

白话译文:这是练拳术注重气血而不明白拳法理义的缘故。不明白拳学理义而持势逞刚猛的练习容易使人落入偏邪执见当中,无益人身心。

原文:我陈氏自山西迁温带有此艺。虽传有谱,亦第图画,义理亦未之及。

白话译文:我们陈氏一家自从山西迁移来温县,就带有拳学技法,虽然也有祖上传下的老拳谱,但也都是图谱,拳学理义也没有载记。

原文:愚无学识,功夫极浅,不敢妄议注谱。但为引蒙不得不聊举大意以示学者下手功夫。

白话译文:我(作者)素来没有学识,拳术功夫又浅,原来也不敢在祖传的拳术图谱上加注义理,但为了引导学拳的人都能从一开始就遵循正确法理练习,所以不得不简单的举明拳术本意,让初学者能够正确的入手学练。

原文:每一着必思手从何处起,何处过,至何处止。外面是何形象,里边是何劲气,要从心坎中细细过去。

白话译文:每一势的运动必须要思想:手从哪里开始起来,经过哪个地方,到哪里停止。外形应该是什么,内在的劲意气势应该是怎样的?这些意思都要在心坎上仔细的想过。

原文:此着之下与下着之上,夹缝中如何承上,如何起下。

白话译文:这一势与下一势中间,仍然要留意,怎样才能承接前势形势而起发后势的意思。

 

原文:必使血脉贯通,不至上下两着,看成两橛。

白话译文:必须要让身上的血气通畅,才不至于上下两势在运动中不能连通,甚至于别人把我身体也看成两截。

原文:始而一着自成一着,继而一气贯通,于千百着如一着矣!

白话译文:开始时当然也是一势就是一势运动,等到行功渐久,能够一气贯通时,千百势的运动也好象一势的运动一样。

原文:如懒插衣:右手从左腋前起端,手背朝上,手指从下斜行而上,先绕一小圈,中间手从神庭前过去,徐徐落下。胳膊只许展九分,手与肩平停止。手背似朝上,微向前合。

白话译文:比如懒插衣势:右手从左肩胸前开始使手背向上,手指自下,而向上斜行运动,还要先在左面前绕一个小圈,然后经过面前向右侧过去后,慢慢松落。右臂只能向右开展九分,手指与肩头同高时停住。右手背看上去,似乎是向上的样子。手又有向前合的意思。

原文:其手自始至终,行走大势为弓弯之意。上面如此运行,底下右足亦此意与手一齐运行。手行到地头然后足趾亦放得稳当。

白话译文:手的运动轨迹:大势是如弓弯的形状的意思。(意思为主,形象的曲直取决于意思的圆满与否)。手在上边这样运行,下边右脚的意思也和它一样,还要一齐运是所谓手脚齐进,或手脚相随的意思。手的运行到位脚趾自然也会放的很稳。

原文:手中内劲由心发起过右乳越中府、青灵穴,冲少海经灵道渡列缺至中冲、少冲、少商诸穴止。足是先落仆参过涌泉,至大敦隐白诸穴之上,且其内劲必由于骨之中,以充于肌肤之上,运至五指上而后止。

白话译文:手中内在的劲势意思从心中开始,向右过乳后经由中府(手太阴肺经及足太阴脾经所属)青灵,少海、灵道(手少阴心经所属)(少海同属手太阳小肠)诸穴再分达于列缺(手太阴肺经)。中指的中冲穴(手厥阴包络经属—端)小指的少冲穴(手少阴心经一端)大指内侧少商穴(手太阳肺经的一端)。足下是劲意先落到踝骨下的仆参穴(足太阳膀胱经属)。经过涌泉穴(足少阴肾经属)到足大趾的隐白穴(足太阴脾经属)大敦穴(足厥阴肝经属)。劲意在体内运行,必须深入着意在骨头中间,再渐渐行于肌肉皮肤之间,停在五指(手、足)上。

原文:顶劲提起,腰劲捺下,长强以下翻起来,裆劲落下,右手与左手合住,膝与裆与胸与小腹诸处无不合住。

白话译文:顶上的意思要领起(虚灵顶劲),腰中的意思要松下(气沉丹田)。长强穴(督脉属即人尾骨)下面的意思要向上翻转,裆的意思向下落到地下,左右手意思不但双手相合,还要与同侧脚合,及交叉相合,虚灵的意思与裆胸及小腹部其实就是全身前后左右内外要一齐合住。

原文:合也者:神气积聚而不使之散漫,非徒以空架闲着苟且了事。惟恭敬将事,则神气处处皆到,方不蹈空。下着单鞭大概与此着同。

白话译文:相合的功效在于可使神气积聚在体内(是神宜内敛的要求),而不使之散漫在外形肢体上,并不是只在意这个架子的形状而已。只有心怀恭敬,认真做事,神气才能处处行到,功夫才不致于空炼。下一势的单鞭(拳势名)运行的意思大致上和这一势运行的意思是相同的。

原文:大凡手动为阳,手静为阴,背则为阳,胸则为阴,亦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阴。某手当令,某手为阳,某手不当令,某手为阴。

白话译文:大体在运动中,身体手脚有动就是阳,不动就是阴;背后自然为阳,因为常见阳光的原因,胸前为阴,也是因为少见阳光的原因。也有阴中含有阳的,及阳中带有阴的,比如那只手在运动中为主,就是阳,那只手不为主就是阴。

原文:亦有一着也、先阳而后阴,一手也、外阴而内阳。一阴一阳必要以中锋劲运之。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气所谓浩然之气也。

白话译文:也有在一势中,先有阳动再有阴动,还有在一只手上同时表现出在里边的阳及在外边的阴。一阴一阳的运动及变化必须是以人体内的中气主宰而成。心中的意思不使有偏有倚靠,培养久了就会自然在中,也就是常说的能够贯通上下的浩然之气。

 

原文:理宰乎中而气行于外是也。浊气下降合住裆劲,下盘稳当,上盘亦灵动。千言万语,难形其妙,当场一演,人人可见可晓;落于纸笔,皆成糟粕,形于手足,亦成迹象。而更非迹象,无以显精神,犹之非糟粕无以写义理,是在善学者。孟子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其斯之谓欤?

