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之懂劲

#杨式太极拳#善若水2023-05-03

懂劲要能掌握知彼之功的要求,就要学会“懂劲”。懂劲是练技击的一个主要阶段,是知彼之功的起始。懂劲指的是在于对方接手时,通...

懂劲

要能掌握知彼之功的要求,就要学会“懂劲”。懂劲是练技击的一个主要阶段,是知彼之功的起始。懂劲指的是在于对方接手时,通过与对方的接触点,听出对方发劲的劲端,也就能同接听到劲源。这是学习懂劲的入门之道。接触点可分为中:力点、滞点、停点、滑点、倾点。

接手时,对方有计划、有目的、主动地、有方向地向我发动,不论对方发来的劲是有形或无形的;是带着功夫或只是手式;身力大或是力小;是突然的或是渐进的;是乱动不停的或忽隐忽现的等等,以上各种发劲的方式,大部分是在对方身体中都有一定的劲源。这种发劲用招的多,用术的少,其接触点均可谓之点。接此力点时,必全身松开,不要受对方力点的影响而使本身僵滞,必须轻灵变化,徒眼要活,接劲要果断。要从接点把对方劲源听准,由侧面击之,若一击不中,可接连两、三击、一击要比一击紧。若在出劲中有不适处,及时松开,另换姿势接,如新接。

对方在处于被动不得已情况下,就会反映出各种点,如滞点、停点、滑点、倾点。这些点在人的身体中是没有劲源的。揉手时,若遍到以上各点。因其没有反应力,很难借用,因此,发劲时要严防产生对手的重力和自然倾斜力。

1、手、腰、肘、腕的用途

:手为腰的前导,如同蟋蟀的两条须,负责听劲。要求轻灵松软,听从腕肘指挥。一旦得机得势,便为腰劲指出方向,两手和对方接触时,永远是螺旋劲前进。

腰:腿是手的后援。在任何情况下,腰劲都要蓄足。一旦前手指出方向,腰就能及时发劲,同时,腰还要能提膝提胯。

腕、肘:

腕肘是腰的护卫,负责封门,保护中心不受对方侵袭,应付对方强力。如对方强力特大超过腕部应付能力,则腕一动即可甩开不要,对方必然因此失。如遇对方实劲(真硬功)反应后,迅速听清对方重心,并随其反应使对方失中,如对方反应为局部(假硬功),则要继续引放,防止对方趁机入侵。注意切不可用腕肘去侵袭对方,否则自身必被对方顶起失中。

2、静中求松法则

先梢后根 一般讲放松,指的是全身放松。但是全身如何放松?放松到哪里?所谓放松,不是为放松而放松,是要把腰劲放松出去,送到对方身上去。腰把腰劲送出去,腰必须放松。松腰,前胯先要放松;松肩胯,腰膝先要放松;松膝肘,手腕、脚脖先要放松。由此可知,要全身放松,就要先从梢部放松;先手腕脚脖,再膝肘,后肩胯,做到了这些,腰劲自然能通过接触点松沉到对方身上去。

3、动中求松法则

练拳时侧面向外开手,揉手时以侧接侧。

在运行拳架时如何保持全身放松,就是要做到在开手时没有平面,每一开手都是侧面向外,这样梢部永远是松的。要揉手时,不用平面去和对方接触,而要用自己的侧面去接对方的侧面,自然周身放松,轻灵圆活。

4、招与术

技击原为应敌致胜之用,用时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招,一种是术,合起来称为“招术”。

招:凡是招都属有形,是在后天强力的基础上,用种种不同的招法应敌致胜,近似长拳技击之法。一般是用某个招法控制住对方某种身形手式,或是某种强力。这都有形可见,是以自己的外形制敌外形,谓之招法。

:凡术属于无形,是一种内功,是本身神意气的化合。凡是用神意气胜人者皆属内功,属于术法。本身经过锻炼,充实神意气,再用意、气侵袭对方的内气,进入对方体内,达到侵袭目的。

