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胯秘诀|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

#太极心法#推荐玄之门2022-04-19

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研究》等书中总结当时一些太极拳家对“圆裆”的认识这样写道:“会阴部位(位于两便之间)称作裆……两胯撑...

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研究》等书中总结当时一些太极拳家对“圆裆”的认识这样写道:“会阴部位(位于两便之间)称作裆……两胯撑开,两膝有微向里扣的意思,裆自然能圆(即使两膝微向外叉开而两大股外往里合,胯根撑开……);会阴处虚虚上提,使这部分皮肤有不使下荡的意思,这样裆自然能虚。裆的虚圆协调能使两髋关节撑开,旋转圆活。”

。正如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势卷一·第一势》中所说的“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岔开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

胯能开合,才是真正的开合。练太极拳讲究开合,但如果没有胯的开合带动,胳膊、腿的开合只是面子工程、形式主义。

合胯是检验开胯的一个标准。两块胯骨能开能合,能进行相对自由运动,才算是真正开了胯。

合胯更有助于开胯。合胯加大了胯上各关节的活动范围,能进一步增强开胯的效果。

合胯才能打开尾闾,发挥尾闾的作用。只有把胯合住,丹田气下压,才能真正活化骶尾关节,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尾闾。

        一、说胯为根基——根与枝蔓关系

        俗话说:根基不稳枝蔓空。这也符合太极拳运动的基本规律。

        太极拳行拳走架、推手运化,讲究知根、用根、制根。俗言:根深叶茂,巍然不动根基稳,万丈高楼平地起。可见根的重要!

        那么人体有哪些根呢?肩胛骨为手之根,植于背脊的夹脊穴;盆胯骨为足之根,植根于腰脊的命门穴;百会一一会阴穴在身体(脊柱)的两端互为根(即天地互根);脚后跟为一身之根!

        二、说胯松沉——悬顶与垂胯的关系

        太极拳要求有松胯沉膝、松肩沉肘。那么如何松呢?悬顶垂臀拔伸腰,胯即松矣。虚领顶劲,自然松肩沉肘。胯如垂准下挂的铁尖锥。肩胯松了,肩胯四个轮子转动就有了前提条件。

        三、说胯开合——尾闾与胯的关系

        动静开合,是太极拳的基本运动形式。胯也不例外。在知胯根、松沉后,我们应当掌握胯的基本运动形式一一开合。我们可来做个实验:盘腿打坐,前俯时尾闾后翘胯骨自开;后仰时尾闾前翘胯骨自合。通过这个实验,胯开合的钥匙是尾闾的前后翘运动,我们称为荡尾闾。气沉丹田,再加荡尾闾,即拳谱所言气宜鼓荡胯开合是也。可见尾闾是胯开合的阴匙。

        四、说胯转换折叠——桩与柱的关系

        我们知道并掌握了胯开合运动的诀窍,根据太极拳运动,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換,给胯提出了新的运动要求。

        胯如何折叠转换呢?

        吴式太极拳将腿分成一桩一柱,桩定柱撑。前弓步则有前腿胯膝的折叠,随着松胯沉膝,前脚如桩,中定而植根于地下,后脚如柱而八面支撑。后坐步则先折后脚膝、叠后脚胯,则后脚为桩定,植根于地下,而前脚为柱,支撑八面。

        知往复胯膝折叠,则进退转换就不复杂了,随着丹胯鼓荡,以环中穴为轴心(得其环中不支离),进行桩柱的转換便是!

        五、说肩与胯合——上与下的关系

        胯除了上述运动形式外,还有肩与胯合的运动要求。诀曰“上下相随人难进”。

        肩胯因外三合而人们却常常省去了“开”,如果左肩对右胯前“合”,那么左肩对右胯背后就是“开”了。反之亦然。其开合,整劲不断,绵绵若存,轻灵圆活,运劲如抽丝。

        六、说胯求之——胯与入门关系

        太极拳不能运化,其病必从腰腿求之。腰腿之间,就是胯。说明知胯,练胯,用胯,制胯,是太极拳入门的必由之路!所以练习太极拳者拳艺进步,刻刻留意在腰胯!