白话译文:阴阳生发道理在我心中,而能使形体的意思在运动中表达出来。还要在使体内浊气能够下降,裆的意思合住则腰胯间虚虚灵灵,不但下肢稳健,上体也灵活。总之:说尽千言万语,也难以描述其中的玄妙。但如果当面演习则人人都能见到及明白这中间的真理正意。其实能写出来的,都是成为没有用的东西,手足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外在的形体。不过若没有这形体的运动则无法显示内在的精神,这和以没有用的文字来阐明拳法理义的意思是相同的,怎样区别对待一件事或物的两个方面 的表现及功用,并从中吸取营养,取决于善于学习的人。孟子说:能教给人做事的规矩,教不会人作事的技巧水平。这和教学拳道的意思一样啊。            理

原文:理者:天地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顺其性之自然,行其事之当然,合乎人心之同。

白话译文:理是天地运行的节律,有知识的,人行事的律仪准则。顺依本性的自然处,做这件事的当然的做法,还需和人心中的意思相同相合。这是自然大道理所谓理所的当然的意思。

原文:然而究乎天理之所以然,一开一合绝无勉然,一动一静恰合天然,此即吾道之粹然。

白话译文:能够研究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发养育等等和拳术运动相贯通,使身体和心意的运行比如一开一合纯属自然而然,一动一静的表现也恰到好处,好象天生就是这样,这就是太极拳道大道的精粹。                                       气

原文:何谓气?即天行健一个行字。天体至健,而所以行此健者,气也。不滞不息不乘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加以直养无害功夫,即是乾坤之正气,亦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

白话译文:天体因不停的运行而给人至为强健的感觉,能够使天体运行的就是气。行在身体中间不停滞无声息,不留连某处,不离开体外,不偏向那一侧,不倚靠哪一点的就是中气。中气培养(以顺直为宜)到能够充斥天地之间(贯通我身体上下)即是乾坤正气,也就孟子说的浩然之气—人的健身技击功用都是因为这个浩气的存在才具备的。

原文:一拂、气之自然,参以横气则生硬横中,势难圆转自如,一遇灵敏手段,自觉束手无策。欲进不能,欲退不敢,但听他人发落而已,纯何如也。所以不敢徒恃血气而并参之以横气。白话译文:随便一挥手虽然也是气的自然运动,但一用力就加入了横行之气导致体内中气横隔胸腹中间,心中意思不能畅现于肢体、形势难以自如的转动。若遇见身手灵敏的对手,必然会有束手缚脚的无所适从的感觉。想进也不能,要退又不敢,只有任人发落,迟钝级了。因此在练拳行功中千万不要逞恃血气的充足而横行逆运。

附:中气辨

原文:中气者中是中气是气,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以理言,气是天以阴阳五行之气化生万物。有形即有是气,是人所秉受于天本来之元气也。

白话译文:中气中间:中是中,气是气。中是行事没有偏倚,也没有行过以及行不到地的意思而讲出的道理。气是天地以阴阳五行的气机变化生育万物的意形。生有那种形体就有哪一种气。人的中气是来源于天赋是生而即有的元气。

原文:气不离乎理,理不离乎气;气非理无以立,理非气无以行,气与理两相需者也。

白话译文:在运动中,气和理是不离的;气的运行离不开理的导引,同样的道理;理则离不开气的运使,因此,气和理是互相需要对方的。

原文:理有其偏,气亦有其偏,理之偏私以参焉,气之偏横以行焉,惟两得其中,合而言之曰:中气。白话译文:但是理也有不正确的,气也有走偏的。理偏则私意私心就掺加进来了,气偏则横气流行,导致身意不能相合成为内外如一。只有理气都持正守中,形合为一体,上下通畅,运行不滞的,才可被称为中气。

 

原文:窃谓不可以言语形容者,中气耳。中气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即《易》所谓保合太和之元气也。气不离于理,言气而理自在其中。打拳以运气为主,然其中自有理以宰之。

白话译文:我个人的浅见认为中气是无法用语言形容明白的。(中气就是孟子说的浩然之气,也即是《易》经中说的太和元气)。因为气理不相离分,所以说气而理自然在于其中。同样的道理,练习太极拳就是以运通气脉为主,然而运动之中自然有理的导引存在。

原文:理之得中者更不易言,故但以气之附丽于形者,大略言之气之在体,无不充周,而其统率在心。心气一发能先听命者:肾中之志。心机一动,志则顺其心之所向,而五官百骸皆随之而往焉。且各有各体之精,而随各体所往之地而止也。此是一齐俱到,有分先后有不分先后,所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并行而不悖也。

白话译文:理能得到中间的位置,更不容易说清楚,只能拿气的附于形体之表现,大致说一点:气在人体内充满周身,但受心的统率。心中的意思一动,最先听命运动的是肾中的意思即志。心中的意思微一发动,志就会随心所向,其余肢体也都会随其去处而同行的。而且就象志是肾中的精,肢体各种都各自有自己的精意,都随肢体从心所向去的地方后停下,这是心意形体一起齐到的做法。当然也有分先后到的,也有不分先后到的,正如古话说的:小的德行不断,自然会促成大德的广行流布,虽然行路众多,各行其道,但都属于正道善德,即便是并行也不会有碍大道的正理。

原文:如单鞭一势起初心欲先合两手,即用倒转精合往。左足即收到右足边,而与右足合往。心欲展开,左手即用顺转精,右手即用倒转精;两大腿用精:左则顺右则倒。顶精即领,胸即含住,腰精即下。裆开足之后,有心无心之间,说合上下一齐合往。且官体之精,各随各经络运行,无纤细之或差。

白话译文:比如单鞭一势,开始起时心中的意思想要双手相合,即用倒转的意思合往,左脚收到右脚边意思与右脚相合;心意想要开展则左手的精意顺转,右手倒转;两大腿处的精意也是左顺右倒的运行转动。头顶的精意要向上领起,胸的精意要虚虚含往,腰上的精意,则向下行。等到裆部开的圆虚后,全体上下在或有心或无心中间,要合则一齐合住精神。还要使身体各处的精意,随其原属的脉络运行,要丝毫没有差错。