因此,技击拳架练到一定程度,必须要拆架子,也就是要把“招与术”内功与外形拆开来讲,以便能使学者明确求的是什么功夫,在练拳时求的是招还是术,是内功还是外形。当然应敌时招与术,内功与外形是密不可分的。术是招的后援,招中必须有术;招为术开门找方向,术中必须有招。外形若没有内功指挥,必然无法取胜;内功若没有外形运转指路,也无法发挥威力。

总之,要明确,拳架是将前人的应敌之招编制而成,这些招都是前人用过,证明能胜过某招的招式。但是,这些招,只是外形的应用,是定型的单纯的招,不一定能完全适合应敌之用。因此,必须招中有术。术是内外相合的功夫,内气与外形结合起来,贯串到招中去,这就是招中有术。由于术是本身神意气的化合归一,用到知彼之功中,这个术,就是灵活的、变化无穷的、随机应变的,能应敌变而变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此,在练习拳架时,既然明确了用的是招,就应在招中求术,且不可在招中再求招。

十一、技与击

老师祖为了适应学者需要,把太极拳养生和技击的拳架以及身形手式予以区别分开,其中养生之道普遍传下来,而技击之道只传给子孙和少数徒弟。所以后辈真正得到技击之道真传者,除杨氏子孙外,确实不多了。

技与击必须分开来学,对这两个字的意义,功能和用途,要有准确理解和相当功夫,还要通过长时间的实战,久而久之,经历越多,越能体味出其中奥妙,增加功力。

1、技

技者,技巧也,技巧是“懂劲彼阶级神明”的一种表现,必须在懂劲基础上通过不断研究熟练使用才能求得。技巧是功夫和实战的结晶。技巧的运用是无止境的,其主要功能是要解决与对方一接手时所产生的问题,接点不接面。

接点不接面

汪永泉老师曰:注意在与对方接手时一定要点不要面。就是说接触点的面积要小不要大。如果接触面积大,很容易把拙力使出来,就变成了力与力争,给发劲造成不便。如果接触点小,对方不易听出自己的劲源,而自己却要在这很小的接触点用自己的手势听懂对方的劲源,问通自己去劲的路线,再把输出之劲渗入到对方的体内,加以控制,对方必然不适。这是准备发劲的第一点,叫做影响对方。

当对方感到不适,必然要用力作出反应,这是可利用对方所反应之动向,顺其来势,加以牵引使之延长,控制对方,使它失中,这是准备发劲的第二点,以上两点在发劲前必须做到,然后才能发劲。

在与对方接手时,要接点不接面。面就是对方出劲的面积,点就是对方出劲的集中点。不论对方所出劲的面积有多大,它必然有一个集中点,该点就是对方的中心。重心集中点,是对方的实点,也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点。我们要用自己的虚点去接对方实点的侧面,并及时把本身功夫渗到对方的劲源处,或引或擎,均在于此。所谓引,就是顺对方来劲的方向,引向自己的空点,使对方出劲落空,陷于失中状态。所谓擎,就是在当对方所发出的劲落空一半时,向其实点的侧方击之。此时应注意,不要让他完全落空,(因)为完全落空就无法借力了。此即拳谱所说“引起彼身借彼力”。

总之,一接手,先应使对方不合适,继而失中,如果在接手时,对方不给我们所要的点,或是变化非常快,可任其自由自在的去变换,不要追随,等他再向外出劲时,重新按上述点接点的方式接手,用自己的虚点去接对方的实点,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1、对方既不容易听出我方发劲的点,即劲源,又不容易听出我方劲的方向。

2、不容易引起我方自身的失中。

3、不受对方来劲的欺压。

4、对方向我方进击时,找不到发劲的方向。

可见接点不接面优点多,但是难度大,须有名师指教,自己也要下苦功夫。如果只根据个人所好去用,势必偏差丛生。接手的问题,乃是练拳一生的结晶,既要求具备知己之功,也要求具备知彼之功。

