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以松柔见长突出沉劲”,意在拳先

#杨式太极拳#推荐守中2022-03-15

杨式太极拳的意在先杨家杨禄禅、杨键候传下来的方法就是神、意、气的集中和分散,神、意、气无形无相,属阴,此为太极拳所说的内...

杨式太极拳的意在先

杨家杨禄禅、杨键候传下来的方法就是神、意、气的集中和分散,神、意、气无形无相,属阴,此为太极拳所说的内功心法;而形体动作属阳,这是我们肉眼可以看到的,这在太极拳中被称为拳架子。神是意念的发韧点,是白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积累,可瞬间与意念、内气的行止相契合;意是人的念头的走向及变化,太极拳对意的运用发自内心,就是“心诚于衷中而显于外”,其位置在胸部正中、两乳之闻;气是为人提供能量的一种物质,此气来自先天,是生命之源的真气、元气,太极拳老六路练的是浩然正气,浩然正气在身,就会外邪不侵,生命力旺盛。体现在养生方面,就会自然而然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张三丰语的效应,太极拳永远是“意在先”。形体动作之前,意念先动:意念出去了之后,手只是来描绘意念的。意念之后,形体是用来催发内气的。催,无形中就证明它是由神意做动力、做统帅的。内气催不同于现在所谓的吸为合、呼为开,那是用呼吸之气把对方发出去的。不是这个。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不呼不吸,不呼不吸就与呼吸无关,不是一呼一开把对方《啪,的一下子发出去,而是在揉手的时候揉手跟推手木身是一回事,不称推手称揉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两个人相互用拙力顶生,神、意、气一集中或一分散,人就被发出去了.

-形体办不到的姿势,意要办到。就是神一动,意就随;意一动,气就随:气一动,

形就随-意形成什么,气就催动形体形成什么

不能让形体侵占意、越过意。永远是意领气,

气催形要明了开合相寓。太极拳论上虽然提到了开合相寓,但谁又能做到开合相寓呢?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开合是怎么一回事。总认为手出为开,手收为合。然而,手出为开是形体,手收为合还是形体,不过是一个开出去一个合回来,这个还不是太极里的奥妙。有人就说,我一个拳出去,一个拳回来,这也不对。太极拳所说的开合相寓,就是拳没动外面的东西就合回来,然后拳才出去。汪芒师讲这拳要打出去,要先用意念打到一个盆当中,这水溅到自己身上,同时也溅到对方身上--手没出去,外边的“水”就合进来了:然后这手才动,才去打意念想象的“水盆”。这是一个意领气催的动作。意领气催,必须外跟内相合,开不等于动,不是这儿也动那儿也动,而是你这儿是又开没开呢,那儿是又合没合呢,这里边一出,外边就合进来了,这才叫内外相合,这才是我们所说的开合相寓一-在动作

变化的过程中,气合回来了,首先是身上的汗毛孔有感觉-

一 拳出去了开,身上的每一个汗毛孔一定都朝着身体方向集中•每一个毛孔都在合⋯⋯这就叫每一个毛孔都呼吸。寓就是在一块的意思,可以用轮船来比喻。轮船往前开,而两边的水回来才是有开有合。没有水合回来,不会有轮船更好地前行。飞机其实也是利用这个道理,它飞出去,气回来,还要利用气把飞机给催出去,这

就说明,太极拳所练得这种气,不是人体的呼吸之气,而是意囊括的那个气。用现代语言来说,开合相寓就是纲举目张,纲要没了,肯定目是松弛的。如是才能达到太极拳所说的

运动如抽丝,也就是打拳的时候,就好像前边有丝,有千丝万缕的丝,然后这手才去。那

丝不是一根,而是像蚕茧接连不断吐丝

意在先的关键是形象思维。毛笔沾着水描红,只有写毛笔字的动作而纸上却显像不出

字来,这被称为空描。练太极拳也如是,如果没有意,光有动作就是空描。比如,在野马

分鬃这个动作中,

“一亲”就是以形象思维的方式,用意念造出一个摹拟、想象的右脚搁

左脚前头。

一棒”的时候,两臂本来什么都没有,但是如果用意念造出个摹拟的、想象

的牙笏来,则手臂上,身体上就会有一种很沉稳的感觉。用形象思维造出的牙笏,是让你

转身的时候,先用牙笏的上头领着,领出三分之一,或一半的时候,身形才动。到这个时

候,牙笏己经转了1800 在左肩的后头

-意念一定不要注意整个牙笏。本来手臂上没有

牙笏,但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手扶着牙笏,这就是有了。牙笏是形跟意交界的地方。总之,