原文:心即大体,官骸即小体。德即大体小体中当然之理也。心机一动,百骸听命,非所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并行而不悖乎?此所谓中气流行一气贯通者,如此。

白话译文:心好比是大体,五官百骸各种好比是小体,德好比是大体小体所共遵行的本理;所以说大体一动小体无不随之。也和前边说的小德不断自然大德流布的道理本意是一样的。这就是中气流行的运动能达上下一气贯通的意思浅解

 

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辩

 

原文:中气与浩然之气稍异,与血气大不相同。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即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

白话译文:中气与孟子说的浩然之气稍有不同,与血气大不相同。中气是人体内的太和元气,也就是《中庸》上说的:持中不偏倚的平常道理,而运行的刚柔显于无形的正直气息。

原文:能用此气行于手,天下未有穷之者。如或有人穷之,非功夫未到十分火候即涉于偏倚。非人能穷我,我自穷之也。

白话译文:能够以这种气周行身心稍未的中间,从拳学体用上讲,那么天下就没有人能胜过此人了。如果有人能胜过此人,那么此人不是功夫没有到圆满无间,就是他在行功中心意形体涉及或流于失中执偏的地步。这不是人能胜过他。而是他自己破坏了自己的理。也即是说走偏就会导致失败。

原文:此气之贵得乎中!名之曰中气,非气之行于官骸之中之谓也。

白话译文:这种气的珍贵在于得中!其实名叫中气,并不是指气行运在身体官骸的中间;官骸的中间是当中的中,中气的中则是因时因地因情因势,无论肢体,心意怎样变化,中气则永远不偏不倚,也无过与不及。

原文:浩然之气者;大约涉于刚一边多。观孔子、孟子之气象可知:孔子言语极和平,孟子气象就带廉隅,即其自谓亦曰:至大至刚。吾故曰涉于刚一边居多。然要亦是秉受之元气。特稍涉于严厉。谓之为元气则可,谓之为太和元气似乎少逊耳。此所以与中气略有不同处。

白话译文:浩然之气,偏近于刚,这只要看孔孟先师的气象就可以知道。孔子说话教人,语气很平和,孟子就带有棱角,他自己也说自己的气要“至大至刚”,所以我说浩然正气刚的一面较多。但也是秉受天地父母而生的元气,不过是近于严厉了些。称为元气也可以,若称为太和元气好象还是差了一些。这是浩然之气与中气的略微不同处说明。

原文:耍拳者能以浩然之气行之,技亦过乎大半矣!再加涵养功夫则几乎中气矣!至于血气,乃血脉中流通之气,即拳家所谓横气也,全仗年轻、力气勇猛,而以不情不理凌压敌人,失败者多即间获胜。力气过大,偶然胜之;一遇行手,气虽大而亦败。苟能稍遵规矩,亦能打人,但能屈敌人之身,而不能服敌人之心。

白话译文:练习拳术的人,若能以浩然之气运行周身和拳术运动相与吻合,则功夫也算成功了一大半;若能继续添加涵养气血身心的功夫,几乎就可以算是中气了。至于血气,则是人身血脉中流通的气体,就是拳家所说的横气,练习者倚仗年轻气盛,往往不合以情理,仗势欺凌对手,但是对手往往又可以乘其间隙而获得胜利;其实持血气之勇的人,力气虽大也不过偶然才能取胜,一遇见行家,力气再大也要失败。这类练习的人如果稍微依照拳家成法练习,功成也能胜人,不过只能打败敌人的身体,不能使敌人心中服气。

原文: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极其危难,足下如在圆石上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服。以上所辨未知是否,以俟高明者指正。

白话译文:至于以中气行功,可以让对方想进而不敢进,要退又不敢退,浑身用不出力自觉非常危险艰难;脚下好象站在光滑的圆石上并不敢乱动,几乎是不动就感觉要跌倒。这个时候我虽然不打他,他心中自然服气。上边的辨义是否正确,希望有高明学问的行家指教扶正。                                        情

原文:理与气发于外者为情。人之交接往来则曰人情,文之抑扬顿挫则曰文情,打拳之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其间天机活泼极有情致。

白话译文:理和气由心中发出,意思显现在外的就是情。情到处都有:人与人礼仪交往叫人情,写文章写的意思抑扬顿挫叫文情。练拳时每一势运动中的想要向上行须先向下沉,想要往左运,须先向右行的法理与形象,不但深契老子“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大道义理,而且符合天地阴阳化生万物的自然规律,真正是天机活泼,非常有情趣。

 

原文:拳无情致如木偶人一般,死蛇塌地有何景致?又安能见其生龙活 虎,令观者:眼欲快睹,口中乐道,心中愿学?此拳之不可无情致也。

白话译文:练拳没有情的兴致意思,就跟 木头人一样,好象一条死蛇塌溜到地上,有什么意思?又怎能看到生龙活虎的一面,而可让观看的人;眼睛想要快快看到嘴里高兴提到,心里还想学到,这是练拳不能没有情趣的意思之道理所在。

原文:至于与人交手断不可看人情,一看人情则人以无情加我矣!乌乎可。

白话译文:至于上场和人交手比武,即万万不能看人情!一看人情就舍不得动手,而这正是对方想要的效果,即会把无情施到我身上,所以说人情决不能看!                          景

原文:一片神行之谓景。其开合收放。委宛曲折种种如画,是之谓景。景不离情,犹情之不离乎理,相连故也。心无妙趣,打拳亦打不出好景致。

白话译文:运动时神意和形体交融表现就是景。比如开合,收放等其中的曲折委宛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如画一样。景不离情,好比情的不离开理,离开理没有情,离开情也没有景。但是心中若没有美妙情趣,练拳也练不出好景致。

原文:问何以打出景致?始则遵乎规矩,继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在我打的天花乱坠,在人自然拍案惊奇。

白话译文:怎样打出好景致呢?开始遵循规矩,然后变化规矩,最终达到神通规矩。我若练拳行功,好象天花飞舞而下落,观者自然有惊奇而拍案的赞叹。

原文:里面有情,外面有景,直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处处则柳蝉花骄,着着则出山明水秀。游人触目兴怀,诗家心怡神畅,真好景致。拳景至此,可以观矣!