接点是在懂劲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接点必须渗入。渗入的深浅,渗入的时机,是否能渗入到劲源处,是否能影响到对方的失中,这些都要很好的解决。起码要能引起对方感到身体不合适,此时对方找到的合适就是就是对方的中心,因为对方从不合适中找合适,自然会把他的中心送到我们手中。这时正是出击的时候。但要由接点渗入到对方劲源处,是要具备劲渗透劲功夫的,功夫纯熟后,还要把渗入的功夫由向劲源渗入而进一步向劲端渗入。也就是说接梢也能渗入,这样才能达到轻灵变化的境界。

一接点中求

与对方一接手,要接点不接面。接触的面积越小越好,在这非常小的点上,要听出对方的劲源,也就是自己要击发的落点。由接点到落点这段距离中,要把自己的巧直接贯通,并要通出方向。

这时要注意对方的发劲,若感觉到自己贯通出的劲在对方身体中遇到障碍时,就是对方的劲正在运作。有几种情况:

1、在接触点上,听出对方要发出的劲尚未发出时,则应当用自己的侧近击对方的劲源。

2、若听出对方要发出的劲力已发出一半时,则应当把对方的劲端引向自己的虚点,使对方失中。

3、若听出对方要发出的劲已完全发出时,但并不影响自己的中心,则应当错开对方的劲头,由实中找出对方虚点,把自己的劲贯通到对方的落点而击之。

为此,必须做到:灵机于手、灵活于腕、劲发于肘。这样才能懂劲,才初步具备和对方接手的条件。

灵机于手

於对方一接手,在这很小的接触点上,在极短的时间内,要听出对方的劲源。若接的点不合适,要及时变换,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点,也就是能贯通的点,谓之懂劲。

灵活于腕

腕要与手协调一致,听出手接的劲合适与否,判断要或不要。如果不要,腕一动,把对方的来劲引向其它方向,使对方失中。谓之化。

劲发于肘

要用肘给腕、手做后援。手若问通路线,肘就要及时把劲输到手:腕若把对方击来的劲头化开,肘就能及时出劲还拳:若腕一活把对方的来劲引向虚点时,肘就应及时配合去路,引出方向。