太极拳老是在进行阴阳交替。形的快慢不管它了。意出去了,出去多远,也不用管它。

意气的本质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具体到搬拦锤这个式子来说,搬,不是用手搬,

而是意念调动胯圈去搬。胯圈搬之后,手只是比划一些,这样去搬才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威

力。那么拦呢?用意念先调动肩圈去拦,然后手才开始拦。搬拦锤,用手搬拦,用形体搬

拦,不会达到太极拳所应该达到的奥妙—-意气是水,而手就好象两只船似的,顺着水去

搬、去拦。形跟着意动的时候,是内气催姿势,也有意,实际上意气是分不开,这就是所

谓的意气不二

练大极拳一定要以舒适为标准。练大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放松,其至末稍神经都放

松。只有放松才能真正养生。身形绷着,就如同满满的一瓶子水,那就什么也进不去,就

是添什么东西也进不去,假定你这个瓶子里边是空的,装什么都可以,肯定能进能出,这

才叫行云流水、这才叫處怀若谷。否则的话,你就是整天练丹田气,身体也还是僵硬的,

这就不可能吐故纳新了。怎样才能达到放松呢?从找舒服上入手。找舒服就是在练意气之

功-

- 意在先,气催形会使身体很舒适。很舒服是一种内在的美,这种内在的美,主要是

靠意气的滋养

一这是气血流通、生命力旺盛体现于外的自然表现。所以练太极拳一定要

重意不重形。太极拳的姿势是内气催动的,不是形体的模仿。形体的模仿很快就学会了,

而意气的走向和奥妙则需要长期的锻炼、瑞摩、体悟。每一个人都有意气,但就是不用•

做什么都凭气力,这个气是呼吸之气,这个力是筋骨之能。练太极拳一定要把这个习惯给

改了。

经过对太极拳神意气等内功心法的系统探研,走过不自由和懵懵懂懂的不自觉状态,

每个人都能掌握这种“四两拨千斤”

“使人从身前蹦跳而起”的太极揉手,而“延年益

寿不老春”更是题中本有之义。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最好能按照内功心法的要求多练习太极拳套路,在此基础上,

就可以练习揉手了。一般来说,揉手的时候要改掉猛推对方身体的习惯,要充分发挥形象

思维的作用,把对方想像得没在你面前似的。

揉手养生的基本技巧是推大气球-

-让大气球去碰对方的身体。记住,在此过程中,

气球还要有一些变化,比如,如果遇到对方顶力,就意想气球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压缩后迅

即弹回复圆,并向受力方推进弹发对方

如何让自己手里始终有大气球的感觉?经常练习拍气球:两手好像粘着一个大气球-

手•

一个气球也可,然后,一次次的往地下或身前推揉气球,同时体会两手沾粘连随的感觉,

这样练习几天之后,手上有感觉了,就可用大气球的方式来进行初步的揉手了。

杨式太极拳的拳法特点

拳法风格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

-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

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

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立身中正安舒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 “太极拳说十要”

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

“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大极拳最为见长。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

〔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

身体不能前俯后仰。

二是尾问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间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

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

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

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口为胯圈,中心委直线为钟绳,

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容厅挂着一副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

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

拳架开展大方

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

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于投足动手须到位。上下的对拉北自、百度文库VP

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

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动作松柔缓慢

杨氏太极拳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特点之-

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

因。杨露神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

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

格。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也是芒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据说

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

也学不到。”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他要说几十次。这种大

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

哲学思想。

行动速度均匀

有的太极拳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

速度要均匀。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速度均勾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整个套路,

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 杨氏太极拳了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的过

度衔接自然协调。

一套八士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二十二分钟,下密功夫好的可以

打到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起势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终

九一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

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

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即便是“转身摆莲”

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招式虚实分明

杨澄甫在 《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

义,把分清虛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杨氏八十五式

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

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

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

右蹬脚的过度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

杨氏太极拳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虛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