白话译文:在心里边思想有情,身外面自然表现有景,好象天气晴朗,和风细雨,或者又象是扬州三月烟花一片;真正是大块的文章,到处是柳绿花红,势势似山明水秀,足以使观看者触景生情,心旷神怡而致于流连忘返,真正好景致!练拳而能得到这种景界,很可观了。                                  神

原文:神者:精气发生于外而无难涩之弊之灵气也。天地间无论何物,精神足则神情自足。在人虽存乎官骸之中,实溢乎官骸之外。

白话译文:神是人体精意气机随运动而生发在外可以圆转无碍的一股近于自然活泼天机的灵气显现。天地中间不论什么物体,只要精神充足,自然神情满足。神虽然日常就存在人的官骸中间,其实只有当神行溢于官骸外边时,才会为人所知。

原文:大约心手眼俱到则有神,无神则死煞不活,不足动人。神之在人不止于眼,而要于眼则易见故。打拳之时眼不可斜视,必随手往还。

白话译文:大致上说:练拳时每一势运动手和眼齐到地界即为有神,反之则呆板不灵,河南土话叫“死筋”(不足以感动人)。神在人体的表现不止只有眼,但眼神容易看见,所以拿眼比拟。练拳的时候,眼不他顾,随手往还运动,即是守神生神的一种方法。

原文:如练懒插衣:眼随右手中指而行,懒擦衣手到眼亦到头。注于中指角上,不可他视。眼注于此则满身精神皆注于此。如此则懒擦衣全着俱有精神,神聚故也。

白话译文:比如练习懒擦衣这个势子,眼随右手中指一同运行,待懒擦衣意思到了,手也到,眼也同时到地头位置后注视中指一角,不能旁视。眼注视此处自然会使全身精意都向往此处,这样则懒擦衣整个势子可谓形备而神全非常有精神,这是因为全体的神积聚在一起的原故。

原文:打单鞭眼注于左手发端处,随住左手徐徐而行,至单鞭打完,眼即注于中指角上,不可妄动。

白话译文:练习单鞭势时眼从左手运动的开始点就随左手缓缓运行,等到单鞭势子练完至定式时,眼看定中指一角,不可以随便更动。

原文:打披身捶眼注于后脚尖。打肘底看拳及小擒打,眼注于肘底拳上。打斜行拗步右手在前眼着于右手。打抱头推山。两手虽俱在前,而以右手为主,眼虽并注而注于右手居多。

白话译文:练习披身捶势定势时,眼要注视后脚尖上。练习肘底看拳和小擒打势,要看肘下的拳头上。练习斜行拗步势,右手在前就看右手,左手在前看左手。练习抱头推山势,而手在定势时虽然都在前,但以右手为主。所以眼虽并视双手,意思于右手偏多。

 

原文:打指裆捶眼注于下。打下步跨虎眼注于上。打演手捶眼注于前。打回首捶眼注于后。大抵上下四傍,某处当令则眼神注于某处。此是大规矩。

白话译文:练习裆捶势,眼向下注视。练习下步跨虎,眼向上注视。练习演手捶,眼向前注视。练习回首捶,眼向后注视。大体上不论上下四周,身体哪处为主当先,眼神就随在此处。这是大的规矩。

原文:亦有神注于此而意反在于彼者,此正所谓大将军八面威风;必眼光四射而后威风八面,处处有神也。

白话译文:也有眼神在这里,意思在另一处的时候,但这正和大将军能够威风八面的道理是一样的:先有神光的四射,自然处处都有神气,必然是威风八面,余威不散的原因。

原文:打拳之道,本无此势,而创成此势,此即自无而有,何其神也!而况神乎其神!何莫非太极阴阳之所发而运者乎?拳至此已入室矣。动静缓急,运转随心,何患滞涩而无神情乎?

白话译文:拳术的道理:本来没有势子,因为神意的相通而创出势子,这是有生于无的大道哲理所当然,这也就是神的初生。通过练习而再显精神,也就是一个培养精神的意思,俗语所谓:神乎其神!怎样才能使精神更加精神?《易》曰天行健。又说:“君子终日乾乾”。天体强健,因为运动不已,则愈行愈健。有智慧的人终日不懈的努力用功,以使自身精神中气的生养符合太极阴阳变化规律。行功到这个地步已经得到道的真谛。一般来说:只要肢体能随心循规运转,自然不会流行不畅也不至于没有神情。                                        化

原文:化也者:化乎规矩者也。化之境有二:有造化,有神化。造言其终,化言其终。神化者:夫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也。

白话译文:化是化用规矩的意思。化的境界有造化和神化。造是指的开始,化说的最后,开始认真的从循规蹈矩到后来的非常熟练循规蹈矩,就是造化的境界。神化的境界就是先师孔子到七十岁时,能够随心所欲做任何事,而且都不会超出规矩,是非常自然而然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原文:打拳熟而又熟,无形迹可拟,如神龙变化捉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此,真神品矣!

白话译文:练拳到了非常熟练,能够使形体自然运动时,就已没有迹象,没有迹象,别人则捉摸不住,则如神龙变化莫测,而且随意有所运动,自然都成了成法准则,练到此地,真正神妙了。

原文:太极之理,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无始无终活盘托出。噫!观止矣!拳虽小道,所谓即小以见大者。盖以此拳,岂易言哉!

白话译文:太极阴阳变化的道理是:要变化也没有开始,生成了也没有形迹。没有开始也没有终止,这即是自然的变化规律。太极拳练习也和此理相同。拳理而合于自然大道,令人感叹!从小处用功而得以明了大道本源,这就是“即小而见大者”;太极拳学,岂是容易讲说的! 