一接点中求歌诀

上下含于内,往返在其中,

漂浮求奥妙,混元易理通。

接点不接面,接面两不便,

偶遇面碰面,及时松开变。

点劲原理

点劲原理最易解,如同竹竿点圆球,

点得球皮混无转,难得球心莫追求。

欲得球心不非难,刺破球皮球难转,

球停自有重心在,再等球动刺位还。

点到重心要漂浮,听出彼劲是要求,

点劲原来为懂劲,一切全在下手求。

下手得点如新接,变何方向要识别,

要何点法须慎重,变换虚实要灵活。

点劲

虚点不过腕,实点一贯串,

点到重心时,换点位不变。

点劲如针刺,刺皮不刺骨,

皮骨本相连,刺骨皮自堵。

点劲若遍千斤重,点位不移待敌动,

敌动虚实必自露,扭转方向返回刺,

再次仍过重心时,屈指引起加弹刺。

点位

面中寻点点有面,面中点,点中面,

面中得点待敌变,点中遇面即时断。

点劲一发如闪电,断劲严防面碰面,

若能一接就是点,屈指引起再点断。

面中点,点中面,面中有点点有面。

面即点,点即面,点面混合不须换。

点变面,面变点,悟透点面理难辨。

由面变点是神奇,变得对方无所依,

纵让你能千著变,此时也难在转换。

点是螺旋的结晶,面是意气的边垣,

若在外形求下去,枉费功夫莫猜疑。

2、击

击即打也,当发现对方劲源后,必须使用粘连劲,在粘随情况下一离,也就是一断,这一断很重要,拍劲,断劲都由此产生,断开以后再回去。

击劲

击劲分五种:(一)问送、 (二)断拍、(三)点断、(四)弹劲、(五)冷劲。这五种劲互有关联。

【汪永泉老师论发劲:】太极拳发劲有两种:一种是静发,又曰定发。一种是动发,又曰活发。

定发:定发是以对方不懂脚步谓之定。学发劲必须先学定发,定发乃学发劲之基础。

定发有五种:(一)问送劲、 (二)断拍劲、(三)点断劲、(四)弹劲、(五)冷劲。学揉四手时必须先学掌握对方的旋转和开合的内外相合,方能懂劲。

初学发劲者应先学问送劲,再循序渐进。因为问送劲是学习各种发劲的基本功夫。

(一)问送劲

【汪永泉老师谈问送劲:】试用悬挂之古钟为例,因钟的中心有一条垂直线,下有钟锤可以旋转。钟线可以上下纵伸。因此用此例代替人的身形而说明之。下有钟口即是胯圈;上有钟蒂即是肩圈;中有腰圈。现在把垂直线分成五段,即五点示图和说明如下:(以上只是为定步揉手而言)

活泼:活泼乃是定发之精华。在在着手时必须听劲敏捷、轻灵、变化要快。因活泼均在脚起脚落之间而决定之。所以必须熟练活步推手方能懂得活泼之要领。例如在活步推手时,对方甲脚一起而未落地之前为活泼,甲脚一落地乙脚未落地之前即是定发。活步推手一定要掌握对方之脚步,注意定发与活发之规律。所以严防对方在脚步上取巧。练武者有脚进一寸手长一尺之说。

一、钟内钟锤的垂直线分为五点部位和名称如下:

顶点、上死点、灵活点、下死点、下垂点(钟锤) (从上到下)

根蒂一点在咽喉下,名叫顶点。

上死点在顶点和灵活点之中,名为死点。

灵活点在垂直线正中间,也就是对方的腰围的中心,名为灵活点。

下死点在灵活点下,下垂点上,名为下死点。

最后一点即钟锤,名为下垂点。

二、各点的性质和作用如下:

1、根蒂一点在咽喉下,名叫顶点又叫(决命点)。因该点在咽喉下乃点穴之门,位于正中不易摇动,乃技击时著对方全体变动之准星也,就是发劲之准星。

2、上死点:该点因受上点的固定位置之影响,动量较滞,所以就是死点。因在正中间的灵活点之上,所以叫上死点(也就是发劲之点)。

3、灵活点:位于垂直线正中间即腰间。此位置旋转变化最灵活,最难控制,因此在发劲中用该点为问点,发劲时必须把该点问出反应后再击死点。在问时必须用手式即颤动之意,也就是使问劲无定向方能得意。

4、下死点:位于垂直线下部受到钟锤线下坠之重力影响,动转变化不大,所以名为下死点(也就是发劲之点)。

5、钟锤:位于垂直线下端,钟的下口之中,又位于两胯之中最为重要。又是全身的中心,因它一动影响全身,所以一般练太极拳的把它作为稳固下盘之用。因此最难练活,若求练活,非有真传不能得也。

三、点和点得互相关系和变化如下:

各点都位于一条垂直线上,互相都有连接关系,例如:上死点下是灵活点,下死点上也是灵活点。因此两死点都含有灵活点的一半,一旦被击中时都会受到灵活点的影响而变化灵活。假设上死点若变化灵活时顶点就会有停滞,此理必然,此时必须照顶点而去之。若下死点为灵活时,灵活点就会有僵滞,此理与上同,此时非照灵活点而击之无碍。

四、点和点相连

一条直线上某个点一旦被击必扯到上下两个点。因此,点和点相连之间的直线必产生弧形,应如何打法?例如:顶点和下垂点产生弧形时,两死点位置不动,必须由原垂直线到孤线的最弯度之距离用弹簧而问之,引出弯度之反应后再照死点而击之。若顶点和上死点产生弧形时死点必移于孤线最弯度,亦用弹簧而击之。以下若点和点中产生弧线皆同。