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最后才全部踏

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

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周身圆活连贯

“ 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孤形的半圆。

“活”是说动作不呆滞。上下相随,步

随身换,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太极之圆犹如一个三维空间的球体,触动任何一个点都会引起整个球体周身的转动和移位,挨着何

处何处转。连贯,是动作之问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长

江波浪,连绵不断

只要仔细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杨式太极拳动作连贯性很强,上一动作结束的同时,

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使人难以发现动作之间的起止界限。如“左搂膝拗步”接“手挥

琵琶”

一势,当搂左膝推右掌时,随着右掌小指领劲侧掌前送的同时,随身体前移的惯性,

右腿跟自然抬起,向前跟进半步,就进了 “手挥琵琶”的开始。拿这个动作的起承转合来

说,

“左搂膝拗步”的“合”同时又是“手挥琵琶”

-势之“起”,动作非常连贯自然

腰身使动四肢

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各氏太极拳都强调 “腰为

主宰”

“腰为轴”,

“太极腰八卦掌”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用腰。杨氏太极拳更是如

此,对腰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亚。杨式太极拳捡验身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太极之态”

主要还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

杨氏先辈曾总结出:

“腰”

一动周身皆动,

“腰

一静周身皆静,

“腰不动,手不

发’

“欲要身动,先要腰动”等宝贵经验。杨氏太极拳亲族传人杨振基强调:杨氏太极

拳必须练腰为主,

一切动作都要靠腰带动,腰拉,腰转,

杨氏太极拳腰手脚,他对每-

个动作的讲解,都把对腰部动作要求,介绍的非常详细,非常到位。赵斌先师传授杨氏太

极拳套路时,强调“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

,所谓“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

“使”指带动的意思,就是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它要求行拳走架

时,上肢的气要沉在腰上,下肢的气也要提到腰上,真正地把腰变成周身运动的“发火

点,

对于四肢来说,不要动不主动的动,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

臂转动,当身体下沉时,

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导手臂沉落,当前进式后退时,让身体带动手

臂发生位移。“身使四肢”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集中反映了杨式太极拳身法的

显明特点。

换位逢转必沉

有位资深的老拳师对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简明扼要的概括为“以松柔见长突出沉

劲”。上海杨式太极拳名家顾树屏先生练杨氏太极拳六十个春秋,颇具功力,他认为杨氏

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逢转必沉”。这四个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杨氏太极拳区别于其它

各氏太极拳的又一独特风格。

杨氏太极拳真传“逢转必沉”突出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拳架动作上,而且贯穿在

整个套路的全过程之中,其中“逢转必沉”是一个非常明显规律性表现。

练杨式太极拳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也就打不出传统杨氏大架的拳味,仅

举“倒撵猴”式的练法为例,这个动作就是“逢转必沉”

,是发沉劲的典型拳势。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在 《杨澄甫太极拳》一书中说:“倒撵猴”一式的奥妙

在于发沉劲时要松腰松胯,气沉丹田,使劲由脚而腰达手,“倒撵猴”

一式如何走沉劲?

河北石家庄市赵济夫先生曾在 《武当》杂志发表题为 《对倒撵猴一式的练法的粗浅体会》

一文,他是这样论述的:“左倒撵猴左脚退步站住后,首先要屈左膝,落左胯,周身随呼气与腰,胯,裆下沉合为一势,这时命门后撑,含胸拔背,沉肩陸肘,左腕背彻底松开,

内劲蓄足,然后腰胯拉,随身体左转后移,重心偏于左腿,顶劲领起,气沉丹田,并下行

直达涌泉穴,左掌随周身后移,向下沉落于左胯前外侧,最后才是右脚掌碾正,右掌向前推出,形成沉,拉,打之势。除倒撵猴之外,还有单鞭,云手,搬拦捶,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等,凡是有转身的动作,几乎都要下沉的身势,这种沉劲的练习正是推手时应生

• 弹簧劲,的坚实基础,所以‘逢转必沉,是杨氏太极拳拳架动作的一个普遍性规律。

体用效果突出

太极拳的本质主要是技击,是自卫防身。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它强调沾粘连随,不天不顶,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它以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后发先制,四两拔干斤的独特技击风格,威震武坛。

相关话题

#杨式太极拳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