 

    第十篇 太极拳用说 

 

原文:五行生克,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如两人交手敌以柔来者属阴,阴当以阳克之;属水,水当以火克之,此当然之理势也,人所易知者也。独至于拳则不然,运用纯是经中寓权,权不离经,何言乎尔?彼以柔来者,是先以柔精听我如何答应,而后乘机击我,我以刚就,是我正中其谋,愚莫甚也。

白话译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到处都存在,随时都有。比如两人交手,敌以轻柔的技法进攻,属阴,我可以刚猛属阳的技法克制他;攻势属水,我可以用属火的形势克制他。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事,人们也容易知道。但太极拳则不是这样,临场运用要在常规中权衡机变。什么意思呢?对方轻柔进来,是探听我会怎样对付我,我若没有权衡机变,见柔来即以刚对,正落入陷井,是非常愚蠢的事。

 

原文:问该如何应答?彼以柔法听我,我以柔法听彼。拳各有界,彼引我进,只可至我界边不可再进。再进则失势。如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以天生大勇者论之,非为常人说法也。即为大勇,亦为涉险。

白话译文:应该怎样应答对方的以柔相引呢?人以柔进是以肌肤相触处细听我心意肢体的反应,我也当以这种做法听他来意变化。敌我之间各有边界,彼引我,我只可以到我界边就不能再随彼进,再进必失势。有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应该奋进。不入老虎巢穴之中,怎能擒到老虎之子,这是相对天赋勇猛者说的,并非常人行事的理法。何况即具有神勇的人这样冒进也是涉足险境,不足以为师法。

 

原文:问该如何处置?如彼引吾前进未出吾界,即变为刚是彼惧我而变柔为刚,是不如我者也,我当以柔克之。半途之中生此变态。我仍是以柔道之引进落空者击之。

白话译文:那应该如何对待呢?如果彼引我向前还没有出我地界,彼已变柔为刚,是彼心中怕我,应是功夫不如我的,我就可以以柔克制他。若是中途有变化,我仍然是以柔意附听引彼使进,待对方意思落空,即为有隙,我当乘势变意进击。

 

原文:如彼引我已至我界,是时正宜窥彼之机势,视彼之形色,度彼之魄力,如有机可乘,吾即以柔者忽变而为刚击之,此之谓以刚克柔以火克水。如彼中途未变其柔,交界之际强为支架,亦宜击之。

白话译文:如果对方引我向前己到我的边界,这时正好可察敌机变,看他的形象气势,衬度他的魄力,如觉有机势我当即 以柔变刚攻击,这是前边所说的以刚克柔,以火克水的法理。如果他在中途虽然没有变动,但到了敌我交界处只能强作支撑,也适宜攻击。

 

原文:如彼引我至界,无隙可乘,彼之柔精如故,是劲敌也,对手也,不可与之相持。吾当退守看吾门户。先时我以柔进听之者,至此吾仍柔道听之,渐转而退,仍以柔道引之使进。彼若不进是智者也,彼若因我引而遽进。误以为怯,冒冒然或以柔来,或中途忽以柔变为刚来。我但稍底其手,徐徐引之使进,且令其不得不进,至不得势之时,彼之力尽矣,彼之智穷矣,彼之生机更迫促矣。是时我之柔者忽变而为刚,并不费多力,一转即克之矣。

白话译文:如果他引我进至敌我交界,我并没有可乘的机势,他的柔意仍然跟开始一样,那说明这是个强劲的敌人,真正的对手,不能和他相持。我应当退回,以看守门户为主。开始我随敌人引动,以柔向前听敌人的变化意思,到这时仍然要守中持柔,缓缓转动退回,同时也以柔劲引敌。他若不随我进就是聪明的行家,若因我一引就认为我是害怕才后退,立刻跟进。或称用柔劲轻进,到中途忽然变化刚猛疾速攻进。这时我只需稍微使自己的手势略为降低,使低于对方的手势,慢慢引敌深入我地界内,还要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而不得不向前进,一直到失势后才会发现错误,而这个时间他的劲势力量已行到尽头,无法再生变化,连安全返回的生机都很渺茫,我即刻忽然变柔成刚,不用费多少力气,劲意一转就是可以克敌制胜。

 

原文:是时岂不知孤军深入难以取胜;然当是时,悔之不及,进不敢进,进亦败,退不敢退,退亦败。即不进不退亦致于败。盖如士卒疲弊,辎重皆空,惟束手受缚,降服而已矣,何能为哉。击人之妙,全在于此,此之谓以柔克刚以火克水,仍是五行生克之道也。

白话译文:当时对手难道会不知孤军深入的危险?只不过到那时已追悔不及了。当时的情势是:进也不敢进,因为前进就是失败,退也不敢退,因为后退也要失败;即使不进不退仍然要败。好比是士兵在战场上忽然失去了所有的兵器杂物,在强敌环伺的形势下,只有束手就擒,还能做什么呢?太极拳胜人的妙处,尽在于这里,这说的是以柔克刚或者以火克水仍然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常规。

 

原文:天一生水,水外阴而内阳,外柔而内刚,属肾。其以柔进,如水之波流旋绕,不先尚其力,用其智也。地二生火,火外阳而内阴,外刚而内柔,在人属心。水火有形而无质。天二生木地四生金,则有形有质矣,天五生土。

白话译文:按《河图》所载,天一地二,自然之数也……天数一生成水。水性在外显阴柔在内具阳刚,在人身属肾。人运柔劲,即如同水的旋转绕流,不先逞勇力,是要发挥智慧。地数二生成火,火性在外显阳刚,在内具阳柔,在人身属心。水火都是有形而没有实质的。天数三生木与地数四生金,就都是有形有质的。天数五生土。

 

原文:水火势均者不相上下,言以胜水者,以火之多,于水者言之耳。彼以柔进,忽变而为刚者,是水之所生之木也。木阳质也,即水中之阳性,水与木本自一串,故柔变刚最易,以其形与质皆属阳也。上言以火克水,盖以水能生土,土能生金;火外明而内暗,阴性也。金阴所以之质也。木在人属肝,金在人属肺。天下能克木者惟金,金与火皆阴类也。所言以刚克柔者:是以火克水,以金克木也。

白话译文:水与火势均力平,说以火克水,仍是拿火多于水来说的。对方原来以柔劲进,忽变为刚的刚,就是水生的木。木是阳质,就是水中原具有阳性,因为受到滋养生成了质。水与木本来一体,所以变化最容易,就是说柔变刚,因为无论形、质都属阳。前边说以火克制水。是因为火能够生土,土又能生金;火是内暗外边明,属阴性,金是水阴生成的质;木在人体中属肝,金属肺,所以说火克水,实际是火阴生成的阴质克制水阴生成的阳质即金克木,刚克柔。