       总之:

        1、腰胯人体重心所在。重心不稳,必至身形散乱。

        2、腰胯下丹田所在。先后天之气交汇,日久混元一气所生。所以拳诀有:“拿住丹田练内功,啍哈二气妙无穷”。丹气鼓荡、六经脉通畅,何愁不能运化。

        3、胯下生门所在。跨下阴跷,联系六经八脉,性命所系。又生命延续之窍所在,养生延命,练精化气,练家不得小视。

太极拳的“把裆撑圆”虽然表现在“裆”,其实是“胯”的内在动作。因此,“把裆撑圆”与“胯”的关系十分密切。“胯”是中国武术语言中的常见词,在古代,“胯”是指两大腿之间的部位,其实与“裆”是同义的,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胯下”之意就是裆下。中医文献中的“胯”也是指两大腿之间的部位,是指裆下;而“胯骨”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髋骨”同义(见《中医大辞典》),但“胯骨”也可以表示髋关节,如约刊于公元846年前后唐代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方》中的“胯骨出”指的就是髋关节脱臼。在中华武术中,“胯”有多种所指,一般所说的“松胯”和“胯转动灵活”之“胯”与《仙授理伤续断方》中“胯骨出”的“胯骨”同义,是指“胯关节”,就是髋关节;而“不要左右凸胯”之“胯”则是指股骨大转子部位;“收胯”或“缩胯”之“胯”则是指腹股沟的前外侧部位,其实就是指髋关节的前方。所以,武术语言中的“胯”主要是指髋关节及其附近部位,究竟是指什么,要视具体的语言来理解。太极拳所谓的“松胯”就是指髋关节、腹股沟放松不用力。在体重主要由一脚支持的步型时松胯,支持体重一脚的臀胯部就有由“立正”转变为“稍息”姿势的感觉,就是会有后小半个屁股即臀纹沟处一小部分坐到了高凳子上的感觉,就象是躯体略向后移尤其再下坠而落实了似的,所以“松胯”也称为“落胯”。做到了“落胯”,躯体最下端的腰、骶骨就承担了全部脊椎和头的重量,使得全部脊椎可以不横向承担身躯的体重而全部身躯可能放松了。
松胯对于沉稳和轻灵十分重要,做不到松胯,沉稳和轻灵是极困难的,在上步时尤其可以体会到这一点。在上步时如果承担体重的一腿膝微屈,由于同侧胯有下支撑相对容易放松,不承担体重的一腿向前移动中相对胯关节就不易放松,所以上步时尤其需要注意不承担体重的一腿要松胯,方法是胯关节不仅要放松不用力,还必须略往内收缩,使得腿与胯关节的运动趋向相反,这样这一胯就容易放松。做到了松胯,承担体重一腿会有重坠感沉到小腿后部的感觉,感到站立很沉稳;不承担体重一腿之胯则感到没有主动承担腿脚的移动。而如果上步时没有做到这样的松胯,站立就相对不沉稳,不承担体重一腿的移动也相对重滞,向前迈步就会使人感到是似乎着地有声的重浊。由于弓步形成时胯关节会自然抵紧从而会妨碍松胯,所以,弓步形成后必须要立即注意松胯。做到了“松胯”,身躯如果被人一推就能灵活转动;被人一压,髋关节就能毫不抵抗地使身躯灵活下沉,身躯就象是安装在弹簧上;如果没有松胯,无论是被推动还是下压时髋关节就会发生抵抗,使得身躯不能灵活地转动和下沉,因而外力必然会作用到身体重心;这样的话,如果在弓步形成时身躯被人左右斜向推动,由于身躯转动不灵活存在着抵抗,这一方向又是弓步稳定角较小的,就容易被推倒。太极拳往往需要在脚步不动的情况下身体能有大的转动和沉浮幅度,圆裆松胯就能满足这个要求。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由于胯的活动使得被称为“气”与“劲”的内力能上下传递而引起的,从而可以使得手臂不用力,如果裆不撑圆,胯的松沉受到了妨碍,就会感觉到全身向下的松沉感和腿脚向上传之内力的感觉被卡住在胯部了,劲气就无法通过胯部下沉和上传,手臂不用力就必然会受到破坏,太极拳特殊的武术功夫就不可能发挥了;所以太极拳的沉稳是以圆裆松胯为基础的,但太极拳锻炼沉稳的目的主要是在于轻灵,这也就是说太极拳圆裆的目的主要是在于转身、移步的灵活、敏捷,也就是避免“双重”。由于避免“双重”是太极拳能够以弱胜强的基础根本之一,可见圆裆松胯对于太极拳是至关重要的。

圆裆、松胯都是属于外形姿势,如果人体相关各结构没有达到所要求姿势的相互位置,不管如何意想,姿势也是不可能正确的。这种用意想来代替实际姿势锻炼的说法纯然是将太极拳神玄化的误导。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

玄之门[Lv.8]

  • 关注
    9
  • 粉丝
    10
  • 经验
    46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