五、垂直线仍生弧,但弧线松软应如何问发

甲、必须照生孤线后产生之死点不击,而点之使孤形回应的大小而判定死点是否移动。若回应不强,不可强问,因松软之劲不可轻视。

乙、若遇此松软之劲,可用其他击法而击局部,使对方不得已,急欲回到垂直线来,再照死点而击之。用孤形线不是常用之功,可作一时之用。

六、接触点部位的变化及路线方向

甲、与对方一接触就应把对方最突出之顶点听清,当作一圆球来接,利用该球的旋转方向找出问点和击点的部位。此时用自己放松之沉劲向点突破球皮、渗入到对方的体内(即是压缩弹簧),通过路线达到问点。对方此时必感到不适,会自然变动,对方一动把原接之顶点用手式一倾,但手式不要回,只是把渗入之劲吸回,此时对方的德反应必随之而出。若把反应出之力完全放出落空(即是吸定)。若放出一半而击之即是送劲,就是在手式一倾之际急速把手移到发劲点部位而击之。

乙、用手式接到问点时通过渗入找到击灵活点的路线,达到灵活点后及时变为平线的方向而去。此时经过对方不得已的变动时手急松开,放过对方所发出之力的方向,再照原听到的击点而发之。但发出之劲方向要平。

接触点当作一个圆球接,圆球任何转动击点和问点的部位不变。

七、接触点必须掌握分清敌我,若有变化时怎样掌握如新接

甲、与对方一接触就应用自己的手式的侧面来接,在未着实之前就应即时听清敌劲的去路。若敌劲与我中心毫无影响,自己不要妄动,否则反给对方暴露出自己的缺陷和劲。若一接手影响我中心时即时用手式错开直线,隐起中心,使对方来劲落空。注意:一定使对方落空一半,作为发劲之用,这就是拳经:“化即是发”之句。若学掌握化发,必须先学在接点上分清敌我,毫不被敌劲混合。

乙、在对方手式上若有任何变动时都不要被敌之变动所影响。若对方变化灵活,速度很快时我的变动在手式上可以是似离非离,掌握对方之定向或用点定和吸定均可,不要轻易问之(就是当场注意莫轻拿)。此时在接触点一接时就要听清问点和发点的方向,如不能听清要快离开或再问几次均可。但一次要比一次跟的紧,使对方暴露出部份停滞即是定向。此时一定要在发问和送劲时就要利用这定向控制对方全身,即是使对方不适而动找出问发点,否则就必须用断拍和点断而击之,因此定向变化很快,当时不能用问送劲。

八、三不打

甲、对方垂直线软活,各个点都问不出反应力时,而自己的点问之劲被对方听清,或陷入虚空。如发现此种现象即是对方的功夫比自己高深。

乙、如不见对方的垂直线有方向的乱动不稳,钟锤上提、下垂、旋转不定等。及对方有特种功夫,不可轻易问之。

丙、一接手听到对方的垂直线粗大、膨涨力强,虽经点问而对方稳重不动,此人必有气功,不可轻易问之。

把自己用手式发放出去的沉劲,通过接触点(这就是问点)突破球皮,渗入到对方体内,谓之渗。

把自己渗入对方体内的劲用意念传到对方的灵活点,这就是问的路线。

再向对方灵活点后水平线穿过,这就是问的方向。如此有问点,有路线,有方向的用劲,谓之问劲。

把自己渗入对方体内的劲,用自己的手式一倾,吸到手心中来,此时对方的反应自然随之而出。若使对方的反应力完全放出,再把它引到自己的空点,谓之吸定;若使之放出一半而击之,谓之送劲。