 

原文:是以其外者言之。火性激烈,金质坚硬,心火一起,脾气动也。怒气发泄于外,有声可听,金为之也。脾气动则我之肝与肾无不与之俱动。

白话译文:再从外边说:,火性激烈,成就的金质坚硬。心上火性一起,脾气就发动,一腔怒气发泄出来,可以听见声音,这是金的意思。脾气一动,肝、肾都会随之齐动。

 

原文:虽曰以刚克柔,其原是以柔克刚。盖彼先柔而后刚,我是柔中寓刚,内文明而外柔顺故克之。

白话译文:说是以刚克制柔,究其本原还是以柔克制刚。因为对方是先柔后刚,我是柔中具备的刚性,里边也文明外边也柔顺,对方无法克制我,我随便可以变化克制对方。

 

原文:若彼先以刚来,则制之又觉易,易何言之?如人来击我,其势甚猛,我则不与之硬顶,将肱与身与步一顺身卸下,步手落彼之傍面,让过彼之风头,彼之锐气,直往前冲,不顾左右,且彼向前之气力徒然转之左右,甚不容易,我则从傍击之,以我之顺力,击彼之横而无力,易乎不易?吾故曰:克刚易克柔难。

白话译文:如果对方就是以猛进击,这样克制他又容易一些,为什么呢?如果人来击我,来势猛烈,我可把手臂和身步都一松顺。手、脚都落到对方傍边,以便让过来势的风头。此时对方执着一股强悍锐气,也不顾左右直往前冲,这时如果让他猛然间转左转右就很不容易;我从傍边攻击以顺直破他的横直,容易不容易呢?所以我说:克制刚比较容易,克制柔就很难。

   

      第十一篇  界限说   

 

原文:何谓界限:凡分茅胙土设官分职,以及动静语默,莫不各有界限,一逾分一失言即过界,过界即与人有干涉矣。凡事如此况拳乎!

白话译文:什么是界限?可以这样说:凡是国家的疆土分界,官员的职务分配,以及人的言语举止都各自有各自的界限,举动过份,或者言语差错就是过了自己的界,就会影响到他人即和他人相干了。世上只要是事情都是这样,何况拳术?

原文:如人之行步,尽足可开二尺五寸,此勉强为之,非天然也。天然者:随便行步,约不过尺一二寸。上体之手与下体之足趾齐,此即是界限。

白话译文:比如人在练功时或日常中的迈步,可以开有二尺五寸,但这是勉强作到的,不能很随便的连续,不是天生自然的做法。自然的做法:随意迈步,约有一尺一、二寸阔。手伸出去与脚趾齐,这就是上步的界限。

原文:大约胳膊只展四、五分,内精只用一半,足步只开尺余,如此则一身之上下左右,循环周转无不如意。盖动不越界,如将士在本界内;山川地理人情风俗,一一了亮于心,故进攻退守绰有余地。一入他人界里,处处更得小心防护,稍有不密,即萌失败之机,此君子所以思不出其位也。

白话译文:大体上说:手臂只展开一半,内在的精意也只用一半,脚开只有一尺多点,这样的话,全身上下左右,无论向哪里运行,都会圆转无碍,没有不如意的地方。因为运动起来而不越出自己的边界,好比将士在本国内打仗,所有地形人情都了然在胸(知已功夫)所以不论攻或是防,都有转环的余地。若进入别人边界之内,处处要小心在意,稍有不察,就会萌发失败的苗头,这是圣人教诫的意思:品德端正的人想的是行事不出自己的范围位置,即不超出本位。

原文:打拳原为保身之计。故打拳之时,如对敌人长进愈快。然又恐启人争斗之心,故前半套多言规矩,不言其用,至后半套方始痛快言之,以示其用之之法,然第可知之,不可轻试!如不获已,为保命计,用之可也。

白话译文:练拳本来是用做防卫身体的,所以在自己练习时,假设面前有个对手,进步就会较快;但是这样又恐怕引发自己争强好斗的意识,因而在前半部的运动中,多讲究法理规矩,后半部才讲技击,以表明体用的方法,要渐次才能知道,而且不可轻易试验!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保身护命,才可以应用。

原文:大约此拳是个人自耍之势,徒手空运,非有敌人在其前后左右也。自己下功夫,遍数愈多愈好。根固而枝叶荣,况卫生保命之道,莫善于此。

白话译文:大体上太极拳都是自己徒手无意的运动势子,并不是真有敌人在我周身四下相陪。自己练习拳势,遍数越多越好,所谓熟能生巧,好象大树的根基深稳,枝叶自然繁荣,何况养生护命的方法没有比太极拳更好的!

原文:学者但先难可也。至于后获则当置之度外,不可以毫发望效之念,中分吾专心致志之功。金针已渡,学者勉哉。

白话译文:学习的人只管下功夫循规蹈矩的练习,至于能达到哪种地方哪种境界,则千万不可存有丝毫的期盼功效念头,以至分散了专心致志的功夫。我说的可算是可以度过劫难的金针,学拳的人要勤勉进取啊!

附:争走要诀

  

原文:两人交手,各怀争胜之心。彼此挤到十分九厘地位,只余一厘,分胜负全在此一厘地位。彼先占据,我即失败,我先占据,彼亦失败。盖得势不得势,全系于此,此两人俱到山穷水尽也。

白话译文:两个人对阵交手中,各自都取会怀着要获得胜利的思想。彼此间将对手挤到将到宾主易位的十分中差一厘的地界时,胜负就在于这一厘的地位。对方占据这一厘位置,我就失败,我若占据,则敌败。因为得势与否,全在于是否能占据地位。这是因为彼此都到了山穷水尽处,得到此地自然就得到了胜利。

原文:当此际者,该如之何?曰:必先据上游。问如何据上游?顶精领往中气,手略提起,居于敌手之上,身略前侵逼迫彼不得势,力贵迅发,机贵神速,一迟即失败,一迅疾即得势,势得则手一前送,破竹不难矣。

