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所说“坐忘”到底是什么意思

#黄山老师太极专栏#黄山2023-04-10

“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

“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很明显,庄子更喜欢后者,有人说这是艺术境界,也有说这是宗教境界。

坐忘

本是庄老哲学用语。《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译文:“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耳目(耳谓聪目谓明,此即人与外界之联系),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坐忘。”郭象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即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

坐忘

当围棋的棋艺、棋理发展到一定水平也会达到这种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境界。南朝围棋国手褚思庄研究棋的别墅就名为“坐忘居”。南北隋时期的《坐忘论》进一步阐释坐忘之妙。

坐忘是中国茶道中的一种法门,这个法门是中国的茶道理念。是国手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品茶的心态。

说白了就是喝茶是要绝对的,做到心如止水,这时候就能达到‘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纳万物’精神状态。就能在精神方面返璞归真,表现就是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何谓坐忘?其中的“坐”比较好理解,就是盘坐、端坐的含义,至于如何坐都没关系,最主要的就是“忘”,这也是庄子修道中最核心的理念,我们简单解释一下,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尽名,为恶无尽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在庄子的理念中认为,生有涯而知无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思想与探索是无限的,人的身体是有限的,但精神是无限的,那么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无限的精神搭配着有限的身体,是永远也无法满足人们的探知欲望的,所以人们才会时常恍惚,会一直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其实这里颇有一些“众生皆苦”的意思,我们的精神意识十分强大,但是身体却禁锢着本身的能力,就好像是说,我们是在接受惩罚一样,那这个时候要怎么办呢?庄子认为要出世,因为我们身体是有限的,而精神是无限的,忘记自己有限的身体,然后让自己也就达到了永恒、达到了无限。

庄子曾举过这么一个例子。

有一日,颜回问孔子:我进步了。孔子也疑惑:你什么进步了?颜回说:我忘却仁义了。孔子说:还不够。过了几日,颜回又来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孔子说:什么进步了?颜回说:我忘却礼乐了。孔子说:还不够。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颜回又再次拜访孔子说:我坐忘了。这次孔子就疑惑了:什么是坐忘?颜回说:我忘却了强健的身体,忘却了听觉与视力,我感觉自己脱离了身体,失去了智慧,与大道融为了一体,这个就是坐忘;从这里也能很明显的看出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讲究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儒家认为真正的圣人要知晓仁爱、品德高尚,道家却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们的差别主要在视角,儒家就好像是智者的视角,同帝王一样,希望人们可以相互礼让、仁爱,每个人都应该是好人,但道家就好像是“造物主”的视角,在道家眼里,仁爱和暴虐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暴虐,那也就没有仁爱,所有的对立面完全就是人们自己制定的,我们制定了成为好人的标准,于是坏人就出现了,所以庄子认为,制定规则,不是人们存在的意义,相反,只会让人们越来越困惑,只有通过坐忘,去寻找生命本身的意义,才是人一生的追求。

那如何修习呢?

第一步叫敬信,其实也就是坚信。卞和给楚王献出和氏璧,却被楚王砍断了双脚,伍子胥的给吴王提出谏言,最后却被逼迫自杀,和氏璧不好吗?它光彩照人又价值连城,谏言不好吗?可以让国家更好的成长,楚王和吴王之所以如此糊涂,就是因为没有看到它的作用,有的时候,从事物的另一面来看,说不准可以看到一些出其不意的效果。

第二步叫断缘,所谓断缘,即切断缘分,切断哪些为了名利而终日忙碌的缘分,利益是一个没有结果的词,天下人熙熙皆为名来,天下人攘攘皆为利往,抛弃世俗的事务,那么身体就不会劳累,做到清静无为,那么心神就会安宁,切断利益之后,就要收心,静下心来,收回心思,脱离世俗的环境,让自己达到一无所有的虚静状态,只是因为心神受到外界名利俗物的影响,所受的蒙蔽越来越深,以至于使心长期漂泊流浪,于是就与大道疏远了。现在如果能够清除心中的杂念,为大道开辟一条通路,这就叫作修道。