1、断拍劲

【汪永泉老师曰】断劲的意思是断开、不等于离开。故拳谱讲要“劲断意不断”,断劲必须是在粘黏连随的基础上开始断劲。断劲的距离只许在中指尖与中指根之间产生断劲。例如发断劲如投石,断时形势好,故发断劲时往往带有拍的意思。所以拍到他身体上不允许伤皮,而要伤内。

2、点断劲

点断二字紧相连,其中奥妙仔细研,灵活应用须口授,学通点断是真传。

【汪永泉老师曰:】因拍劲影响他的内气,他必有反应。要借悖反出之劲的方向,顺其来势和去路吸引,谓之断吸和断引的手法。还有用手段憋住他的内气,谓之断截。断劲如断得机得势,如要发劲还必须用手法一动,找出他的缺点而发之。

断法有各种情况:

1、断离

点劲在接触点证上一离。这一离要求在末离之前,必须把点劲渗入到对方身体各部份,突然一离,使对方感觉一空,必然失中,此即“劲断意不断”。

2、断吸

在对方发劲前,根据对方来劲的方向,用断吸将他要发出的劲全部吸出,只是把对方的劲吸在手中,含于掌心。

3、断引

把对方要发出的劲,引向空点,要在对方劲端之前引之其实延长。在断引时,随时都要控制住对方。

4、断含、5、断移、6、断分、7、断截【汪永泉老师曰:】还有用手段憋住他的内气,谓之断截、8、断拍、9、断弹、10、断冷、11、断发

3、弹劲

按字意解释是在用时要先有蓄力,而后弹出。弹劲要有弹簧力。弹劲是在姿势被动,不得已时突然弹出。要有力,但是要伤皮不得伤骨。弹劲必须要带动中心。

4、冷劲

冷劲属于击劲之内。发冷劲是突然的,是在对方不得已和不能防备之处突然击之。发出击劲时到对方身体上不伤皮肉而击到内脏,使脏腑损伤。若击到四肢上,使外边不伤而伤骨髓。但是,自己在身上多偏于用手背发击冷劲比较顺利,不可轻易用之。

5、平劲

平劲分实平、虚平两种

1、实平:实平是有形式的练习,在练习拳架时,每一动作,由起式,运行到姿势的终点,都要以平为主,不论身形手式和姿势高低,都要平线对准要去的方向。这是有形的平线,谓之实平。

2、虚平:虚平是无形的,一切都是假设的。在练习拳架时,每一个动作的外面都需要有一个假设的平点:随着姿势高低和转动,在手外也都要有一个平点。手和平点当中是意,即似接非接,似连非连,忽隐忽现。主要是要把平点放到虚点上去,不要让平点碰到实物上,因此平点必须轻灵变化,但平点虽轻,却要无坚不摧,使出要有力。

平劲的使用方法

1、平引

手得到平劲后,听出对方出劲的方向,“顺其来势力,引之使延长”。不要使对方劲力完全落空,手中掌握的平劲,应保持存在不变。

2、平纵

手得到平劲后,听出对方出劲的方向,在对方劲端处,用自己本身平劲,旋迥逆流,朝对方劲源击去。

3、平横

手得到平劲后,听出对方出劲的方向,在对方劲端处,用自己本身平劲的方向引之。

4、手得到平劲后,要时时掌握住对的劲源,随时寻找进击对方劲源的机会。去的时候,竖起自己的手肘,变为立圆就能发放出平劲。

手得到平劲后的击引放松

击引

若遇到对方掤劲的浮点上涨,必须击引手法,为了保持接触点轻重适宜,以不失平劲为要。必要时可将平劲位置变更(如新接)继续平引。

放松

若遇对方双手松放下后沉,最容易失去平劲。必须根据对方未下沉前的平劲位置不变,仍继续向原平劲的方向推进。此时对方下沉之劲会自然反应向上接手,我方就可把平劲位置移动(如新接),再向原平劲的方向放之。

相关话题

#杨式太极拳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