白话译文: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回答是:必须先占据上风。怎样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占上风呢?要顶上的精神向上领起体内的中气,手上不用力就能稍微向上一点,使稍高而在敌手之上。身体上下一致稍微向前侵逼。使敌无法得势。这个做法要神速疾行,心念一起,形体已动,稍有迟缓就是给对方的机会,我若迅疾就会得势,得势后只须手向前送出,对方必然会就手跌出。

原文:如两人对奕,棋到局残,胜负在此一步。又如逐鹿,惟高才捷足者先得之。又如两国兴兵,先夺其辎重粮草,此皆据上游盬脑之法也。

白话译文:这好比两人下棋,到残局时,胜负就在一步之间。又好比追逐猎物,只有技高足快的人能先得到。又好比两国兴兵打仗,先夺去一方的军械粮食,这些都是占据上风获得形势的方法。

原文:故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

白话译文:所以平常练习拳法,练的就是一个开始和转变,能够得到机势是因为接到了来意的源头本意。能够出奇制胜,则是因为我转换转变形神的无形迹。

原文: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往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即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来脉转关,顾可忽乎哉!

白话译文:如这一势手要起来的时间,必须先想到要让手怎样接住上一势的意思,不致于割断两势之间神气和血脉的相连相承,接住上势意思后又必须想要怎样运动才能得到机势。来意真切,机势得到,关键的转变就会自然而且灵活。能够这样练习每一动的运转,往后和人交手时,就可以先处于不会失败的地位,指挥敌人也能随心如意。由此可见,从接来意的一开始到得势后关键处的转变,是不容忽视的。

   第十二篇   太极拳缠法精论 

 

原文:太极拳缠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白话译文:太极拳的运行规律表现是缠绕运动。在运动中无论前进、后退、左右转动、上下伸缩、里外变换,大小幅度,顺逆方向所有的形体都要体现缠绕的意思;在应用中更要做到在引进中具有缠绕,有引即有缠,有进有缠,决不能是引进是引进,缠绕是缠绕,那样就违背了太极阴阳互为其根的原理。

 

原文:世人不知,皆曰为软手,是一外面视之皆迹象也,若以神韵论之;交手之迹,刚柔并用,适得其中,非久于其道者不能澈其底蕴,两肩軃下,两肘沉下,秀若处女见人,肆若猛虎下山。

白话译文:世上的人不了解太极拳阴阳变化的原理,看太极拳是软手,这只是外在的表现迹象,若从神韵上说,临场对敌时,刚和柔一并使用而是都恰好应用适中,但若不是长久的在太极拳理中探究者,就不能得到其中蕴含的真意。两肩下垂,两肘下沉,要静时好象没有出嫁的姑娘见到生人,动作时好象猛虎扑食。

 

原文:手即权衡,称物而知其轻重。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权衡,因他之进退缓急,而以吾素练之精神临之,是无形之权衡也,以无形之权衡权有形之迹象,宜轻宜重,而以两手斟酌,适得其当,斯为妙手。

白话译文:手就是称量物体的秤锤(权)和秤杆(衡),所以能查知彼意。但是太极拳的功夫,可以让人在心中设有权衡:因为对方的进退的缓急轻重,而应用我平时养练的精神,指挥肢体随机应以变化,这是没有形状的衡器。用无形的衡器来衡量有形的现象,应该轻还是应该重,可以两手的感觉斟酌变化应用,能够刚好得当,就是真正的拳道好手。 

附:太极拳缠丝法口决 

 

原文: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果然识得环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

白话译文:人的一身,动则为阳生,不动则为阴生,所以阴阳动静可以互相为根本。太极的妙处全在一个圆上,即阴阳相生循环不断的道理,能够感受到身体运行的圆通,就可以达到动静皆能合于自然运行规律的自然而然可窥见天机的境界。

 

原文:阴阳无始又无终;来往屈伸寓化工;此中消息真参透,圆转随意运鸿蒙。

白话译文:阴阳的变化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练拳时身手的屈伸往来都隐寓着天地间阴阳造化万物的神妙契机,若是能够参透体悟到其中的消息关键处,就可随便的运用先天的自然元气使有益自己的身心。

 

原文:一阵清来一阵迷,连环阖闢赖斯提,理经三味方才亮,灵境一片是玻璃。

白话译文:练拳的认识是一会明白一会糊涂。这是体悟天地开辟时生机的自然道路,真正的道理要不断连续的经过多次的明味才能真正明白,明白后才知道:虚灵的境界就是真实平常自然的存在。

 

五言古体(此条一句一解) 

 

原文:(太极)理境原无尽。

白话译文:大道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永无尽时。太极拳理阴阳生生不已,理即源此。

 

原文:(功成)端由结蚁诚。

白话译文:欲想功成当如蚁搬物,百折不挠,

 

原文:(学中)三年不窥园。

白话译文:专心致志,不事他顾。

 

原文:(只为)一志求神凝。

白话译文:人心散乱,不一志则神散。神凝则功夫易成。

 

原文:(入门)自当从良师。

白话译文:求学要入门,当找一明理师。

 

原文:(悟后)又宜访高明。

白话译文:积有体识,须与友朋相互验证,师徒间差距太大,可证大悟不可验小得。

 

原文:(形意)处处循规矩。

白话译文:形体心意的运动处处要遵守规矩。

 

原文:(自有)一线启灵明。

白话译文:循规矩行功日久,可以周身一家时,自然的灵机就会显现。

 

原文:妙理)一层深一层。

白话译文:每进一步就有进一步的道理。

 

原文:(阴阳)层层意无穷。

白话译文:阴阳变化每一个层次都有新意。

 

原文:(身形)一开连一合。

白话译文:身体的运动每动必然是一开一合。

 

原文:(虚实)开合递相承。

白话译文:形体的开合要由心意的虚实主宰。心意的开合要由形体的虚实表现。两者循环相承。

 

原文:(日久)有时引入胜。

白话译文:行功日久,偶然的妙悟足以引人入胜,厚积薄发,理所当然。

 

原文:(始觉)工欲罢不能。

白话译文:悟见天机心神向往。想不练已不由身体自身能做主。

 

原文:(循序)勤习加勖勉。

白话译文:勤行不怠,犹须鞭策。

 

原文:(渐渐)日上自蒸蒸。

白话译文:日久技精功夫境深。(本人案,练习日久,偶见胜境,仍须循序勤修,时时加以勉励鞭策,才能渐渐接近太极真境。修炼之路其难可知,非具大智慧而不能深入其中)。

 

原文:(大道)一旦无障碍。

白话译文:心灵妙悟时日积久即可识得本来:障碍皆由心生,心净则障消,无形无象,自然圆通。

 

原文:(机发)恍然悟太空!