收心之后叫简事,人生在世,必须要做一些事情。事情的种类有千千万万,不会让某一个人独自承担。飞鸟在树林里做巢只需一根树枝,其它如芦苇丛一般茂密的林木都被它抛弃;走兽在黄河边也不过只能喝一肚子的水,其他滔滔洪水都被它毫不吝惜地舍弃。对外要善于观察万物,对内要善于了解自我,知道人生都有各自的定分,就不会去追求分内所没有的东西;知道有些事情是恰当的,就不会去从事不恰当的事情。从事不恰当的事情,就会伤害自己的智慧和精力;追求定分之外的东西,就会损害自己的形体和精神。自己的身体尚且不得安宁,又如何能够得道呢!因此修道的人,重要的是能够判断事情,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第五步叫做真观,所谓的“真观”,就是智士的先见之明,能人的善于观察,知道突然发生的祸福,明白行为带来的吉凶,能够在事情苗头出现之前就有所预见,并为之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求保护好自我,取得保全生命的良好效果,自始至终,一言一行都不会为自己带来遗患,其实可以将其理解为是自观,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分清是非善恶的能力,但大多数人却做不到知行合一,虽然知道这么做不对,但出于一些其他的原因,但却仍要这么做,自观也就是让自己知晓,这个错误的做法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相信大多不得已的事也都是因为利益,说到底,还是看透利益。

接下来叫泰定,所谓的“泰定”,就是清除一切俗念的最高境界,是获得大道的初步基础,是修习静心的成功标志,是保持安心之事的完成。做到泰定的人形体犹如干枯的木头,心思如同燃尽的灰烬,不被外界名利所动,也没有任何追求,寂静淡泊到了极点,勿须有意去追求静心,而心无时无刻不处于静寂的状态,因此我们就把这种状态叫作“泰定”,地位高贵而能够做到不傲慢,财富众多而能够做到不奢侈,这可以说是没有犯世俗生活方面的错误,因而能够永保富贵。心境安定而不为名利所动,有了智慧而不去使用,有了高尚的品德而不去炫耀它依仗它,这可以说是没有犯修道方面的错误,因此能够深刻地领悟永恒的大道。

最后一步叫做得道,大道,是一种神异之物,它神奇而有特点,玄虚而无形象,无论是跟在后面还是站在前边都无法把它看清,既看不到它的身影,也听不到它的声响,更不知道它为什么会是如今这个样子,道具有巨大的力量,能够逐渐改变人的形体和精神。形体能够与大道相随相通,能够与精神紧密结合而不分离,这样的人可以叫作“神人”。他们的精神虚静和畅,形体不会衰老死亡,因为他们的形体与大道融而为一,所以不再有生有死。他们想隐身不见时,就让形体变得如同精神那样无形无象;想显身时,还可以让精神变化出另外的形体,因此他们能够进入水火而不受伤害,站在日月下面而没有身影,显身隐身任己所为,来来往往畅通无阻。

高深的有道之人的形象,如在《大宗师》中有精彩而玄妙的描述:

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坐忘”并不仅仅指静坐的姿态,也不仅仅指所谓“忘”的状态,它应该是一种用身心求证到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天隐子·坐忘》说: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曰:“形都泯故。”

这里的“坐”应该是一种由形式进入实质的途径,就像过河之筏,到了彼岸就不可以留恋它了,而“忘”呢,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现实世界的种种规则之后心无挂碍的状态,很明显这里并不是指自我麻醉与逃避,首先,自我麻醉者根本就无法完全忘却牵挂,而逃避并不是永远的办法,总有一天还要面对现实世界,那么他的心灵的河流能够真的静止下来吗?恐怕很难,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彻底地清净,这时就有两个方法:

其一,以超越现实、完成现实进而超越自我,以实现心灵之清净;

其二,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很明显,庄子更喜欢后者,有人说这是艺术境界,也有说这是宗教境界。

《庄子》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尽名,为恶无尽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首先,庄子并不主张让我们做太多远离人生本质的事情,他反对异化。

其次,他要我们进入世俗社会,就尽量按照世俗社会的规则行事,即便你要实现个人价值的飞扬与突显,那么你还得按自然之道与社会之道来行事,这一点,他就在庖丁解牛中作了充分解释了。

笔者认为,养生的确是以自然为归依,为最高原则的,但是真正的自然是有两个方面的:

其一,就是不经人为的自然而然,

其二,还包括人为当中的合乎自然与社会规律的行为与思想。

相关话题

#庄子

用手机扫码体验更多功能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