白话译文:妙明灵动之机发于无心,无心于事自然无事于心,体静自然心寂神明,致空无所空之境时,则大道自在我身!

 

 本人案:行功至能自然运行则无迹象可寻,符合老子大道无为宗旨,又与佛祖“无所往而生其心”之要旨同一,练习者若能忘已忘物,自不难进入境界之中。

    注:括号中的为译者添加,后五字为陈氏原文。

第十三篇  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说 

 

原文:此图乃伏羲氏所作也。世不显传,或谓希夷所作。虽周子亦未之见也,乃自作太极图,观任道逊之诗可见矣。诗云:太极中分一气旋,两仪四象五行全。先天八卦浑沦具,万物何尝出此圆!又云:造化根源文字祖,图成太极自然天,当时早见周天子,不费钻研作正传。夫既谓八卦浑沦文学祖,则知此图为伏羲所作面非希夷明矣。

白话译文:太极图是上古先王伏羲氏绘制,但世上没明显的记载,都说是希夷先生陈抟创绘的。这图连周敦颐也没有见过,所以他自己绘制有太极图传世。我们看任道逊的两首诗就可以知道到底谁是作者。诗义如下:浑钝虽为太极从中分为阴阳,但仍然旋转相生,一气不断,仍是一体浑圆。其中两仪四象五行俱全,又与先天八卦图相合的浑元无间,世上万物的生长都不出这个圆的范围。其二:河图是万物造化理数的根源。伏羲是创造文字的祖先。他绘制的这幅图表现了太极大道的自然天地。如果我能早见到周文王就会劝他不要浪费时间而演算后天八卦了。既然指出了先天八卦(伏羲所作)和文字始祖这两点就足以证明这图,不是数千年后的陈 所绘。

 

原文:其外一圈 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阳也。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阴也。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

白话译文:此图外边一圈 就是太极。中间有黑有白的就是阴阳,黑中有白点,是阴中的阳,白中的黑点是阳中的阴。图中的阴阳交相互应,动静相互倚靠,表现的既详细又活泼,妙趣自然而然产生。

 

原文:其圈 外左方自震一阳驯至乾之三阳,所谓起震而历离兑,以至于乾是已。右方自巽一阴驯至坤之三阴,所谓自巽而历坎艮,以至于坤是已。其间四正四隅,阴阳纯杂,随方布位,自有太极含阴阳,阴阳含八卦之妙。不做安排也。岂浅见近识者所能及哉!伏羲不过模写出来,以示人耳。

白话译文:圈外左(下)方东南从震位顺行到正南乾位,中间经过东方离位及东北兑位;右(上)方从西南巽位顺行到正北坤位,中间经过西方坎位及西北艮位。这中间四正(东西南北)四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是根据阴阳的变化,随方向而定位的,自然之中即具有太极  含有阴阳,阴阳中含有八卦的妙机,是不需要故意安排的。这其中的玄妙岂是学识浅薄的人能够知道的!伏羲不过是把自然法则以这种图形表现出来,用以教化百姓。

 

原文:予尝究观此图:阴阳浑沦盖有不外乎太极而亦不离乎太极者,本先天之易也。

白话译文:我(作者)曾经研究这幅图,觉得它的阴阳相抱而分,分而又合,真是浑元一体毫无间隙,而且它的变化都是太极理所当然,变化的形体又不离开太极的本来—即伏羲先天的易经。

 

原文:观周子太极图,则阴阳显著,盖皆太极之所为,而非太极之所倚者,实后天之易也。

白话译文:再看周敦颐的太极图,阴阳的划分很明显,因为他所讲叙的是太极的作为,而不是太极所倚靠的大道原理,实属文王后天发明的易理。

 

原文:然而先天所以包括后天之理,后天所以发明先天之妙。明乎道之浑沦,则先天而天弗违,太极体立也;明乎道之显著,则后天而奉天时,太极用行矣!

白话译文:但是先天能够包括有后天的道理,而后天可以阐明先天的玄机;能够明白大道所以能够浑元无间,自然先天顺乎自然,太极的本体就产生了。能够明白大道所以变化的道理,在后天就会奉依天时的生发机宜,太极的体用就开始运行了。

 

原文:使徒玩诸画象,谈诸空玄,羲周作图之意荒矣!故周子诗云:兀坐书房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谁道二十年远事,而今只在眼睛头。

白话译文:但是如果只是赏玩图谱,空谈玄义,则伏羲、周敦颐制作图文的本意就永不会有人知道了。所以周敦颐曾有一首诗说:一个人坐在书房里,觉得万事万物都引不起自己的兴趣,虽然暖风和畅,草色情幽,也无法使我减轻惆怅,回想起二十年前与人谈论研究太极的大道义理,而今只剩下无望的眼神了。

 

原文:岂非孔子所论太极者之旨:容有外于一举目之间哉?是可默识其妙,而见于性理,指要可考也。

白话译文:这和先师孔子论说太极大道所发的奥旨是一样的:大道容纳万有,举目所见尽是正法,但若没有身体力行则都是道外之物。这些道理的玄妙处只能是一个人独处时默默思考,期望得到领悟而已。

  

           后 记

先贤遗训有“要言不繁”之语。其意有二:一是重要的话说的再多也不嫌多(繁),二是重要的话说的再多,也不嫌烦。但事实是:老师教学时道理讲的再多也不嫌烦(麻烦)繁(繁琐),而学生听着是既嫌多又嫌烦。当然也有人理解为:重要的话语,不能繁琐的重复。

唯愿修习太极拳者,功夫成与不成,且不要在意,却万万不可辜负了贤者传艺引路之心!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玄之门[Lv.8]

  • 关注
    9
  • 粉丝
    10
  • 经验
    468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